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社會歷史的發展導學案【學習目標】1、理解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掌握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2、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學習重點難點】重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難點:區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學習過程】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含義和及其構成要素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的含義和及其構成要素4.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5.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6、社會發展的總趨勢7、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重難點突破】1、區分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1)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2)直接動力:①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②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我國社會主義改革不是從根本上改變社會關系,而是改革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同經濟基礎發展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3)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2.區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凡與經濟有關的制度、體制、政策,屬經濟基礎,如:基本經濟制度、分配制度、市場經濟體制、財稅制度、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等。政治、法律制度屬上層建筑。如:人大制度、政黨制度、司法制度、XXX法,等。政治、法律制度的設施,屬上層建筑。如:軍隊、警察、監獄、法庭、政府機構,等。與意識形態有關的觀念,如:毛澤東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屬上層建筑。一般而言,涉及經濟體制改革,體現的是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涉及政治體制改革、思想觀念的轉變體現的是上層建筑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2、社會歷史的發展【典型例題】1.近年來,我國在高溫超導、中微子物理、量子科學、人類基因組測序等基礎科學領域取得諸多突破,這一切的背后,富有成效的激勵政策和獎勵制度功不可沒。這說明( ) A.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起促進作用 C.群眾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D.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狀況 2.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為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促進公平競爭、增強市場活力和經濟內生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以政府立法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制度保障。《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的出臺就基于( ) ①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②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 ③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④改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 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 德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維特克曾經用四句諺語概括了人類歷史的進程:某人即將滅亡時,往往擁有炙人的權勢;時間是篩子,終會淘去一切陳渣;蜜蜂采花,卻會使花更加繁盛;暗透了,反而望得見星光。由此可見,維特克( ) ①看到了社會歷史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②揭示了支配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 ③認清了貫穿社會歷史發展始終的主要矛盾 ④承認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4.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上述觀點突出表明( ) A.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唯一動力 B.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C.社會歷史發展是直線上升的 D.社會矛盾是可以根除的 5.目前,特大鎮行政管理體制已嚴重阻礙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為此,我國推進了特大鎮“撤鎮設市”改革,賦予其部分縣級管理的權限。該做法的哲學依據是( ) ①對生產關系的合理調整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②對上層建筑的合理調整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使生產關系發展 ④改革是解決我國社會矛盾的有效途徑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素養題——科學精神)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 ) ①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的重大舉措 ②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 ③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 ④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動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18全國Ⅰ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改革開始于農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我國農村改革始終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材料一 1978年冬,小崗村的18戶村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紙大包干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釋放了魔力,次年,小崗村迎來大豐收,糧食總產達13.3萬斤,一舉結束20余年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并首次歸還國家貸款800元。進入新時代,小崗村大力推進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成立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并發放股權證,實現了村民從“戶戶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轉變。2017年,小崗村集體收入突破820萬元,農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長70%以上。材料二 為發展農村生產力,滿足廣大農民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生活的期盼,黨中央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農業改革發展的文件。如1982年發布《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明確肯定“包干到戶”等形式的責任制的社會主義性質;1991年頒發《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確立為我國農村的一項基本經營制度;2016年制定《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推進“三權分置”改革;2018年出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導農村改革發展不斷深入。小崗村的改革發展實踐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加以說明。(10分)【易混修正】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3.經濟基礎決定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促進經濟基礎發展。4.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能促進生產力發展。5.只要調整生產關系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6.社會的基本矛盾都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7.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8.社會主義改革意味著變革社會主義制度根本變革。9.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曲折的。【課堂小結】【學習收獲】附參考答案:【典型例題】1—6:DCBBBC7.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不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②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解放生產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③小崗村進行“大包干”改革、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和土地流轉,發展集體股份經濟,不斷克服阻礙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和經營機制弊端,┃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發展。【易混修正】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適合生產力狀況能促進生產力發展。3.經濟基礎決定生產關系,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能促進經濟基礎發展。4.上層建筑適合先進的經濟基礎能促進生產力發展。5. 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狀況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6.社會的基本矛盾都是通過階級斗爭或改革實現的7.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8.社會主義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自我完善、自我發展。9.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