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1電荷與電流【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1.了解摩擦起電現象及帶電體的性質;2.能夠構建原子中電荷分布模型,從而理解摩擦起電的本質;3.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2)過程與方法1.經歷體驗活動感受摩擦起電;2.通過科學史對靜電的認識過程,領悟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本質;3.利用對原子電荷分布模型,領悟宏觀現象背后都可以找到科學解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將摩擦起電現象與本質用于解釋生活中物體的帶電現象,建立本節內容與生活的關聯,發現科學的生活價值。【教學重難點】重點:摩擦起電的本質;電荷的相互作用規律難點:摩擦起電的本質;實驗方案的設計【課中學習】任務一:動手體驗,摩擦起電1.你用什么方法能讓身邊物體帶電?材料:筆、直尺、氣球、小紙屑、絨毛、泡沫球等……2.實驗現象:3.實驗結論:任務二:構建模型,揭示本質閱讀材料,分別畫出摩擦前玻璃棒中原子內部的電荷分布情況。2.活動二:模擬絲綢與玻璃棒摩擦過程中二者原子內部電荷變化?(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材料:黑板貼、 “+”、“—”小磁鐵3.摩擦起電的本質是什么?任務三:走進科學,探究規律探索電荷間相互作用(正正、負負、正負)要求:觀察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材料:固定支架、毛皮、2根橡膠棒、絲綢、2根玻璃棒任務四:活化知識,學會應用1.認識驗電器的結構2.使用驗電器。(1)未摩擦的玻璃接觸驗電器金屬球,觀察現象;(2)摩擦過的玻璃棒接觸驗電器金屬球,觀察現象;(3)摩擦過的橡膠棒接觸驗電器金屬球,觀察現象。【拓展提升】為什么帶電的物體能夠吸引不帶電的輕小物體?【學后反思】1.請回顧你從設計實驗、實驗操作、現象觀察記錄到思考總結的探究過程,你能不能掌握這種科學探究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方法,并在以后的探究活動中主動運用這種程序和方法?寫下你的體會。2.本節課你所獲得的核心知識有哪些?你還覺得有什么內容比較薄弱?需要老師提供何種幫助?你還有什么好的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寫在下方區域。4.1.1電荷與電流任務一:1.摩擦2.現象:相互吸引3:摩擦起電 活動二:3:得失電子 任務四:無現象 張開 張開 【拓展提升】感應起電之后正負相吸,質量較小所以能夠吸引材料一:原子中有兩種帶電粒子:質子和電子,由于質子所帶的正電荷和電子所帶的負電荷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原子顯電中性。材料二:富蘭克林在給柯林森的第五封信中寫道電荷守恒現象,即電荷不能因摩擦而創生,它只是從一個摩擦物體轉移到另一個摩擦物體上。材料三:一般來說原子核里正電荷數量是很難改變,而電子卻能擺脫原子核的束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