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1 生物的特征1.通過閱讀文本、觀看課件及相關素材,能夠理解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并能舉例說明。2.通過觀察、討論,能夠理解并區分生物和非生物。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請每名學生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能重復)學生回答。(專心致志,踴躍參加,氣氛活躍)教師:提問學生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特征?你們是怎樣區分它們的?自然界有生物和非生物,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樣將不同的生物區分開來?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生物的特征。(二)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師展示:魚(在魚缸里)、石頭、菊花(帶有枯枝)等。提問:觀察并區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總結出生物所具有的特征嗎?1.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內容,并思考下列問題:(1)什么是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3)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怎樣區分生物與非生物?生石花是生物嗎?鐘乳石是生物嗎?人是生物嗎?珊瑚蟲是生物嗎?拖把、掃帚是生物嗎?粉筆是生物嗎?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觀察和分析插圖,獨立思考和總結,培養學生學會讀書、學會識圖、學會觀察、學會聯系實際歸納總結。學生:獨立展示學習成果,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討論共同解決,最后教師點評總結。2.點評要點:(1)有生命的物質稱為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是:a.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如生物之間發生的捕食;b.生物能進行呼吸,如人、植物等;c.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如出汗;d.生物能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如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e.生物能生長和繁殖,如種子的萌發、破殼而出的幼鳥;f.生物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如同一株植物上有不同顏色的花;g.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根據某一物體是否需要營養,進行呼吸、排泄、生長和繁殖,對刺激做出反應等特征,來判斷其是否是生物。(3)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3.科學觀察的方法有:肉眼觀察;借助顯微鏡、放大鏡等儀器觀察;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觀察;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不同于一般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及時記錄實驗結果;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設計意圖:讓學生各抒己見,共同學習,開闊視野,共同提高,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結合實際歸納總結能力。(三)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教師:文本知識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對于生物的特征,你還想知道哪些知識?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生物現象你有疑惑,不能很好的解釋,提出來,大家一起探究。引導學生回顧學習內容,鼓勵學生大膽說出疑惑:教師為學生疑問做準備,如:區別生物與非生物。1.生物是一個物體的集合,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后代。2.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生物 非生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應 對刺激沒有明顯反應能生長 不能生長需要營養 不需要營養能繁殖后代 不能繁殖后代能適應和影響環境 不能適應和影響環境有遺傳和變異現象 沒有遺傳和變異現象一般由細胞構成 沒有細胞結構PAGE1.1.2 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知識目標: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2.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能力目標: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情感目標: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重點:調查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難點:組織學生觀察和描述周邊環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環境。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生命是美麗的,生命現象是神奇的,面對色彩繽紛的自然界,你也許會為春草的萌發、新生兒的誕生而欣喜,會為秋葉的凋零、生命的遠逝而嘆息;你會贊美“天高任我飛”的鳥兒,也會感嘆“海闊憑我躍”的魚兒。你想過沒有,每天與我們朝夕相處的是哪些生物呢?你對它們熟悉嗎?想一想,議一議: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述的生物及環境。今天我們就當一次“小小科學家”,調查一下我們身邊的生物。二、學案導學、自主學習1.教師明確任務,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自主活動一:閱讀分析教材內容,結合教材中圖形,回答學生用書有關題目。自主活動二:閱讀分析教材的內容,回答學生用書有關題目。2.教師巡回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學法指導:調查,科學分類。3.對學生學習的效果展示和交流。4.學生自我矯正錯誤、增強對知識的認識與記憶。三、合作探究、點撥升華1.兩人合作探究學生完成學生用書有關題目。2.小組合作探究問題(1)①為便于調查過程能順利、便捷地進行,需設計調查表格。模擬教材提供的調查方案以及調查表格,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對校園植物的調查方案的設計以及調查表格的設計。②如果讓你調查一袋種子的發芽率,為確保調查結果的可靠性。你該怎么做呢?③調查中應當注意哪些事項?問題(2)①對校園植物種類的調查結束后,對所調查的這些植物種類,應如何歸納與整理?②生物歸類有哪些方法?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方法之一。可以抽樣調查。對數據結果進行科學處理。(2)對生物分類,可以較好的研究生物。3.師生互動教師點撥、講解問題A: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實地調查要明確目的要求,準備材料用具,依據一定的方法與步驟。學生實踐活動:學生實地分組調查校園的生物種類。完成生物調查表。問題:請將所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你還想到了什么?教師點撥、講解問題B: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科學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對生物進行歸類,按形態結構特點分為動物、植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環境分為水生生物和陸生生物;還可以按用途分為作物、家禽等。4.教學評價活動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的表現給出激勵性的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四、知識梳理、歸納整合1.學習本節課后,學生回顧:知道了什么?會解決什么問題?還想了解什么?2.學生回答:(1)調查的一般過程有哪些?(2)生物分類的方法有哪些?3.根據學生回答,梳理本節知識。五、達標檢測、鞏固提升1.鞏固訓練一。2.鞏固訓練二:學生完成學生用書中針對性練習題。學生回答,教師及時反饋校正、點評。3.鞏固練習三:完成學生用書有關題目。【反思與評價】完成本節學習情況記載與教學評價。自我評價過程與方法 教學效果學生學習行為教學過程中再優化優化問題 優化方法12教學反思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1 生物的特征 教案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上冊.doc 1.1.2 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 教案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上冊.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