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單元封建時代的歐洲導學案一、單元目標1. 了解基督教的興起以及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初步認識西歐封建王權與教權的關系。2.了解法蘭克王國的建立和發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實,認識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封君和封臣的關系,能準確簡述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3.了解西歐莊園的情況;了解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情況。4. 知道《羅馬民法大全》的內容及地位,了解查士丁尼在法制建設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5.了解拜占庭帝國衰落的原因及滅亡的過程,認識帝國對于世界文化發展的重大貢獻。二、復習重難點1.基督教,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2.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三、復習過程導入復習導入,提問本單元重點知識。【考點1】: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教師講述:1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基督教誕生。4世紀末,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基督教會依靠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支持,不斷發展和向外傳播。課件展示:基督教的興起興起時間、地點及創始人:時間:1世紀;地點: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創始人:耶穌。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2、基督教興起的原因: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傳道者宣傳說,耶穌就是“救世主”。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法蘭克王國(1)建立者克洛維,建立時間481年。(2)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帶動下,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3)克洛維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自己的親兵和官吏。取得了羅馬教會、信基督教的高盧羅馬人和部下的廣泛支持。封君與封臣(4)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這樣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必須保護封臣的觀念日益流行開來。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5)封臣對封君要忠誠,無償為封君服兵役、 提供金錢等;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生和財產安全,為封臣提供保護。封君和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查理曼帝國(6)800年前后,法蘭克王國的版圖與原來西羅馬帝國的歐洲部分基本相當,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查理繼續實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命令每個教區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貢獻給教會,稱為“什一稅”(7)800年教皇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查理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統治下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8)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三個王國彼此間不存在隸屬關系。合作探究:西周奴隸分封制與西歐封建分封制的異同點練習: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C )A.信仰基督教 B.親赴麥加朝拜C.提供兵役服務 D.提供實物地租【考點2】西歐莊園教師講述: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莊園里生活著領主和佃戶,他們之間是怎樣的一種關系?莊園是怎樣管理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是怎樣的?課件展示:莊園的領主與佃戶1、西歐莊園的形成與發展:(1)從9世紀開始,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逐漸流行開來,這就是莊園。(2)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莊園里。2、西歐莊園里主要生活著哪些人?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3、莊園里土地的劃分:莊園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直領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按照規定共同使用。莊園法庭4、莊園法庭的特點:(1)莊園還具有司法權,設有莊園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2)莊園法庭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開庭的時間、地點不固定。(3)莊園法庭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4)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5)法庭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5、莊園法庭的作用: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合作探究: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相同點:都是獨立的小生產者,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財產;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都受到封建主的剝削。不同點:西歐莊園的農民主要以勞役的方式受領主剝削;而中國古代的農民則主要以實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西歐農民的土地權利受到法庭的保護,佃戶可以利用法庭維護自己的權益,領主與佃戶之間存在契約關系,而中國古代的農民幾乎沒有土地,對地主的依附性極強。練習:西歐封建莊園具有司法權,各個莊園都設有莊園法庭,莊園法庭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下列關于莊園法庭的敘述,錯誤的是(D )A.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B.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C.法庭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D.莊園法庭只維護領主的利益【考點3】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教師講述: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是中世紀時形容城市的一句諺語。這是怎么回事?城市難道有不受封建領主控制的特權嗎?生活在城市中的都是什么人?大學起源于歐洲,它既是培養高等專業人才的學校,又是學術研究的場所。最初的大學是怎樣開辦起來的?課件展示: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原因:(1)農業技術的提高;(2)農業剩余產品的增加;(3)商業貿易發展;(4)人口增長。2、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時間和著名城市。10世紀起,以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發展更快。著名的城市:意大利——米蘭、威尼斯;法蘭西——巴黎、瑯城英格蘭——倫敦;3、城市爭取自由和自治斗爭的原因和手段: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領主的領地上,因此,領主像控制莊園一樣,對城市居民任意征稅,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戶一樣履行義務。城市居民采取各種方式反抗,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4、自由城市的特點:(1)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2)部分城市還有權選舉市長、市政官員、設立城市法庭,成為自治城市;(3)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權的形式,是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一種證書,這種證書就是“特許狀”。國王給在封建主領地上的城市頒發特許狀,既削弱了割據勢力,又獲得城市的擁護。但是,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城市貴族一般也都是國王的支持者。城市居民的身份1、城市居民的身份:(1)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們一般是從周圍農村的農民轉變而來的。(2)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自己和家屬都參加勞動,靠出賣產品換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維持生活。家庭既是生產的作坊,也是店鋪。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通常比手工業者富裕。2、中世紀市民階級的形成及意義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級逐漸形成。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大學的興起1、大學興起的背景:1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傳入歐洲。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2、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3、國王和教皇對待教育的態度:國王一般都尊重大學自治;教皇支持大學,但不允許異端言論。4、大學的教育自主權表現在:在不違反正統教義的情況下,大學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有相當大的自主權。5、中世紀西歐大學的課程設置:大學的課程設置有基礎性的課程,如文法、修辭、幾何等,也有專業課程,如法學、醫學、神學等。這說明了大學課程設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合作探究:城市興起對西歐社會的影響1.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2.形成了市民階級;3.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練習下列關于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原因說法正確的是( C )①農業技術的提高,農業剩余產品的增加 ②商業貿易的發展③人口的增長 ④統治者的英明決策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考點4】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教師講述: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在帝國東部的拜占庭設立新都。后來,該城改稱為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后,這里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課件展示: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1、強盛的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版圖囊括了希臘以及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這些地區有農業比較發達的埃及、敘利亞,有許多大都市和國際貿易港口。因此,東羅馬帝國的經濟比較活躍,社會比較穩定。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則延續下來,并且進入一個“黃金時代”。2、《查士丁尼法典》(1)時間: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529年起歷時6年《查士丁尼法典》(2)目的: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3)《羅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4)影響: 《羅馬民法大全》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奴隸看作“會說話的工具”。《羅馬民法大全》還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拜占廷帝國的滅亡3、拜占廷帝國滅亡的背景:(1)從7世紀起,阿拉伯人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占領了帝國的部分地區;(2)9世紀以后,拜占庭帝國又面臨多個軍事勢力的進攻,帝國版圖不斷被蠶食,11世紀時僅剩希臘半島和愛琴海地區的希臘國家;(3)東征的十字軍攻打拜占庭帝國,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領土。拜占庭帝國一度滅亡,不久后又復國,但領土大為縮小,國勢日漸衰弱;4、拜占廷帝國的滅亡:14世紀初,拜占庭帝國受到新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斷進攻。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5、拜占廷帝國的影響: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它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合作探究:你認為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①國內因素:a.長期的軍事擴張,導致國庫空虛,財盡民窮;b.國內人民起義不斷;c.帝國統治者心態保守,固步自封。②國際因素:13世紀十字軍的東征和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加速了拜占庭帝國的滅亡。練習: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記載:如果一匹租來的馬被人偷走,租馬的人該負什么樣的責任?答案是:他必須賠償這匹馬的價錢給馬的主人,因為他應該好好照顧這匹馬。由此可見,《查士丁尼法典》( D )A.包羅之廣、涵蓋之細B.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C.留下了重證據的法治傳統D.已經具有契約的思想四、單元梳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