資源簡介 人體對信息的感知――眼與視覺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 )說出眼球的附屬結構及眼球的結構特點及各部分的功能。 (2 )理解眼球結構與視覺形成的關系,描述視覺的形成過程。 (3 )舉例說出常見的眼睛類疾病,理解用眼衛生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標 通過拆裝眼球結構模型、感受瞳孔大小變化、模擬視覺成像過程等活動培 養學生 分析問題以及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實踐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體會視覺對感知世界的重要性,自覺形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培養關愛 幫助視覺障礙人群的美好情感。 (2 )培養熱愛科學的情感,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二、重點、難點 1. 眼球的結構及視覺形成過程。 2. 通過實驗模擬眼球成像的過程。 三、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體對信息的感知第一課時――眼與視覺。是在學習了人體神經調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人體對信息的感知過程。人體有各種各樣的感覺器官,不同的感覺器官對外界刺激有不同的感知。人體從外界接受的信息主要來源于視覺。 關于眼與視覺,教材首先介紹了眼球的附屬結構及其功能,然后重點介紹眼的主要部分――眼球。為了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眼球的結構和功能,教學過程中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眼球結構示意圖、拆裝眼球的結構模型等形式,在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自主建構有關眼球結構和功能的基礎知識。然后通過實驗模擬眼球成像的過程,幫助學生最終理解視覺的形成過程。最后通過常見眼疾的了解,引導學生關注眼睛疾病,注意用眼衛生,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四、教學方式 1 .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與掌握。 2. 通過實驗操作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3.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自學、討論、交流中自主學習,增 強學生 學習的參與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 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 通過提問、啟發和誘導等方式,深化教學過程,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一、視頻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播放迪斯尼電影《怪獸大學》的片段,同學們被電影中怪獸的各種精彩表演深深地吸引了。他們興奮地認出了怪獸大學的新同學――大眼仔。教師向同學們介紹,古怪精靈的大眼仔形象 設計來源于我們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打開這扇“窗”,共同學習眼與視覺。 觀看視頻,激發探究熱情 二、觀察、討論: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1. 引導同學們相互觀察對方的眼球,說一說我們的眼睛有哪些結構? 同學們說出了眼睛的各種結構,睫毛、眼瞼、眼球、淚腺、淚管等等 。在同學們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同學們總結出:眼的結構包括眼球的附屬結構和眼球。其中眼球是眼的主要結構。 2. 小組合作,自學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自學課本42 頁眼球的結構示意圖,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按照由外到內、由上到下的順序,觀察、拆裝眼球的結構模型,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 )拆裝眼球的結構模型,想一想,眼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2) 外界光線在到達視網膜前,要經過哪些結構? 3. 點撥反饋 小組代表到講臺前,拿著眼球的結構模型,向同學們介紹眼球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教師適時作出 引導。重點指出:①角膜無色透明,光線容易穿過。角膜破損或渾濁就會使人失明。角膜移植是生命的延續,讓人人擁有看的權利。②鞏膜,白色堅固,是我們俗稱的“白眼球”。③虹膜,是我們俗稱的“黑眼珠”。虹膜內色素的差異,決定了不同膚色人種眼睛的顏色。中間是瞳孔,隨著光線的強弱改變大小。④晶狀體是一個富有彈性呈凸透鏡狀的透明體,對光線具有折射作用。 4. 學生活動:感受瞳孔隨著光線的強弱改變大小 (1 )窗簾、門都關上,同學們同時看教室后面的一束鮮花,當把燈關上時,開始眼前一片漆黑,過一會又可以看到鮮花了。請同學們對這種現象作出 解釋。 (2 )判斷貓的眼睛在明亮和黑暗兩種不同條件下瞳孔的變化情況 同桌相互觀察,得出眼睛有眼瞼、睫毛,眼球,淚器等組成部分。 通過觀察、自學、討論、動手操作等活動獲得感知,加深學生對眼球結構與功能的認識 學以致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視覺的形成過程 人體從外界獲得的信息大部分來源于視覺,與其他感覺相比,視覺給我們的印象最為深刻。現在我們就通過模擬眼球成像,理解視覺的形成過程。 1. 實驗探究:眼球成像過程 實驗材料包括:眼球成像模型、培養皿、蠟燭、火柴等。(用火柴點燃蠟燭,把蠟燭固定在培養皿中,燃燒后的火柴梗 也放在培養皿中。教育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安全) (1 )眼球成像模型分別模擬眼球的哪些結構? (2 )如圖所示:前后調整蠟燭和眼球成像模型之間的距離,最終你會在模型后面的白板上看到什么? 2. 點撥反饋 (1 )模型后面的白板相當于眼球的哪一部分?形成的物像有什么特點? (2 )視網膜上形成的是倒像,我們平時看到的物體為什么是正的呢? (3 )如果前后移動蠟燭,物像還清晰嗎?為什么我們的眼睛能看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呢? (4 )如果一個人從低頭看書到抬頭遠眺,眼球中的晶狀體曲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3. 學生總結:視覺的形成過程 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視覺中樞,形成視覺。我們的眼睛只是窗戶,真正讓我們感受到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的,是我們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 通過實驗操作,總結、理解視覺的形成過程 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四、課堂小結 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有哪些收獲,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點撥。 學生自我總結,自我提高 五、當堂訓練 1. “紅眼病”的發病部位通常在( ) A. 角膜 B. 虹膜 C. 鞏膜 D. 結膜 2. 我們平時所說的“白眼球”和“黑眼珠”實際上分別是指( ) A. 鞏膜和角膜 B. 角膜和鞏膜 C. 角膜和虹膜 D. 鞏膜和虹膜 3. 在眼球的結構中,是光線進入眼球內部的通道,并且能隨光線強弱調整大小的是( ) A. 角膜 B. 瞳孔 C. 晶狀體 D. 玻璃體 4. 在眼球的結構中,能調節曲度使人看清遠近不同物體的是( ) A. 角膜 B. 瞳孔 C. 晶狀體 D. 玻璃體 5. 視覺形成過程中,形成物像和視覺的部位分別是( ) A. 大腦皮質和視網膜 B. 視網膜和大腦皮質 C. 脈絡膜和視網膜 D. 晶狀體和大腦皮質 6. 外界物體發射過來的光線,依次經過( )到達視網膜。 A. 瞳孔、角膜、晶狀體、玻璃體 B. 瞳孔、角膜、玻璃體、晶狀體 C. 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 D. 角膜、瞳孔、玻璃體、晶狀體 學生回答相關問題 六、課外拓展 在我們周圍的人群中有哪些眼睛常見的疾病?這些疾病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請你調查統計他們的年齡分布和比例,并提出具體的預防措施。 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注用眼習慣 六、板書設計: 內膜:視網膜 內容物: 晶狀體、玻璃體等 一、 視覺的形成 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七、教學反思 在邊做邊學中突破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 教學難點是眼球的結構及視覺形成過程。如果僅僅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也能達到教學目標。但遠遠沒有學生的動手操作更為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三個實踐環節: 1. 拆裝眼球的結構模型,掌握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眼球是立體結構,但教材所展示的圖片都是平面的。僅僅憑借觀察,學生很 難理解虹膜、晶狀體等的結構特點。而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 模擬眼球成像,理解視覺的形成過程 眼球到底是怎樣形成物像的? 由于學生還沒有學過凸透鏡成像的相關物理知 識,因此很難理解。利用眼球成像模型能夠形象直觀地將這一難點展示出來。通過動手操作,同學們也產生了新的問題。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學生積極地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習興趣。 3. 學生當堂感受瞳孔大小的變化。 角膜、虹膜、瞳孔等結構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有些同學容易混淆。在厘清各部分位置、結構特點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實驗環節:讓同學們看教室里的一束鮮花,感受明亮、黑暗兩種不同條件下瞳孔大小的變化,使知識更加系統化, 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印象。 在上述環節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參與度大大提高了。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化抽象為具體,通過操作性強的實踐活動變難為易,更有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 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語言有些羅嗦,時間分配不太得當,顯得前緊后松,今后教學中應當注意合理分配時間。 2. 感受瞳孔大小變化的實驗環節不夠完善,可以先讓學生設計實驗思路再選擇實驗方法,更有助于培養學生能力。 3. 小組合作時,只按照學生的座位來分,沒有考慮到動手能力、接受能力強弱的合理搭配,影響學習效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