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5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1.知識與技能(1)簡述兩棲類和爬行類外部形態特征。(2)簡述兩棲類和爬行類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征。2.過程與方法(1)觀察青蛙、蜥蜴的外部形態特征,提高觀察能力。(2)歸納兩棲類和爬行類的基本特征,提高歸納總結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1.教學重點兩棲類和爬行類的基本特征。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魚的呼吸特點。2.教學難點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三、教學方法觀察法和歸納法。[導入新課]播放青蛙和龜的圖片,教師問:1.青蛙和龜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陸地生活,然而青蛙屬于兩棲動物,龜屬于爬行動物,這是為什么呢?2.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新課講解]一、兩棲動物(一)概念: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既可以生活在陸地,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的一類動物。通過觀察、對比,歸納總結兩棲動物的特征,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二) 代表動物——青蛙展示青蛙圖片,帶領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1.生活環境:幼體生活在水中,成體生活在潮濕的陸地,有時也在水中游泳。2.外部形態的適應:鼓膜、鼻孔、前肢、后。內部結構的適應:肺、皮膚輔助呼吸。3.捕食:捕食農業害蟲。4.呼吸:用肺呼吸,皮膚可輔助呼吸。5.生殖:水中產卵,體外受精。觀察圖片,比較蝌蚪和青蛙的區別(在觀察中嘗試解決問題,通過出示的資料不斷糾正學生對青蛙和蝌蚪結構特征的認識,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資料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達交流的能力。)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1.青蛙身體表面是什么顏色?這與它的生活環境有關系?(青蛙身體表面綠色,與周圍綠色植物相一致)2.當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時有什么感覺?(有黏滑的感覺)3.比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態的差異,想一想這與后肢的功能有什么關系?(前肢短支撐,后肢長跳躍、有蹼可劃水)4.青蛙為什么既能在陸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活動?(前肢短支撐,后肢長跳躍、有蹼劃水;能用肺呼吸)觀察其他兩棲動物的圖片,并通過以上的問題嘗試歸納兩棲動物的特征。(四)兩棲動物的特征: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膚可輔助呼吸。(五)認識兩棲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形成環保的意識。二、爬行動物提問:我們了解了以青蛙為代表的兩棲動物,那么龜、鱷這些也能在水中游動的動物為什么屬于爬行動物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之前所學知識進行回答。進而引出爬行動物內容的學習。帶領學生閱讀課本,請學生在課本中劃出爬行動物的生活環境,代表動物以及其他爬行動物,并嘗試總結爬行動物的特征,認識爬行動物與人類的關系。(一)爬行動物的生活環境陸生。(二)爬行動物的代表動物——蜥蜴過渡:更多的爬行動物在陸地環境中生存,有的甚至在干旱的環境下生存,我們來具體研究一下蜥蜴的特征。展示蜥蜴的圖片,結合教材內容,學生嘗試說出蜥蜴的外部形態特點。根據學生的回答內容,師生共同總結蜥蜴的外部形態特點。(1)頭部有頸,可靈活轉動。便于在陸地尋找食物和發現敵害;(2)四肢短小,不能跳躍,但能貼地爬行;(3)皮膚干燥,表面覆蓋角質的鱗片,可保護身體和減少體內水分蒸發。(三)其他爬行動物展示鱉、龜、蛇、鱷的圖片,學生進一步體會爬行動物的特征。(四)爬行動物的特征由蜥蜴、龜、鱷、蛇的共同特點總結出爬行動物的特征。(1)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2)用肺呼吸;(3)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五)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生嘗試說出:以蛇為例,毒蛇咬傷、捕食蟲鼠、蛇毒入藥……保護野生動物,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課堂小結】今天我們了解了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我們會發現動物的特征與它們功能緊密相關,與它們所處的環境緊密相關,同時它們都與人類有密切的關系。為了生態環境的健康以及我們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我們要關注它們的生存現狀并加以保護。第五節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