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5 節 遺傳與環境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一章中的第五個課題,通過活動“觀察環境條件對生物性狀表現的影響”,為學生提供了認識和探索周圍事物的素材和線索,使學生觀察、搜集和解讀數據的技能得到進一步訓練。同時通過對實驗數據和常見的生命現象的分析,使學生明確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對變異形成原因的簡要分析,建立可遺傳變異和不遺傳變異的概念,這既是前面章節知識的延伸,也為下一節遺傳病就是一種可遺傳的變異類型打下了基礎。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舉例說明基因型、表現型和環境的關系。2)區別可遺傳變異和不遺傳變異。3)分析環境條件影響生物性狀表現的實驗數據。4)舉例說出可遺傳變異在育種上的利用。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實驗設計能力、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通過對可遺傳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了解生物學的廣泛應用前景,激發對生命科學的學習熱情,養成樂于探索生命奧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及突破途徑1.重點:基因型、表現型與環境的關系;變異的類型和原因。2.難點:變異的類型和原因。3.重難點的突破1)提前分組進行種子在溫暖黑暗環境和溫暖明亮環境相對比條件下萌發、生長的實驗,統計綠葉苗和黃白苗的株數。2)通過師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3)應用大量的直觀圖片資料強化學生的記憶,通過整理、描述生活中的相關素材,使理論和實踐結合。4)練習反饋,及時鞏固新知。四、學情分析首先在知識方面:通過前一個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建立了遺傳和變異、基因型和表現型的概念、對遺傳的物質基礎有了清醒的認識、對性狀遺傳的規律性也已經初步掌握,而關于陽光是葉綠素形成的條件的知識學生在七年級時就已掌握。其次在能力方面: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開展科學探究性實驗的思路及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對遺傳這部分的內容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些都為順利地進行本課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新課程改革理念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要求,要求在教學中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率,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五、教法分析實驗探究法、練講式以及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好實驗,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在引入教學、教學實施中通過播放影像資料、各種竟答題等方式,激勵大部分學生的參與熱情。六、學法指導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以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七、教學流程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復習提問,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回顧所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2.指導活動:“觀察環境條件對生物性狀表現的影響”。3.引導學習基因型、表現型與環境的關系。4.指導學習生物變異與環境的關系。5.引導總結、反思、質疑。6.指導學生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2.分析整理實驗數據、討論、交流。3.閱讀、觀察、思考、討論。 4.閱讀、思考并能區分變異的不同類型。5.回顧總結、反思、質疑。6.完成競答練習。八、教學過程(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1、復習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許多有關遺傳的知識,請同學們回憶什么叫基因型、什么叫表現型?” 展示大白菜和西紅柿的照片:“大白菜和西紅柿為什么性狀表現完全不同?” 板書:基因型、表現型 2、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展示大白菜縱切圖片:“這棵大白菜外面葉子的顏色和里面葉子的表現型一樣嗎?” “什么原因造成了內外葉子顏色表現上的差異?相互討論一下并回答”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索遺傳與環境的關系。 生1:略。生2:“因為大白菜和西紅柿的基因型不同”。生3:“不一樣。外面葉子是綠色,里面的是黃白色?!?小組討論 生4:“里面的葉子沒有受到陽光照射。陽光與葉綠素的形成有關。”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接受過程,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因此由復習舊知入手,引出本節關于遺傳與環境的關系,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2)活動:觀察環境條件對生物性狀表現的影響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1、用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課前實驗的情況 “陽光真的會引起植物葉片的顏色發生變化嗎?在10天前安排的各小組的探究活動你們是怎樣進行的呢?” “你們得到的數據是多少呢?” “對數據分析之后得到的結論是什么呢?” 2、播放教師預做實驗錄象,展示實驗結果。 生1:回答實驗設計 。 生2:回答統計數據以及計算結果。 生3:“綠葉苗與黃白苗在性狀表現上的差異是由陽光引起的。因為兩組實驗唯一不同的是一個有光照,一個沒有光照?!?觀看錄象,再次回顧實驗的整個過程 通過對簡單的生物現象綠葉苗和黃白苗的形成原因的分析,引導學生思考環境條件是僅僅使生物的表現型發生改變,還是會引起基因型發生改變呢?從而引出本節課題,這樣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基因型、表現型與環境的關系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1、設問:“環境條件是僅僅使生物的表現型發生改變,還是會引起基因型發生改變呢?” 展示冬天和夏天的雷鳥圖片以及玉米葉片在缺乏氮、磷和鉀三類無機鹽時與正常狀態時的圖片。 2、指導學生看教材P109,總結知識點,完成表格內容。 1、觀看圖片、思考問題,初步交流。 2、看書并總結知識點:一般環境條件的變化不易使基因型發生改變,表現型則容易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 完成表格填空: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因,環境條件是性狀表現的外因;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建立教與學溝通、合作,互動的師生關系是新課標的要求。(4)生物變異與環境的關系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1、展示兩種變異類型圖片,指導學生看教材P110,并提問:(1)變異可以分為哪兩種類型? (2)怎樣區分兩種不同的變異類型?2、補充:在自然或人工的條件下,化學物質可能發生變化,遺傳物質DNA也是一種化學物質,它發生變化后引起的變異就是可遺傳的變異。 3、提問:在育種領域,哪種變異類型有利用價值呢?展示雜交水稻以及太空椒培育的圖片。 1、看圖片,思考??唇滩?,討論交流,并回答。生1:變異包括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 生2:由基因組成改變引起的變異是可遺傳的變異;僅僅由環境引起的變異是不可遺傳的變異。2、聆聽,并圈點教材P110中知識點。生3:人們常常利用對人有益的可遺傳變異來改良或培育新品種。 通過觀察圖片,通過指導學生對教材的學習和相互的交流討論,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及引導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聯系。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科學工作者的簡介,讓學生明白很多卓越的成就有時就來自我們身邊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養成教育。 (5)本課小結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1、師:“好,現在我們總結一下這節課都學習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呢?” 師:在屏幕上展現本節知識點,再次幫助學生強化對本節重難點知識的理解、記憶。2、師:關于本節課的內容,同學們還有什么感到疑惑的問題,提出來一起討論? 1、生1:“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br/>生2:“環境既可以引起可遺傳的變異,也可引起不遺傳的變異,只有引起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的變異才是可遺傳的變異?!?br/>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討論、交流。 由學生參與總結這一環節,既有助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6)練習鞏固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積極思維,回答問題。出示10個小題,激勵學生以竟答的方式,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 了解到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地得到反饋信息。利于鞏固新知。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