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從大陸漂移假說到海底擴張學說1.大陸漂移學說(1)大陸漂移學說提出者: 20 世紀初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2)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地球的陸地在 2 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 。(3)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①地形證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可拼合性。②巖石證據: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③生物證據:大西洋兩岸某些生物具有親緣關系。④化石證據:大西洋兩岸在生物化石上具有相似性。2.海底擴張學說(1)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 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 “ 海底擴張說 ” 。(2)內容: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 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 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二.板塊構造學說1.誕生原因: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 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2.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地球的巖石圈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小塊叫板塊。全球劃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1.海嶺海溝的形成-----海底張裂形成海嶺,板塊碰撞形成海溝2.山脈的形成---板塊之間相互碰撞3.裂谷的形成---板塊之間拉伸例1、應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下列地理現象正確的是( )①大西洋、東非大裂谷均由板塊張裂而產生;②臺灣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而成;③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④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弧狀島鏈是新大洋地殼的誕生地。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例2、如圖為大西洋中脊山脈及其周圍約100km 范圍內海底巖層年代分布的示意圖。圖中數字為巖層距離現在的年數。這一現象支持了( )A.板塊是運動的 B.地球是一個球體C.生命是不斷演化的 D.海水對地形具有侵蝕作用例3、2020年10月27日,中國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 亞納海溝(中★所示處) 成功下潛突破 1 萬米,達到 10058 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馬里亞納海溝位于( ) A.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B.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C.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D.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例4、讀全球板塊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說”和“ ”的基礎上創建的地球構造理論,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漂浮在 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 (填“穩定”或“不穩定”)。(2)六大板塊中幾乎全是海洋的是[ ] ;澳大利亞位于[ ] 板塊上。(3)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__________(可多選)A.火山和地震 B.臺灣海峽海底的河道痕跡 C.長江三角洲平原形成D.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 E.千島湖湖底的村莊遺跡(4)現代測量表明,位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面積在不斷縮小,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亞歐板塊與[ ] 板塊相互擠壓碰撞。1.下列與板塊構造學說相關的說法,錯誤的是( )。A.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漂移在海洋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B.舌羊齒化石的分布支持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C.海底擴張學說支持了大陸漂移說,解決了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問題D.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立的2.圖表示了世界海陸的分布狀況變化,根據大陸漂移說的觀點,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3.下列表述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A.全球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 B.各大板塊漂浮在地核上C.東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塊的張裂形成的 D.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4.關于板塊構造學說正確的是( )①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由魏格納創建的②板塊構造學說是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創立的③地球的巖石圈被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④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⑤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 D.③④⑤5.下列符合“大陸漂移說”的是( )A.大陸像一塊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斷漂來漂去 B.許多小塊的大陸不斷漂移、碰撞,變成一整塊大陸C.陸地本是一整體,后來分離漂移成各小塊大陸 D.全球由六大板塊構成6.夏威夷群島東南部的基拉韋厄火山(19.43°N,155.29°W)于當地時間2018年5月3日發生熔巖噴發。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該火山位于( )A.東半球,南半球 B.東半球,北半球C.西半球,南半球 D.西半球,北半球(2)該火山易噴發,說明該地( )A.位于太平洋板塊中部的活躍區B.位于太平洋板塊中部的穩定區C.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D.位于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7.讀“全球板塊分布圖”,回答問題。(1)寫出圖中各板塊的名稱:① , ② , ⑤ , ⑥ 。 (2)幾乎全部為海洋的板塊是 (填數字)。(3)板塊漂浮在 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邊緣地帶,地殼 (填“穩定”或“不穩定”);板塊內部,地殼 (填“穩定”或“不穩定”)。(4)地震發生時,我們可采取的應急措施有 。①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將身邊的書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②快速離開教室,跑到空曠地方去③迅速乘電梯逃生④躲到大樹底下⑤來不及外逃時,雙手抱頭躲避在墻角或堅實的家具下,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面積較小的房間內。1板使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下列主要由板塊張裂形成的是( )A.喜馬拉雅山脈和東非大裂谷 B.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C.喜馬拉雅山脈和大西洋 D.喜馬拉雅山脈、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2.如圖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層及動、植物化石相似性圖”,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圖中顯示的信息有( )①相鄰的大陸輪廓基本吻合 ②大陸發現古海洋生物化石③兩塊大陸發現相似動、植物化石 ④兩塊大陸古老地層、巖石構造上相呼應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的原因是( )A.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地張裂B.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不斷地張裂C.印度洋板塊不斷地擠壓非洲板塊D.亞歐板塊不斷地擠壓非洲板塊4.據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大陸漂移說”。1960~1962 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海底擴張說”。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請回答:(1)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的________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2)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 。(可多選)A.火山和地震 B.太陽系的形成 C.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5.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形態在持續的改變中。如圖是夏威夷群島主島(編號1號)與其三個鏈狀火山島嶼(編號2、3、4號)的分布示意圖(未按比例繪制)。許多科學家認為,夏威夷群島主島和這些鏈狀火山島嶼是因為太平洋扳塊在一個可視為固定不動且不斷噴發巖漿的“熱點”上移動(箭頭指向代表板塊移動的方向)造成的,噴出的巖漿冷卻凝固逐一形成這些火山島嶼。請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下列圖示最能代表從鏈狀火山島嶼(2、3、4)到夏威夷群島主島(1)年齡分布情形的是________。(2)下列說法與文中這些科學家的觀點相矛盾的是__________。A.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動物有親緣關系,如兩岸都有鴕鳥,而鴕鳥不會飛,更不會游,所以說明大陸可能是在移動的B.大陸架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動幾千千米是不可能的C.南極洲上有大量的煤礦,表明現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以前位于溫暖濕潤的中低緯度地區D.大陸牢牢地緊連在海床上,而不是像浮冰般漂浮在海上,故無法移動E.現今的兩個地磁極——南極和北極,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上其位置是在移動的參考答案例1、A【解析】板塊構造學說由三個內容,(1)地球的巖石圈像一整塊的七巧板。(2)全球有六大板塊構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的發生碰撞和張裂。(3)板塊是不斷運動的。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① 板塊的運動有兩種方式:張裂和碰撞。張裂形成裂谷或者海洋,碰撞形成山脈和島嶼。故①對② 臺灣山脈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由板塊碰撞形成。 故② 正確③ 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是由于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的。故 ③ 不正確④ 大洋中脊是新大洋地殼的誕生地,故 ④ 不正確例2、A【解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板塊運動的內容。【詳解】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從大西洋中脊山脈及其周圍約100千米范圍內海底巖層年代分布的示意圖得知,板塊是運動的。故選:A.例3、D【解析】馬里亞納海溝,又稱“馬里亞納群島海溝”,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溝,該海溝地處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靠近關島的馬里亞納群島的東方,該海溝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例4、(1)海底擴張說;軟流層;穩定(2)C;太平洋板塊;E;印度洋板塊(3)C,E(4)A;非洲板塊【解析】此題考查地球表面的板塊,斑塊形成的各種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說”和 “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創建的地球構造理論,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漂浮在 上軟流層,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是穩定的。全球共有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幾乎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塊。澳大利亞處于印度洋板塊上。亞歐板塊的相互碰撞導致地中海面積在不斷縮小。(1)“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說”和 “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創建的地球構造理論,根據“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漂浮在 上軟流層,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是穩定的。(2)全球共有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幾乎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塊。澳大利亞處于印度洋板塊上。(3)板塊構造學說包括三個內容,地球的巖石圈好像整塊拼好的“七巧板”。全球由六大板塊構成。板塊是不斷運動的。因此能用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 火山和地震 , 臺灣海峽海底的河道痕跡 , 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 .故CE不正確(4)由圖可知澳大利亞處于印度洋板塊上。亞歐板塊的相互碰撞導致地中海面積在不斷縮小。1.A【解析】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并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A、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漂移在軟流層上;故A錯誤;B、蛇羊齒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大陸上,說明剛開始這些大陸是一體的后來分開了,該事實支持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故B正確;C、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冷卻后成為新的大洋地殼,原來的海底則隨著新的海底地殼的產生而向兩側擴張,該學說為大陸漂移解決了動力問題;故C正確;D、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故D正確;2.A【解析】讀圖可知,根據大陸漂移說的觀點,世界海陸的分布狀況變化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②④①③;故選A。3.C【解析】A.全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故A錯誤。B.各大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故B錯誤。C.東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塊的張裂形成的,故C正確。D.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地震和火山是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故D錯誤。4.D【解析】①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大陸漂移說是由魏格納提出的,錯誤;②大陸漂移說是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創立的,錯誤;③地球的巖石圈被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正確;④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不斷發生碰撞和張裂,正確;⑤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正確。5.C【解析】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前,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C符合題意。6.(1)D;(2)D【解析】【分析】【詳解】(1)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E以東為西半球;基拉韋厄火山(19.43°N、155.9°W)為北半球和西半球;D符合題意。(2)一般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美國夏威夷群島東南部的基拉韋厄火山位于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D符合題意。7.(1)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2)⑤(3)軟流圈;不穩定;穩定 (4)①②⑤【解析】(1)板塊運動學說認為,由巖石構成的地球表面不是一塊整齊,而是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構成。六大板塊中,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2)一般來說,板塊內部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3)地震發生時應當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保持冷靜,保護自身的安全。【解答】(1)①亞歐板塊,②非洲板塊,⑤太平洋板塊,⑥印度洋板塊。 (2)幾乎全部為海洋的板塊是1(填數字)。(3)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邊緣地帶,地殼不穩定;板塊內部,地殼穩定。(4)①由于地震發生時,可能會有尖銳的東西從上方墜落,因及時將身邊的書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能夠保護頭部不受傷害, ①正確;②快速離開教室,跑到空曠地方去,能夠躲避房屋、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危害,②正確;③地震發生時不要乘坐電梯,③錯誤; ④地震發生時,大樹容易倒伏,④錯誤; ⑤來不及外逃時,雙手抱頭躲避在墻角或堅實的家具下,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面積較小的房間內,⑤正確。1B【解析】板塊碰撞會形成山脈,板塊張裂會形成裂谷和海洋。A:喜馬拉雅山脈是山脈由碰撞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張裂形成的,所以A不符合題意;B:東非大裂谷是張裂形成的,大西洋是海洋是張裂形成的,所B符合題意;C:喜馬拉雅山脈是山脈由碰撞形成的,大西洋是海洋由張裂形成的,所以C不符合題意;D:喜馬拉雅山脈是山脈是碰撞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張裂形成的,大西洋是海洋是張裂形成的,所D不符合題意。2.B【解析】讀圖可知,圖中顯示的信息有:①相鄰的大陸輪廓基本吻合,③兩塊大陸發現相似動、植物化石 ④兩塊大陸古老地層、巖石構造上相呼應,這些都是大陸漂移假說的有力證據。3.A【解析】板塊和板塊之間運動頻繁,但力的方向不同。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造成斷裂陷落,地表會產生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向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分析】考查板塊運動的有關知識,要理解記憶。【詳解】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因為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正不斷發生張裂運動,因此紅海的面積應不斷擴大,形成新的大洋。故選:A.4.(1)碰撞和張裂(2)B,C【解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1)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2)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是因為高山曾經是海洋,由于板塊運動形成了高山,但海洋生物化石還存在。地震是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容易發生火山、地震,BC符合題意。5.(1)B (2)B,D【解析】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1)根據材料的敘述可知,距離主島1越近的島嶼,形成的時間越晚,距離越遠的島嶼形成的時間越早,因此由2到4,島嶼的年齡越來越古老;故B符合題意;(2)A、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動物有親緣關系,如兩岸都有鴕鳥,而鴕鳥不會飛,更不會游,由此可以說明大陸是會發生移動的,不然無法解釋現在分居兩岸之間生物的親緣關系;故A錯誤;BD、由材料的敘述可知,大陸是可移動的,因此認為大陸不可移動的觀點,與這些科學家的觀點是矛盾的;故BD正確;C、南極洲存在大量的煤礦,說明南極洲以前存在著大量的森林植被,其環境是溫暖潮濕的,不然植被無法生存,即南極洲以前處于中低緯度地區;故C錯誤;E、現在的南極北極在很早之前是不在現在的位置,是經歷的漫長的移動后形成的;故E錯誤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七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二十)地球表面的板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