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地殼變動的證明地殼自形成以來,其結構和表面形態就在不斷發生變化。(一)地殼變動的結果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二)地殼變動的速度地殼變動有時進行得很激烈、很迅速(如火山噴發地震等),有時則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被人們察覺(如珠穆朗瑪峰上升速度很慢)。(三)地殼變動的信息自從地球形成以來,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例如,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殼變動的信息。二、火山(一)含義地殼在不斷運動,地殼內部噴出的高溫物質堆積而成的高地,稱為火山。(二)噴發如果地殼內部灼熱的巖漿沿著地殼裂口或地殼脆弱的地方噴出地表就是火山噴發?;鹕絿姲l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劇烈釋放,它能在短時間使局部地形發生急劇變化?;鹕絿姲l后沉積到地面的火山灰會把城市埋沒,熾熱的熔巖流會使大地變成一片焦土。(三)組成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四)噴發物狀態 物質氣態 水蒸氣、二氧化硫等液態 熔巖流固態 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等(五)外部形態和活動特點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態和活動特點是千差萬別的,火山按其活動情況分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類。名稱 活動特點 實例活火山 正在噴發的或周期性噴發的火山 日本的富士山、厄瓜多爾的科托帕希火山死火山 史前曾經噴發,而有史以來未活動的火山 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阿空加瓜山、我國山西省北部的大同火山群休眠火山 有史以來曾經噴發過,但長期處于靜止狀態的火山 我國東北地區五大連池火山群(六)分布目前,全世界被確認的各類火山共有2500余座。它們的分布并不均勻,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一帶。三、地震地震是一種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自然現象。(一)概念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地震是地殼的快速顫動,一次地震的時間大約持續幾十秒、幾分鐘,所以有人說,地震是“剎那間的巨變”。(二)發生頻率世界各地每年發生的地震多達500萬余次。這些地震絕大部分都是極其輕微的,只有借助靈敏的地震儀才能測知。而可能造成極大破壞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三)組成要素(1)震源: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 300千米處。(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3)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離。(4)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離。(5)等震線:在地圖上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四)分布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一帶。與火山的分布大體一致四、地震的防范和預報不同強度的地震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地球上每年都會發生幾次大的地震,并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等災難。因此,掌握必要的地震防范措施非常重要。(一)地震的防范發生地震時,要冷靜不慌亂,迅速地選擇正確的逃生方法。(1)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許可,要有序地快速撤離,以免因慌亂發生擠壓、踩踏事故;如果時間不允許,要就地躲避。(2)底樓:應該迅速跑到室外,到開闊的地帶避險(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大約需要10秒鐘)。(3)高樓:發生地震時,千萬不能乘坐電梯逃生。來不及逃離時,可根據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選擇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放在頭頂等。(4)室外:遠離玻璃幕墻、樓房電線桿、廣告牌、高壓線等。(二)地震的預報和預防(1)地震的前兆:如馬不進圈、雞飛狗叫、豬不吃食、井水噴涌、出現地光、蜜蜂群遷等。(2)借助儀器觀測和觀察自然界的異?,F象。(3)進一步探索地震發生和分布的規律,提高地震預報的準確性。(4)增強建筑物的抗震性。例1、以下證據中能支持“地殼是在不斷變動”這一觀點的是( )①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道以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②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在太行山中發現許多海螺、海蚌等生物化石③江河的泥沙在中下游和河口沉積④采石場工人看到開采過后暴露出來的彎曲的巖層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例2、下列關于褶皺和斷層(如圖)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褶皺和斷層是地殼變動的結果B.形成褶皺和斷層的動力來自于地球外部C.絕大多數褶皺是水平擠壓造成的D.巖層受到擠壓或拉伸過度發生斷裂,形成了斷層例3、讀圖,并回答問題。(1)典型火山一般由 、 、 三部分組成?;鹕絿姲l物主要有 、 和 噴發物。(2)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自于 ,你能說說它們是怎樣沖出地表的嗎 1.下列現象中不屬于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的”這一觀點的證據的是( )A.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B.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C.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 D.風蝕的蘑菇型巖石2.下列各種自然現象中,不能反應地殼運動信息的是( ?。?br/>A. 斷層 B. 褶皺 C. 火山 D. 風蝕蘑姑3.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面對災害和意外,下列不合理的是( )A.發生火災且室內濃煙密布時,應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濕毛巾掩蓋口鼻B.發生地震時,受災人員通過呼喊和敲擊的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聲音可以傳遞信息C.地震發生時,在高樓的同學選擇坐電梯盡快逃生D.發現煤氣中毒者,首先必須將病人從中毒環境迅速轉移到空氣清新的地方4.地殼是在不斷的變動的,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泥石流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地球內力作用引起的B.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形式之一,多發生在板塊交界處C.高山巖層中發現海洋生物化石,是地殼變動的證據之一D.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更老,是地殼變動的證據之一5.讀圖甲和圖乙,完成下列問題。(1)圖甲說明,水平巖層在________的作用下,或發生________,或引發________,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2)圖乙反映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情況,這說明________是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3)自地球形成以來,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有時進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時則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被人們察覺。只要我們平時仔細觀察,就不難找到地殼變動的痕跡。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地殼變動的信息。1.下列敘述不能證明海陸變遷的是( )A. 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森林遺跡和古河道 B. 極地地區發現煤田C. 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張 D. 海島漲潮被淹沒,退潮露出2.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可以作為科學研究的證據,如圖為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石柱的升降變化,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A.15世紀該地曾經為海洋 B.證明地殼在不斷發生變化C.未來該地有可能變為海洋 D.證明地殼的變動都很緩慢3.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其高度在不斷升高,2020年12月8日、中尼兩國共同宣布珠峰的新高度為8848.86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珠峰不斷升高是地球外力作用的結果B.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形成的C.喜馬拉雅山脈處于板塊交界處,附近很少有地震發生D.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為地殼運動提供了證據4.關于地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地震是指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B. 世界各地每年發生地震多達500萬次,其中大部分地震我們都能感知到C. 一般情況下,大于里氏3級的地震有震感,大于里氏5級則為破壞性地震D. 震級越高,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影響越大5.讀某次地震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此次地震是由于________ 處巖層在 ________ 力作用下突然急劇運動而破裂,產生________ ,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地面震動的現象。(2)這次地震震中位于________ 處,震源位于________ 處;從C、D兩處看________ 處受到的破壞可 能較大。6.讀如圖的海陸變遷示意圖,回答問題。(1)圖中插旗的小島處由陸地變成了海洋,這是 引起的。A.地殼運動 B.海平面上升 C.海平面下降 D.大陸漂移(2)從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處,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屬于________層。(3)當地震發生時正確的避險方法是 。A.在室內迅速跳窗逃生 B.在室內迅速抱頭蹲在墻角C.在室外迅速抱住電線桿 D.在室外迅速跑入建筑物內躲避參考答案例1、C【解析】地殼運動即地質運動,地殼自形成以來,其結構和表面形態就在不斷發生變化。①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道以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海陸變遷是地殼變動導致的;②在太行山中發現許多海螺、海蚌等生物化石,說明此地曾經是海洋,支持地殼變動;③江河的泥沙在中下游和河口沉積,是流水帶來的泥沙,是外力作用,不支持地殼變動;④采石場工人看到開采過后暴露出來的彎曲的巖層,巖層的彎曲是內力作用導致,支持地殼變動;例2、B【解析】【分析】【詳解】關于褶皺與斷層的敘述,褶皺和斷層都是由于地殼運動導致的結果;形成這種褶皺和斷層的動力是來自于地球的內部作用;絕大多數褶皺是由于水平運動造成的;巖層愛到掠奪可拉伸過度發生斷裂,形成了斷層,故選B.例3、(1)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氣態;液態;固態(2)軟流層;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巖漿沿巖漿通道沖出地表【解析】本題需要必備的知識點有。(1)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鹕絿姲l物 有氣態的 ( 水蒸氣、二氧化硫等 ),也有液態 ( 熔巖流 ) 和固態 ( 火山灰、火 山塵、火山彈等 ) 的。 (2)查看火山噴發示意圖。如圖:可見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自于軟流層。巖漿沿巖漿通道沖出地表 。【解答】(1)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鹕絿姲l物 有氣態的 ( 水蒸氣、二氧化硫等 ),也有液態 ( 熔巖流 ) 和固態 ( 火山灰、火 山塵、火山彈等 ) 的。(2)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自于軟流層。巖漿沿巖漿通道沖出地表 。1.D【解析】A、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說明了海陸變遷,能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的”這一觀點,故A正確。B、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能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的”這一觀點,故B正確。C、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能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的”這一觀點,故C正確。D、風蝕的蘑菇型巖石是風力侵蝕的結果,不能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的”這一觀點,故D錯誤。2.D【解析】地殼變動是由于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地殼運動是由內力作用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它可以引起巖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選項中A巖層的斷裂、B巖層的褶皺、C火山噴發,都屬于地殼變動;D風蝕蘑菇屬于地球的外力作用中的風力侵蝕,造成的地貌形態,不符合題意。3.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火災和地震發生時正確的應對措施和注意的事項。A、發生火災后,燃燒產生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氣體,該氣體的密度小,會向上浮,因此人應俯身并用濕毛巾掩蓋口鼻逃離,A不符合題意;B、發生地震時,受災人員通過呼喊和敲擊的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聲音可以傳遞信息,B不符合題意;C、地震發生時,在高樓的同學不應坐電梯逃生,因為容易停電,C符合題意。D、發現煤氣中毒者后,脫離中毒環境:將患者移到空氣新鮮的地方,防止一氧化碳吸入,D不符合題意。4.A【解析】地殼運動即地質運動,地殼自形成以來,其結構和表面形態就在不斷發生變化。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A、泥石流是地質災害,是外力引起的;故A錯誤;B、地震是地球內力作用導致的,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形式之一,多發生在板塊交界處;故B正確;C、高山巖層發現海洋生物化石,說明此處以前是海洋,是內力作用導致的;故C正確;D、遠離大洋中脊的巖石年齡更老,說明板塊在運動,是內力導致的,是地殼變動的證據之一;故D正確;5.(1)內力;彎曲;斷裂(2)地殼的升降運動(3)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的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解析】地殼運動是由于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解答】(1)圖甲說明,水平巖層在內力的作用下,或發生彎曲,或引發斷裂,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2)圖乙反映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情況,這說明地殼的升降運動是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3)自地球形成以來,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有時進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時則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被人們察覺。只要我們平時仔細觀察,就不難找到地殼變動的痕跡。例如,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的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殼變動的信息。1. 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海陸變遷的例證,理解回答即可,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因為各種變化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所以在短期內大多不易被人們察覺.地震和火山活動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地表的形態.【解答】A、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森林遺跡和古河道---證明這里曾經是陸地.故A不符合題意;B、極地地區發現煤田---說明極地原來處于較低緯度,有茂密的植被,故B不符合題意;C、由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拉伸,形成東非大裂谷,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張,將形成海洋,故C不符合題意;D、海島漲潮被淹沒,退潮露出,是潮汐現象,不能證明海陸變遷,D符合題意。2.D【解析】A、15世紀時石柱下降明顯,18世紀時石柱又上升至海平面,可推測15世紀該地曾經為海洋,選項正確;B、人們可以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觀察來證明過去所發生的地殼運動,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石柱的升降變化就能體現地殼在不斷發生變化,選項正確;C、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石柱的升降變化就能體現地殼在不斷發生變化,說明地殼不斷升降,所以未來該地有可能變為海洋,選項正確;D、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石柱的升降變化中可知,地殼的變動有時緩慢,有時快速,選項錯誤,故選D。3.D【解析】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常有地震發生,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地球內力作用的結果,板塊張裂形成海洋,板塊碰撞形成山峰。A、珠峰不斷升高是地球內力作用的結果,A不符合題意;B、喜馬拉雅山是由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B不符合題意;C、喜馬拉雅山脈處于板塊交界處,附近常有地震發生,C不符合題意;D、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上找到了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一片汪洋,為地殼運動提供了證據,D符合題意。4. B【解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地震中破壞最嚴重的地點是震中.一般來說小于里氏規模2.5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規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十幾萬次;大于里氏規模5.0的地震,會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解答】地震發生時,在樓上的教室上課時發生地震,不要驚慌,要就近躲在課桌或床鋪下面,并用書包護住頭部,千萬不要恐懼,更不能從窗戶跳下或乘電梯.在家里要躲在廚房、浴室等面積小,有支撐力的空間。在野外,趕快跑到開闊的地方,遠離建筑物.地震中不應乘車逃命,在室內停車場以臥姿躲在汽車旁,發生地震時應遠離建筑物、危險品,就近采取防護措施,更不能躲進防空洞,但是地震我們不能感知到,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5.(1)A;地球內;地震波(2)B;A;C【解析】填空題必須具備相應的知識才能解決。本題應具備的知識點有。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世界各地每年發生的地震多達 500萬余次。6.(1)A (2)地殼 (3)B【解析】地殼運動是由于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地殼運動是由內應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它可以引起巖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解答】(1)由圖可知,海平面的高度沒有發生改變,且曾經的陸地位置沒有改變,所以只能是地殼運動導致的;故A符合;(2)地球由外到內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0-17km屬于地殼層;故答案為:地殼;(3)A.地震時不能跳窗,因為地震時容易掉落建筑材料,更容易受傷;故A錯誤;B.在室內要保護好頭部,在墻角里建筑物塌陷的時候會形成一個三角區域相對安全;故B正確;C.室外的電線桿在地震時容易倒塌,抱住電線桿容易被砸傷;故C錯誤;D.地震時建筑物容易倒塌,所以要遠離建筑物;故D錯誤;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七年級“沖刺重高”講義(十八)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