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章 基因的本質第2節 DNA的結構教案科目 生物 課題 第2節 DNA的結構 課時 1課時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一.知識目標1.簡述DNA的分子組成2.概述DNA分子結構及其特點二.能力目標1.在閱讀“DNA結構模型的構建”中獲得DNA分子結構的認識,完成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制作,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2.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以問題為導向激發獨立思考,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三.情感目標認識到與人合作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認同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2.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教學難點:1.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課前準備 教具:多媒體、黑板、粉筆、曲別針、泡沫塑料、紙片、扭扭棒、牙簽、橡皮泥等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通過前面“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那么大家可能又有些疑問:為什么DNA能夠起遺傳的作用呢?DNA是怎樣儲存遺傳信息的呢?又是怎么決定生物性狀的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認識一下DNA的結構特點。在多媒體上播放與DNA有關的視頻或圖片,引起學生們這節課的學習興趣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1.結合教材48—49頁“DNA結構模型的構建”回答下列問題(1)DNA是由幾條鏈構成的?它具有怎樣的立體結構?(2)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它們分別位于DNA的什么部位?(3)DNA中的堿基是如何配對的?它們位于DNA的什么部位?2.運用科學史講解新課①當時科學界的認知是DNA分子是以4種脫氧核苷酸為單位連接而成的長鏈,但是并不清楚這4種脫氧核苷酸是如何構成DNA的,后來富蘭克林通過X射線衍射技術獲得了高質量的DNA衍射圖譜,在課件中展示這個圖譜②沃森和克里克嘗試搭建了很多不同的雙螺旋和三螺旋的結構模型,但都被否定了③奧地利生物學家査哥夫指出堿基的數量關系A=T,C=G④沃森和克里克重新構建模型:磷酸-脫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堿基安排在螺旋內部,形成氫鍵來進行互相配對,最終發現模型與基本照片推算出的DNA雙螺旋結構相符通過科學史的閱讀,學習科學家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地追求新知識的科學精神。教師指導學生回憶必修一的內容,結合剛剛所學的知識,完成表格DNADNA元素組成DNA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的結構組成堿基種類脫氧核苷酸種類了解過后,回答之前PPT中的3個問題(1)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2)DNA的基本骨架是脫氧核糖和磷酸。位于外側(3)腺嘌呤與胸腺嘧啶配對,鳥嘌呤與胞嘧啶配對。堿基排列在內側二、DNA的結構1.在PPT中展示6個脫氧核糖核苷酸模式圖,引導學生提出第一個探究問題:DNA分子中脫氧核糖核苷酸是如何連接的?同時讓同學們看一下第50頁圖3-8,了解一下DNA的平面結構圖,然后PPT展示將這6個脫氧核糖核苷酸連接成一條脫氧核糖核苷酸鏈2.在已有的脫氧核糖核苷酸鏈的右邊畫一條相同的鏈,引導出第二個探究問題:兩條核苷酸鏈之間有什么聯系(反向平行)適當指出DNA的一條單鏈的兩個末端5’和3’端3.觀察圖3-8,發現A和T之間與C和G之間的連接不太一樣,分別是由兩個和三個氫鍵連接,而形成三個氫鍵要比形成兩個氫鍵的分子要穩定根據所學內容總結出DNA結構的主要特點。4.把課前準備的曲別針、泡沫塑料、紙片、扭扭棒、牙簽、橡皮泥等材料,指導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制作雙螺旋模型作業布置 完成學案內容板書設計第3章第2節 DNA的結構1、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2、 DNA的結構1.DNA雙螺旋的結構特點2.堿基互補配對原則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