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導學案一、單元目標1.知道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初步了解尼羅河對古埃及農業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認識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2.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所處的地理位置;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3.了解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會。二、復習重難點1.初步了解尼羅河對古埃及農業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認識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2.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3.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會三、復習過程導入復習導入,提問本單元重點知識。【考點1】古代埃及教師講述: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尼羅河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搖籃,為什么說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古埃及的法老與金字塔有什么關系?課件展示:1.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1)興亡:位于非洲東北角, 尼羅河貫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稱為“尼羅河的贈禮”。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出現若干小國; 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實現統一;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后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占領古埃及。(2)版圖:經歷了古、中、新三個王國時代,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北至敘利亞和小亞細亞交界處,以及幼發拉底河上游,向南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3.法老的統治(1)統治:法老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國王經常用 王杖責打大臣。(2)危機: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挑戰,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衰落。合作探究:尼羅河與古埃及科學文化的發展有什么關系?尼羅河定期泛濫,每次漲水、退水,都需要進行精確的記錄和計算。退水以后,還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劃定地界,再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計算需要,古埃及人發展了數學。同時,為了準確地預測尼羅河泛濫的日期,古埃及人展開天文學研究。練習:阿拉伯人有一句諺語:“人類懼怕時間,而時間懼怕金字塔。”歷經數千年風雨滄桑的金字塔,仍然屹立在茫茫沙漠的邊緣,見證人間世態的變遷。金字塔是( )A.古巴比倫國王的陵墓 B.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C.古代埃及國王的宮殿 D.古巴比倫國王的宮殿【考點2】古代兩河流域教師講述: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古巴比倫王國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一個高潮。課件展示:1.古代兩河流域文明(1)范圍:“兩河”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2)建國: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3)統一:約公元前2400年,實現了初步統一。2.古巴比倫王國(1)統一: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完成了整個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2)統治: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3)影響:漢謨拉比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3.《漢謨拉比法典》(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2)內容:從法典中可知,古巴比倫分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達,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象。家庭奴隸制是其一大特征。(3)意義:法典內容十分廣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倫社會。法典中的規定說明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4)評價:《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合作探究: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給古代當地人民的帶來了什么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給古代當地人民帶來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農業生產,還帶來了能建筑房屋的材料,使其成為一個適合人類定居生活的地方;但洪水泛濫,也給農業生產帶來不便甚至災難。練習:哪句諺語是古巴比倫的( )A.以眼還眼,以牙還牙。B.身在羅馬,就像羅馬人一樣行事。C.條條大路通羅馬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考點3】古代印度教師講述: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有何特點,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是怎樣創立和傳播的?課件展示: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興起:最早出現于印度河流域。(2)建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來出現了許多小國家。(3)鼎盛: 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2.森嚴的種姓制度(1)建立: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的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2)主要內容(3)特點: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3.釋迦牟尼創立佛教(1)創立:公元前6世紀, 喬達摩·悉達多創立。(2)教義:反對 婆羅門 的特權。提出“ 眾生平等 ”,宣揚“忍耐順從”。(3)發展:信仰佛教的民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的國教。(4)傳播:公元前3世紀后開始外傳。經中亞傳入中國,后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合作探究: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印度種姓制度固化了社會階層,嚴重束縛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它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進步。種姓制度引起人們的不滿,激化了社會矛盾,客觀上促成了佛教的誕生。練習:如圖是某宗教興起與傳播路線圖。關于該宗教說法正確的是( )A.它是伊斯蘭教B.它的經典是《圣經》C.它是世界上出現最晚的宗教D.創始人是喬達摩 悉達多四、單元梳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