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6 溫度與物態變化-2023年中考物理一輪講義(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6 溫度與物態變化-2023年中考物理一輪講義(含解析)

資源簡介

(
專題0
6
溫度與物態變化
)
生活中的熱現象屬于哪種物態變化,關鍵要看清物態變化前后,物質各處于什么狀態;另外對六種物態變化的吸熱和放熱情況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一、溫度 物理學中通常用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1.溫度的物理量符號是t,常用單位是攝氏度,攝氏度的符號是℃。 2.熱力學溫度:在國際單位制中,溫度的單位是開爾文(K),熱力學溫度與攝氏溫度的關系是T=t+273 ℃。 ◆攝氏溫度的規定:在1標準大氣壓下,將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 ℃,水沸騰時的溫度定為100 ℃,把0 ℃到100 ℃之間劃分為100等份,每等份就為1 ℃。
二、溫度計的使用 1.溫度計:根據汞、煤油、酒精等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包括實驗室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等。 2.構造:主要由玻璃外殼、玻璃泡、玻璃管、溫度計的測溫物質、刻度及溫標構成。 玻璃泡做大的目的:溫度變化相同時,體積變化大; 玻璃管做細的目的:液體體積變化相同時,液柱高度變化大。 3.使用方法: 測量前,觀察所要使用的溫度計,了解其量程(測量范圍)和分度值(每一小格對應的溫度值); 測量時,使溫度計的玻璃泡跟被測液體充分接觸(浸沒在被測液體中);待示數穩定后讀數。 讀數時,玻璃泡要留在被測液體中,不能取出來;視線與溫度計內液柱的液面齊平。 ◆“一看一清”:觀察它的量程;認清它的分度值。 ◆“三要”:①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 ②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入液體后要稍候一會兒,待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③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物態變化: 1.固體熔化(凝固)過程的規律: 海波、冰、金屬等在熔化時不斷吸熱,溫度保持不變,這類固體有確定的熔化溫度(熔點、凝固點),叫晶體; 蠟、松香、玻璃、瀝青等在熔化時不斷吸熱,溫度不斷升高,這類固體沒有確定的熔化溫度,叫非晶體。 晶體熔化(凝固)滿足的條件:達到熔點(凝固點),繼續吸熱(放熱)。 2.汽化(蒸發和沸騰) 蒸發沸騰發生部位液面液體內部、液面同時進行溫度條件任何溫度沸點劇烈程度平和劇烈溫度變化降低不變影響因素液體溫度;液體表面積大小;液體表面空氣流動快慢與氣壓高低有關
沸騰滿足的條件:達到沸點,繼續吸熱。 3.液化方法:降低溫度;壓縮體積。 好處:使體積縮小,便于儲存和運輸。 4.升華與凝華: 生活中的升華現象:樟腦丸先變小后不見了;0 ℃以下的溫度下,結冰的衣服變干;用久的燈絲變細等。 生活中的凝華現象:霜、霧凇、雪、“冰花”等。 ◆晶體:物質在熔化時,雖然繼續吸熱,但溫度不變,直到由固態全部熔化為液態,溫度才上升,這類固體稱之為晶體。 ◆非晶體:物質在熔化時,沒有一定不變的溫度,在吸熱后先變軟,再變稀,最后全部變為液態,溫度不斷升高,這類物質稱之為非晶體。 ◆汽化實例:水燒開變成水蒸氣;酒精的蒸發;濕衣服上的水變干。 ◆液化實例: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如草、石塊、樹葉等發生液化形成露水;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空氣中的塵埃發生的液化現象;燒開水時冒“白氣”,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氣”,夏天冰棒周圍冒的“白氣”,這些“白氣”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升華實例:碘加熱升華、干冰升華用于人工降雨、寒冷冬天冰凍的衣服變干、樟腦球變小、燈絲變細等。 ◆凝華實例:雪和霜的形成、冬天樹枝上“霧凇”的形成、冬天窗戶內側形成的“冰花”、從冰箱冷凍室取出的冷凍食品上白色“粉末”的形成等。
??碱}型分析
命題角度  溫度
【典例1】關于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兩者都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工作的 B.可以把體溫計放入沸水中進行消毒 C.使用體溫計前需用力向下甩動,把水銀甩下去,一般溫度計不能甩動 D.使用體溫計測量體溫時,可離開身體度數,一般溫度計也能離開被測物體 【解題思路】體溫計和常用溫度計的區別有三個:一是量程不同,由于體溫計是測量人體的溫度,所以測量范圍是35℃~42℃;二是它的分度值不同,一般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它的分度值是0.1℃;三是它的構造不同,它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細的縮口,遇熱液柱可以通過縮口上升,遇冷液柱會在縮口處斷開而不能自行下降,使用之前必須用手向下甩,才能使停在玻璃管內的水銀回到玻璃泡內。
【答案】AC 【解析】A、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都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作的,故A正確;B、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而水的沸點是100℃,不能用體溫計測量沸水的溫度,故B錯誤;C、體溫計有縮口,使用之前要先甩動,一般溫度計不需要,故C正確;D、體溫計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一般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故D錯誤。 ◆備考指導考查體溫計和常用溫度計的區別、溫度計的讀數,生活常識中的相關溫度,屬于基本內容,平時多積累記憶。
1.一支溫度計的刻度均勻,但示數不準,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將它放在沸水中,示數為95℃,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數為5℃,把溫度計懸掛在教室的墻上,其示數為32℃,則教室內的實際溫度是( ?。?br/>A.30℃ B.32℃ C.37℃ D.27℃
2.在“練習用溫度計測液體的溫度”實驗中,如圖所示四位同學的做法。其中正確的是( ?。?br/>A. B.
C. D.
命題角度  熔化和凝固
【典例2】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將糖放在爐上加熱使其___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然后用小湯勺舀起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待其___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后,固定在竹簽上即可。 【解題思路】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稱為熔化,該過程是吸熱的;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稱為凝固,該過程是放熱的。
【答案】熔化;凝固。 【解析】加熱時糖變成糖漿,即由固態變為液態,這是熔化現象;在石板上來回澆鑄糖漿,等糖漿放出熱量凝固成固態,這樣就做好了糖畫。 ◆備考指導考查熔化和凝固、晶體和非晶體,與實際生活結合比較緊密。
【典例3】如圖所示,是物質在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從圖象中獲得的信息不正確的是(  ) A.這種物質是晶體,其熔點為48℃ B.在6﹣12分鐘段物質處于固液共存態 C.在6﹣12分鐘段物質不吸收熱量,溫度不變 D.在第12分鐘后物質處于液態 【解題思路】要解決此題,需要掌握晶體在熔化過程中的特點: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在熔化圖象中,若有一段時間溫度保持不變,則為晶體,此時的溫度為熔點。從開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為熔化過程。在熔化之前為固態;熔化過程中為固液混合態;完全熔化完后為液態。 ◆晶體
【答案】C 【解析】A、從圖象上看,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48℃不變,所以此物質為晶體,并且熔點為48℃,故A正確。B、在6﹣12分鐘段為晶體的熔化過程,所以處于固液混合態,故B正確。C、在6﹣12分鐘段晶體在熔化過程中雖然溫度不變,但仍要不斷吸熱,故C錯誤。D、在第12分鐘后,此物質完全熔化完畢,所以此物質為液態,故D正確。 ◆非晶體
1.在探究某種物質的熔化規律時,小剛記錄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物質屬于非晶體
B.該物質的溫度達到46 ℃時,其狀態是液態
C.將50 ℃的該物質放在教室里,它會逐漸凝固
D.將裝有該物質的試管放在48 ℃的溫水中,該物質會逐漸熔化
2.在北方寒冷的冬天,池塘冰面上的溫度為–16 ℃,下列幾種情況溫度恰為0 ℃的是
A.冰層的上表面 B.冰層的下表面
C.冰層的下面所有的水 D.除了冰層上表面以外的冰
3.如圖是“探究燭蠟的熔化特點”的實驗,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燭蠟應碾碎后放入試管中
B.溫度計的玻璃泡應插入燭蠟內部
C.“水浴法”加熱可以使燭蠟受熱均勻
D.燭蠟熔化過程中,溫度逐漸上升,說明燭蠟是晶體
命題角度  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典例4】寒冷的冬天,居民樓的玻璃窗上會起“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玻璃窗上的“霧”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需要吸熱 B.玻璃窗上的“霧”是水蒸氣蒸發形成的,需要放熱 C.“霧”出現在玻璃窗的內表面 D.“霧”出現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解題思路】要判斷“霧”的形成屬于哪種物態變化,“霧”是出現在玻璃窗的內表面還是外表面,就要根據發生物態變化的條件進行分析。
【答案】C 【解析】“霧”是液態的小水滴,它是由室內的熱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的,出現在玻璃窗的內表面,液化放熱,故ABD錯誤,C正確。 ◆備考指導本考點經常結合生活中的“霧”、“露”、“白煙”等現象考查物態變化、蒸發和沸騰也是??挤较?。
【典例5】 “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深受觀眾的青睞。下列對古詩文中涉及的熱現象解釋正確的是(  ) A.“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膘F的形成是汽化現象 B.“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彼男纬墒悄A現象 C.“園林日出靜無風,霧淞花開樹樹同。”霧凇的形成是升華現象 D.“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甭兜男纬墒侨刍F象 【解題思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叫凝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叫升華;由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由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由固態變為液態叫熔化,由液態變為固態叫凝固。
【答案】B 【解析】A、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為液態的小水滴,故A錯誤;B、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為固體的冰晶,附著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正確;C、霧凇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故C錯誤;D、露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為液態的小水滴,故D錯誤。 ◆備考指導考查生活中的熱現象屬于哪種物態變化,關鍵要看清物態變化前后,物質各處于什么狀態;另外對六種物態變化的吸熱和放熱情況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1.關于蒸發的理解應用合理的是(  )
A.蒸發是指在一定溫度下發生的汽化現象
B.蔬菜打包放入冰箱可以減緩蒸發
C.肌肉注射擦酒精目的是蒸發吸熱可降溫
D.蒸發過程吸熱但是溫度保持不變
2.人工降雨是把干冰用炮彈打入云層,干冰迅速升華,使云層中的水汽凝結成小冰晶,小冰晶在重力作用下下降,遇熱變成小水滴,形成雨。云層中的水汽變成雨降落到地面的整個過程中,物態變化過程分別屬于
A.凝華、熔化 B.升華、熔化
C.升華、液化 D.凝華、液化
3.物質M通過吸、放熱,出現三種不同物態,如圖所示,甲、乙、丙物態依次為
A.固、液、氣 B.氣、液、固
C.氣、固、液 D.液、固、氣
4.如圖所示,燒杯中盛有甲液體,試管內盛有乙液體。在l標準大氣壓下,用酒精燈對燒杯底部持續加熱,一段時間后,發現試管內的乙液體沸騰。已知l標準大氣壓下,酒精沸點是78℃,水沸點是100℃,煤油沸點是150℃,下列判斷中符合題意的是( ?。?br/>A.甲液體為水,乙液體為水
B.甲液體為煤油,乙液體為水
C.甲液體為酒精,乙液體為水
D.甲液體為煤油,乙液體為煤油
5.油鍋里炸的饅頭片金黃蹦脆,如果把饅頭片放水里煮饅頭片會被煮爛,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比油的沸點_________(高/低)的結果。小麗同學看到電視上有人在沸騰的油鍋中取鐵球的表演后,得知鍋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組成的混合液體,油的沸點為287℃,醋的沸點只有60℃,當溫度達到_________℃時液體就沸騰了,繼續加熱,液體的溫度_________(會/不會)升高,只有當醋全部汽化結束后,繼續加熱,液體溫度才會升高。(
專題0
6
溫度與物態變化
)
生活中的熱現象屬于哪種物態變化,關鍵要看清物態變化前后,物質各處于什么狀態;另外對六種物態變化的吸熱和放熱情況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一、溫度 物理學中通常用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1.溫度的物理量符號是t,常用單位是攝氏度,攝氏度的符號是℃。 2.熱力學溫度:在國際單位制中,溫度的單位是開爾文(K),熱力學溫度與攝氏溫度的關系是T=t+273 ℃。 ◆攝氏溫度的規定:在1標準大氣壓下,將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 ℃,水沸騰時的溫度定為100 ℃,把0 ℃到100 ℃之間劃分為100等份,每等份就為1 ℃。
二、溫度計的使用 1.溫度計:根據汞、煤油、酒精等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包括實驗室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等。 2.構造:主要由玻璃外殼、玻璃泡、玻璃管、溫度計的測溫物質、刻度及溫標構成。 玻璃泡做大的目的:溫度變化相同時,體積變化大; 玻璃管做細的目的:液體體積變化相同時,液柱高度變化大。 3.使用方法: 測量前,觀察所要使用的溫度計,了解其量程(測量范圍)和分度值(每一小格對應的溫度值); 測量時,使溫度計的玻璃泡跟被測液體充分接觸(浸沒在被測液體中);待示數穩定后讀數。 讀數時,玻璃泡要留在被測液體中,不能取出來;視線與溫度計內液柱的液面齊平。 ◆“一看一清”:觀察它的量程;認清它的分度值。 ◆“三要”:①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 ②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入液體后要稍候一會兒,待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③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物態變化: 1.固體熔化(凝固)過程的規律: 海波、冰、金屬等在熔化時不斷吸熱,溫度保持不變,這類固體有確定的熔化溫度(熔點、凝固點),叫晶體; 蠟、松香、玻璃、瀝青等在熔化時不斷吸熱,溫度不斷升高,這類固體沒有確定的熔化溫度,叫非晶體。 晶體熔化(凝固)滿足的條件:達到熔點(凝固點),繼續吸熱(放熱)。 2.汽化(蒸發和沸騰) 蒸發沸騰發生部位液面液體內部、液面同時進行溫度條件任何溫度沸點劇烈程度平和劇烈溫度變化降低不變影響因素液體溫度;液體表面積大??;液體表面空氣流動快慢與氣壓高低有關
沸騰滿足的條件:達到沸點,繼續吸熱。 3.液化方法:降低溫度;壓縮體積。 好處:使體積縮小,便于儲存和運輸。 4.升華與凝華: 生活中的升華現象:樟腦丸先變小后不見了;0 ℃以下的溫度下,結冰的衣服變干;用久的燈絲變細等。 生活中的凝華現象:霜、霧凇、雪、“冰花”等。 ◆晶體:物質在熔化時,雖然繼續吸熱,但溫度不變,直到由固態全部熔化為液態,溫度才上升,這類固體稱之為晶體。 ◆非晶體:物質在熔化時,沒有一定不變的溫度,在吸熱后先變軟,再變稀,最后全部變為液態,溫度不斷升高,這類物質稱之為非晶體。 ◆汽化實例:水燒開變成水蒸氣;酒精的蒸發;濕衣服上的水變干。 ◆液化實例: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如草、石塊、樹葉等發生液化形成露水;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空氣中的塵埃發生的液化現象;燒開水時冒“白氣”,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氣”,夏天冰棒周圍冒的“白氣”,這些“白氣”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升華實例:碘加熱升華、干冰升華用于人工降雨、寒冷冬天冰凍的衣服變干、樟腦球變小、燈絲變細等。 ◆凝華實例:雪和霜的形成、冬天樹枝上“霧凇”的形成、冬天窗戶內側形成的“冰花”、從冰箱冷凍室取出的冷凍食品上白色“粉末”的形成等。
??碱}型分析
命題角度  溫度
【典例1】關于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兩者都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工作的 B.可以把體溫計放入沸水中進行消毒 C.使用體溫計前需用力向下甩動,把水銀甩下去,一般溫度計不能甩動 D.使用體溫計測量體溫時,可離開身體度數,一般溫度計也能離開被測物體 【解題思路】體溫計和常用溫度計的區別有三個:一是量程不同,由于體溫計是測量人體的溫度,所以測量范圍是35℃~42℃;二是它的分度值不同,一般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它的分度值是0.1℃;三是它的構造不同,它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細的縮口,遇熱液柱可以通過縮口上升,遇冷液柱會在縮口處斷開而不能自行下降,使用之前必須用手向下甩,才能使停在玻璃管內的水銀回到玻璃泡內。
【答案】AC 【解析】A、體溫計和普通溫度計都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作的,故A正確;B、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35℃~42℃,而水的沸點是100℃,不能用體溫計測量沸水的溫度,故B錯誤;C、體溫計有縮口,使用之前要先甩動,一般溫度計不需要,故C正確;D、體溫計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一般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故D錯誤。 ◆備考指導考查體溫計和常用溫度計的區別、溫度計的讀數,生活常識中的相關溫度,屬于基本內容,平時多積累記憶。
1.一支溫度計的刻度均勻,但示數不準,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將它放在沸水中,示數為95℃,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數為5℃,把溫度計懸掛在教室的墻上,其示數為32℃,則教室內的實際溫度是(  )
A.30℃ B.32℃ C.37℃ D.27℃
【答案】A
【解析】溫度計一個小格表示的溫度等于℃;溫度計顯示溫度為32℃時,教室的實際溫度℃×(32﹣5)+0℃=30℃。
2.在“練習用溫度計測液體的溫度”實驗中,如圖所示四位同學的做法。其中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溫度計碰到了容器底,故A錯誤;B、溫度計的玻璃泡沒有浸入被測液體,故B錯誤;C、視線沒有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C錯誤;D、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了被測液體,讀數時,視線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D正確。
命題角度  熔化和凝固
【典例2】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將糖放在爐上加熱使其___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然后用小湯勺舀起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待其___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后,固定在竹簽上即可。 【解題思路】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稱為熔化,該過程是吸熱的;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稱為凝固,該過程是放熱的。
【答案】熔化;凝固。 【解析】加熱時糖變成糖漿,即由固態變為液態,這是熔化現象;在石板上來回澆鑄糖漿,等糖漿放出熱量凝固成固態,這樣就做好了糖畫。 ◆備考指導考查熔化和凝固、晶體和非晶體,與實際生活結合比較緊密。
【典例3】如圖所示,是物質在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從圖象中獲得的信息不正確的是( ?。? A.這種物質是晶體,其熔點為48℃ B.在6﹣12分鐘段物質處于固液共存態 C.在6﹣12分鐘段物質不吸收熱量,溫度不變 D.在第12分鐘后物質處于液態 【解題思路】要解決此題,需要掌握晶體在熔化過程中的特點: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在熔化圖象中,若有一段時間溫度保持不變,則為晶體,此時的溫度為熔點。從開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為熔化過程。在熔化之前為固態;熔化過程中為固液混合態;完全熔化完后為液態。 ◆晶體
【答案】C 【解析】A、從圖象上看,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48℃不變,所以此物質為晶體,并且熔點為48℃,故A正確。B、在6﹣12分鐘段為晶體的熔化過程,所以處于固液混合態,故B正確。C、在6﹣12分鐘段晶體在熔化過程中雖然溫度不變,但仍要不斷吸熱,故C錯誤。D、在第12分鐘后,此物質完全熔化完畢,所以此物質為液態,故D正確。 ◆非晶體
1.在探究某種物質的熔化規律時,小剛記錄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物質屬于非晶體
B.該物質的溫度達到46 ℃時,其狀態是液態
C.將50 ℃的該物質放在教室里,它會逐漸凝固
D.將裝有該物質的試管放在48 ℃的溫水中,該物質會逐漸熔化
【答案】C
【解析】A.由表中數據得,該物質在48 ℃時吸熱但溫度不變,說明有一定的熔點,所以屬于晶體,故A錯誤;B.由表中數據可知,該物質的熔點是48 ℃,在46 ℃時還沒有開始熔化,所以是固態,故B錯誤;C.50 ℃的該物質是液態,將50 ℃的該物質放在教室里,由于教室內的溫度通常低于30 ℃,所以它會逐漸放熱而凝固,故C正確;D.將裝有該物質的試管放在48 ℃的溫水中,該物質到達熔點后無法繼續吸熱,所以不會逐漸熔化,故D錯誤。
2.在北方寒冷的冬天,池塘冰面上的溫度為–16 ℃,下列幾種情況溫度恰為0 ℃的是
A.冰層的上表面 B.冰層的下表面
C.冰層的下面所有的水 D.除了冰層上表面以外的冰
【答案】B
【解析】A.冰層的上表面與空氣接觸,溫度應為–16 ℃,故A錯誤;B.根據晶體的熔點可知,在冰層的下表面,即與水接觸的地方,若溫度低于0 ℃水會結冰,若溫度高于0 ℃,冰會熔化,所以接觸的地方溫度正好為熔點即0 ℃,故B正確;C.從水面開始,再往下,水溫會高于0 ℃,故C錯誤;D.除了冰層下表面以外的冰,溫度都低于0 ℃,故D錯誤。
3.如圖是“探究燭蠟的熔化特點”的實驗,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br/>A.燭蠟應碾碎后放入試管中
B.溫度計的玻璃泡應插入燭蠟內部
C.“水浴法”加熱可以使燭蠟受熱均勻
D.燭蠟熔化過程中,溫度逐漸上升,說明燭蠟是晶體
【答案】D
【解析】A、蠟燭應碾碎后放入試管中,這樣蠟燭能均勻受熱,故A正確;B、用溫度計測溫度時,溫度計的玻璃泡應插入蠟燭內部,故B正確;C、“水浴法”加熱可以使蠟燭受熱均勻,故C正確;D、蠟燭熔化過程中,溫度逐漸上升,沒有固定的熔點,說明蠟燭是非晶體,故D錯誤。
命題角度  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典例4】寒冷的冬天,居民樓的玻璃窗上會起“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玻璃窗上的“霧”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需要吸熱 B.玻璃窗上的“霧”是水蒸氣蒸發形成的,需要放熱 C.“霧”出現在玻璃窗的內表面 D.“霧”出現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解題思路】要判斷“霧”的形成屬于哪種物態變化,“霧”是出現在玻璃窗的內表面還是外表面,就要根據發生物態變化的條件進行分析。
【答案】C 【解析】“霧”是液態的小水滴,它是由室內的熱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的,出現在玻璃窗的內表面,液化放熱,故ABD錯誤,C正確。 ◆備考指導本考點經常結合生活中的“霧”、“露”、“白煙”等現象考查物態變化、蒸發和沸騰也是常考方向。
【典例5】 “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深受觀眾的青睞。下列對古詩文中涉及的熱現象解釋正確的是(  ) A.“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膘F的形成是汽化現象 B.“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彼男纬墒悄A現象 C.“園林日出靜無風,霧淞花開樹樹同?!膘F凇的形成是升華現象 D.“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甭兜男纬墒侨刍F象 【解題思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叫凝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叫升華;由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由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由固態變為液態叫熔化,由液態變為固態叫凝固。
【答案】B 【解析】A、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為液態的小水滴,故A錯誤;B、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為固體的冰晶,附著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正確;C、霧凇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故C錯誤;D、露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為液態的小水滴,故D錯誤。 ◆備考指導考查生活中的熱現象屬于哪種物態變化,關鍵要看清物態變化前后,物質各處于什么狀態;另外對六種物態變化的吸熱和放熱情況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1.關于蒸發的理解應用合理的是( ?。?br/>A.蒸發是指在一定溫度下發生的汽化現象
B.蔬菜打包放入冰箱可以減緩蒸發
C.肌肉注射擦酒精目的是蒸發吸熱可降溫
D.蒸發過程吸熱但是溫度保持不變
【答案】B
【解析】A、蒸發可以在任何溫度下,只發生在液體表面的汽化現象,故A錯誤;B、蔬菜打包放入冰箱減小了液體蒸發面積、降低了液體的溫度、減慢了液體表面的空氣流速,從而減少了水的蒸發,故B正確;C、肌肉注射擦酒精目的是消毒,故C錯誤。D、蒸發需要吸熱,降低了液體的溫度,故D錯誤。
2.人工降雨是把干冰用炮彈打入云層,干冰迅速升華,使云層中的水汽凝結成小冰晶,小冰晶在重力作用下下降,遇熱變成小水滴,形成雨。云層中的水汽變成雨降落到地面的整個過程中,物態變化過程分別屬于
A.凝華、熔化 B.升華、熔化
C.升華、液化 D.凝華、液化
【答案】A
【解析】水蒸氣變為冰粒,是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做凝華。冰粒變為雨滴,是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做熔化。故選A。
3.物質M通過吸、放熱,出現三種不同物態,如圖所示,甲、乙、丙物態依次為
A.固、液、氣 B.氣、液、固
C.氣、固、液 D.液、固、氣
【答案】C
【解析】若甲乙丙分別為固、液、氣,則根據物態變化的概念和吸熱放熱情況可知由甲到乙需要吸熱,故A錯誤;若甲乙丙分別為氣、液、固,則根據物態變化的概念和吸熱放熱情況可知由乙到丙需要放熱,故B錯誤;若甲乙丙分別為氣、固、液,則根據物態變化的概念和吸熱放熱情況可知由甲到乙需要放熱,由乙到丙需要吸熱,由丙到甲需要吸熱,故C正確;若甲乙丙分別為液、固、氣,則根據物態變化的概念和吸熱放熱情況可知由丙到甲需要放熱,故D錯誤。
4.如圖所示,燒杯中盛有甲液體,試管內盛有乙液體。在l標準大氣壓下,用酒精燈對燒杯底部持續加熱,一段時間后,發現試管內的乙液體沸騰。已知l標準大氣壓下,酒精沸點是78℃,水沸點是100℃,煤油沸點是150℃,下列判斷中符合題意的是( ?。?br/>A.甲液體為水,乙液體為水
B.甲液體為煤油,乙液體為水
C.甲液體為酒精,乙液體為水
D.甲液體為煤油,乙液體為煤油
【答案】B
【解析】由圖及題意可知,甲中液體的沸點如果低于乙中液體的沸點,乙中液體不能達到沸點,也不能繼續吸熱,乙中液體不能沸騰;甲中液體如果與乙中液體種類相同,乙中液體只能達到沸點,但不能繼續吸熱,乙中液體不能沸騰;所以只有甲中液體的沸點高于乙中液體的沸點,乙中液體才能達到沸點,并能繼續吸熱,乙中液體才能沸騰;故ACD錯誤,B正確。故選:B。
5.油鍋里炸的饅頭片金黃蹦脆,如果把饅頭片放水里煮饅頭片會被煮爛,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比油的沸點_________(高/低)的結果。小麗同學看到電視上有人在沸騰的油鍋中取鐵球的表演后,得知鍋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組成的混合液體,油的沸點為287℃,醋的沸點只有60℃,當溫度達到_________℃時液體就沸騰了,繼續加熱,液體的溫度_________(會/不會)升高,只有當醋全部汽化結束后,繼續加熱,液體溫度才會升高。
【答案】低; 60;不會。
【解析】油鍋里炸的饅頭片金黃蹦脆,如果把饅頭片放水里煮饅頭片會被煮爛,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比油的沸點低的結果;由于鍋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組成的混合液體,醋的沸點是60℃,所以鍋中的液體溫度達到60℃時液體就沸騰了;液體沸騰的特點是吸收熱量,但溫度不變,所以繼續加熱液體的溫度不會升高,表演時鐵球的溫度不可能超過60℃;只有當醋全部汽化后,再繼續加熱,油溫度才會升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冈市| 蒲城县| 外汇| 青浦区| 搜索| 临泉县| 汉川市| 秭归县| 溧水县| 陇西县| 昭平县| 罗甸县| 三明市| 南郑县| 通州市| 黔西县| 凌源市| 汕尾市| 塔城市| 清苑县| 长海县| 万年县| 石门县| 秭归县| 宜宾县| 平原县| 确山县| 周宁县| 重庆市| 高平市| 阜城县| 贵德县| 和平县| 景洪市| 利津县| 息烽县| 乌鲁木齐市| 正蓝旗| 永康市| 太和县|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