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探究—凸透鏡成像 學案班級: 姓名:一、知識梳理1.理解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叫物距(u);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叫像距(v)。2.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并能運用規律解釋生活中的實例。二、自主學習:自己動手實驗: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1.實驗原理:光的折射規律2.實驗器材、 、 、 、 。3.實驗步驟把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上,再將點燃的蠟燭和光屏分別放置在凸透鏡的兩側,調整燭焰、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在同一高度;(1)移動蠟燭,使它與凸透鏡的距離(物距)大于2f,再來回移動光屏,使光屏上出現清晰的燭焰的像;(2)移動蠟燭,使它與凸透鏡的距離(物距)等于2f, 再來回移動光屏,使光屏上出現清晰的燭焰的像;(3)移動蠟燭,使它與凸透鏡的距離(物距)大于f小于2f, 再來回移動光屏,使光屏上出現清晰的燭焰的像;(4)移動蠟燭,使它與凸透鏡的距離(物距)小于f, 再來回移動光屏,觀察光屏上是否能看到燭焰的像?移去光屏,直接用眼睛通過凸透鏡觀察。注意:(1)凸透鏡固定在某一位置后,在實驗的過程中凸透鏡不能移動。(2)移動光屏時,左右移動直到光屏上出現燭焰清晰的像為止。4.收集證據焦距 (f) 物距 (u) 像距 (v) 像的性質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縮小 虛像或實像10cm5.交流討論(完成下列問題)(1)隨著物距的減小,像距逐漸 ,像也逐漸 。(2) 是成放大的像與縮小的像的分界點, 是成實像與虛像的分界點。(3)凸透鏡所成的實像都是 的,虛像都是 的。三、鞏固訓練1.做“探究--凸透鏡成像”實驗時,放好儀器,調節 、 和 ,使它們中心的高度相同,即都處在透鏡的主軸上,叫共軸調節.有一凸透鏡f=15cm,若物體放在焦點外5cm,則像一定是( )A.正立放大虛像. B.倒立放大虛像. C.倒立縮小實像. D.倒立放大實像.2.物體沿凸透鏡的主軸,從遠處逐漸移向焦點過程中,像的位置和大小的變化將是 ( )A.像逐漸靠近凸透鏡,并逐漸變大.B.像逐漸靠進凸透鏡,并逐漸變小.C.像逐漸遠離凸透鏡,并逐漸變小.D.像逐漸遠離凸透鏡,并逐漸變大.3.在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在屏上得到了燭焰的像,恰有一小蟲飛落在透鏡的中間部分,那么在屏上所成的像( )A.變成了小蟲的像. B.像的中間沒有了.C.大小不變,亮度比原來暗了. D.大小和亮度與原來一樣.4.關于實像和虛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實像能用光屏呈接到,虛像不能B.虛像是人的幻覺,并沒有光線進入人眼,實像則相反C.實像一定是由光的折射現象形成的,虛像一定是由光的反射現象形成的D.實像有放大的也有縮小的,而虛像都是放大的5.物體通過凸透鏡可成( )A.正立、縮小虛像 B.正立、放大虛像 C.倒立、放大虛像 D.正立、放大實像6.一個凸透鏡的焦距是10厘米,物體放在凸透鏡前,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放大的清晰的像,則物距( )A.小于10厘米 B.小于20厘米,大于10厘米 C.大于20厘米 D.等于10厘米7.在“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先調整透鏡、光屏與燭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然后固定好蠟燭與透鏡的位置如圖所示,若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10厘米,則下列說法中哪一個是正確的?( )A.在50厘米至60厘米刻度之間移動光屏,可以得到縮小的實像B.在60厘米至100厘米刻度之間移動光屏,可以得到放大的實像 C.隔著透鏡觀察燭焰,可以看到放大的虛像 D.以上說法都不對8.用圓形的魚缸或透明的罐頭瓶養魚,從側面觀賞缸內的魚,你看到的那條魚是( )A.實物 B.等大的實像 C.放大的實像 D.放大的虛像9.小麗在做凸透鏡成像實驗時,不慎將凸透鏡上部碰掉一塊,則在熒光屏上( )A.得不到像 B.得不到完整的像 C.成像效果不受影響 D.像是完整的,亮度變暗10.小明在做凸透鏡成像實驗時,發現當蠟燭離透鏡15cm時,在光屏上得到一個倒立放大的實像,則小明實驗用凸透鏡的焦距可能是( )A.5cm B.10cm C.15cm D.20cm11.在“研究凸透鏡成像實驗“中,物體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一定是( )A.正立的像 B.縮小的像 C.放大的像 D.倒立的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