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兩課時)(第一課時)【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1)戰國時期:公元前375年秦獻公“ ”,即以五家為“伍”的辦法編排戶口。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記。(2)秦朝:戶籍實行分類登記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宗親貴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賈的市籍等。(3)漢朝: 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政府為掌握人口數,也會定期進行人口調查。(4)東漢末年:戰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地主豪強與國家爭奪人口,戶籍散亂。(5)隋朝:命州縣官“ ”,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管理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6)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7)宋朝:戶籍分 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8)元朝:戶口類型比較復雜,按職業可以分為軍戶、民戶、站戶等,統稱為“ ”,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9)明朝:繼承了元朝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明朝戶籍冊稱“黃冊”,以 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10)清朝:普通戶籍基本沿 ( http: / / www.21cnjy.com )襲明制,但由于政府賦役越來越傾向于向土地攤派,戶籍管理相對松弛。到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 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永停編審,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組織制度登記人口數量。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1、基層組織(從秦漢到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1)秦漢時期①縣下設鄉和里。鄉設 ,掌教化;設嗇夫,掌獄訟、賦稅;設游繳,掌捕盜。里設正。②鄉、里之外有亭,設 ,負責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鄉里之外有亭。鄉官、里正、亭長都由本地有產業、有德行的人擔任。(2)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3)明朝:實行 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長、里長。2、社會治理(1)秦漢時期: 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2)唐朝: 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3)北宋:王安石實施保甲制(源于唐朝鄰保制度)(4)明朝:王守仁推行 法,要求十家總編為一牌,開列各戶姓名,由十家輪流收掌,每日沿門按牌察看動靜,發現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舉報。(5)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而推行編制嚴密的 制:從城市到鄉村,以十戶為牌,設牌長;十牌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至此,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1、實施原因和作用(1)原因: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2)作用:社會救濟為民眾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有利于維護統治。2、社會救濟(1)漢朝:建立 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2)隋朝:隋文帝置倉積谷,預防荒年,還鼓勵民間自置 ,令各州百姓在收獲時按貧富分三等出糧,于當地造倉積蓄。官倉救大災,義倉防小災。3、優撫政策(1)政府方面①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年高老人手杖——鳩杖,以示尊重。②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如唐朝的 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 院、明清的養濟院。③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優撫高年平民,八十歲以上月給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2)民間方面①宋朝以后,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設 ,賑濟族人,影響深遠。②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 、善會等慈善機構。(第二課時)【重難突破】重點1 全面認識古代中國的戶籍制度1.概念:戶籍制度指中國封建社會對全國人口進行管理,并據以征調賦稅、勞役和征集兵員以及區分人戶職業和等級的重要制度,也是國家實行道德教化、經濟剝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徑。2.核心:對人口的占有與支配。3.內容:登記制度;管理制度。4.特點戶籍制度歷史悠久,不斷發展完善。戶籍制度與賦役、行政管理制度、社會治安相結合。對人口流動控制嚴格帶有封建倫理色彩。等級特權色彩濃厚。5.地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調查并制定和執行一套嚴密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6.影響(1)積極:加強了對民眾的控制,是專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發賦役,汲取社會資源為國家服務;有利于強化基層管理,維護社會治安和宗法等級制度;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2)消極:戶籍制度將百姓的活動嚴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圍內,加深了傳統小農經濟社會的閉塞性和封閉性,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典例1[天津河西2022三模]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采用“編戶”和“定籍”等辦法控制人口;漢朝實行“編戶齊民”;隋朝“大索貌閱”;唐承隋制;明朝繼承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辦法。我國歷朝重視戶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A.征調人力興修大型水利工程 B.為抵御外族進攻提供足夠的兵源C.防止人口流動造成社會動蕩 D.保證政府賦稅、徭役和兵役的來源【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各朝各代非常重視戶籍管理制度,結合唯物史觀相關知識,得出歷朝政府是從維護統治的立場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D項正確;水利設計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抵御匈奴是外部原因,排除B項;防止人口流動是目的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項。重點2 全面認識古代中國基層治理1.背景:穩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維護小農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需要;國家賦稅制度的調整;科舉制的推行,促使士紳階層興起;文化教育的發展。2.基層治理的特點:持續時間長;與時代緊密結合,在繼承中發展;地方自治色彩鮮明;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組織嚴密(層級分明),職能清晰;治理理念多元,內涵豐富;較龐大的管理隊伍,擁有多種管理職能。3.鄉村制度的特點:以宗法關系為基礎;基于地緣關系組織起來;鄉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發展;鄉紳在地方基層事務中起主導作用;中央的權力逐步延伸到鄉村;彌補國家管理體制的不足,是官方機構的補充;鄉規民約進一步發展;儒家倫理不斷滲入鄉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狀態。4.趨勢:制度逐漸轉變;國家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增強;鄉村自治功能逐步減弱。5.意義:節省了國家行政開支;官方的控制越來越強,有利于賦稅的征收;有效治理了基層地方;穩定了基層社會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基層經濟發展。典例2[湖北2022信息卷(一)]陸世儀在《論治邑》中談到“治鄉三約”:“先按地勢,分邑為數鄉,然后什伍其民,條分縷析,令皆歸于鄉約長。凡訟獄、師徒、戶口、田數、徭役,一皆緣此而起。”這反映了( )A.國家弱化對鄉民的人身與經濟控制,強制性地征發賦役B.立足村落、編排戶口、征發賦役是戶籍制度的基本特征C.戶籍制度是鄉里制度的前提和基礎,與行省制度互為補充D.鄉里制度是中國古代王朝國家控制鄉村社會的基本制度【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鄰、里、鄉構成中國古代鄉里控制體系的基本結構。“凡訟獄、師徒、戶口、田數、徭役,一皆緣此而起”表明鄉約匯集了“訟獄、師徒、戶口、田數、徭役”等諸種鄉村事務,立足村落、編排戶口、征發賦役是中國古代王朝國家鄉里制度的實質。因此,材料表明鄉里制度是中國古代王朝國家控制鄉村社會的基本制度,D項正確;“治鄉三約”屬于地方治理,不是國家弱化對鄉民的人身與經濟控制,強制性地征發賦役,排除A項;B項是戶籍制度,材料強調地方治理,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戶籍制度是賦稅管理制度,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兩者不能互為補充,排除C項。【模擬測試】1.[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2三模]漢代《二年律令》規定,邑中道路的維修由鄉部負責,而田中道路的維修則由田官負責。對守丞等試用官吏的司法審判權,也作出了區分和規定。這些規定旨在A.提高基層行政的效率 B.完善地方行政體系C.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 D.維護基層自治權力2.[安徽黃山2022二模]隋代推行“大索貌閱”的戶籍管理制度,清查核實戶口,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與本人的體貌進行核對,以嚴防隱匿戶口、謊報年齡現象發生。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政府編戶增長一倍有余。隋朝這一舉措A.加重了農民的賦役負擔 B.激化了人地資源矛盾C.杜絕了人口隱匿的現象 D.打擊了豪強世族勢力3.[廣東揭陽2022三模]《唐六典》規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個;九十,給二人;百歲,給三人。”政府還規定,除“十惡”之外,家有80歲以上親人及篤疾,據《令》應侍養者,申報刑部,聽候處分,可以暫緩流刑,以充侍養,待親人終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這些規定反映了當時A.社會保障體系完善 B.法律政策執行靈活C.社會經濟發展繁榮 D.崇儒尊孔治國理念4.[山東威海2022模擬]宋朝規定,每年十月入冬后,天下各州縣須“差官檢視內外老病貧乏不能自存者”,登記在冊,每人一日“給米豆一升,小兒半之”,每三天發放一次,從本年十一月初一開始,至來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這一規定力圖A.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 B.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C.增強民眾對國家政權的認同 D.維護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5.[河南部分重點高中2022考前定位聯考]宋代民間結社興盛,最典型的表現是鄉約的設立,鄉約內容大致包括四項: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鄉村成員推舉的約正有權處理爭辯糾紛,同時享有一定的懲戒之權。宋代的鄉約A.強化了宗法血緣制度 B.加強了對基層社會的治理C.體現了儒家民本思想 D.促進了理學統治地位確立6.[福建三明2022三模]據載:范文正公(仲淹)方貴顯時,置常稔之田千畝,號為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材料表明這一救濟模式A.以政府為主體 B.開啟宗族救助活動的先例C.體現平均平等 D.帶有鮮明的家國同構特點7.[湖北恩施2022信息卷(三)]在明代地方行政的文書程序中,常見由多名里老、生員、鄉紳聯署的呈文。這些呈文既是里老、生員、鄉紳向官府反映地方社會意愿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官員向上級官府匯報地方事務的重要依據。這主要說明了當時A.君主專制的強化 B.社會矛盾的激化C.地方權力結構的變化 D.基層治理方式的改革8.[江蘇徐州2022模擬(二)]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發布的《教民榜文》規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間戶婚、田土、斗毆相爭,一切小事,須要經由本里老人(年齡在50歲以上且有德行和見識的人)里甲斷決。若系好奸盜詐偽、人命重事,方許赴官陳告。”這一規定A.提高了國家的基層治理能力 B.意在減輕縣級政府訴訟負擔C.不利于化解鄉村的社會矛盾 D.建立了完善的鄉村管理體系9.[河南名校聯盟大聯考2022階段測(五)]1385年,明政府重定鄉飲酒禮,明確要“敘長幼、論賢良、別奸頑、異罪人”,規定“其座席間,年高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篤者并之”。那些“有過犯之年長者”,“須坐于眾賓席末,聽講律受戒論”。明政府的做法A.加強了對基層民眾的教化 B.激化了宗族內部的矛盾C.促進了理學正統地位確立 D.背離了儒家的綱常倫理10.[江蘇蘇錫常鎮四市2022一模]學者吳金成評價明清時期的紳士,認為他們擔當了①國家統治鄉村的輔佐役;②鄉村輿論對國家權力的代言人;③國家權力和鄉村利害以及地區間矛盾的調停者等多種角色。這主要反映A.基層社會中政府的影響力消解 B.儒家知識分子重視擴大影響C.明清社會轉型萌發于鄉村地區 D.紳士階層維護基層社會秩序【模擬測試】1.【答案】A【詳解】根據“邑中道路的維修由鄉部負責,而田中道路的維修則由田官負責。對守丞等試用官吏的司法審判權,也作出了區分和規定。”可得出漢代對基層的道路維護及司法事務都做了分工,這樣有利于提高基層的行政效率,A項正確;B項是客觀影響,不是主觀目的,排除B項;材料與農業無關,排除C項;這一規定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地方自治,排除D項。2.【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自南北朝以來,戶口隱漏日趨嚴重,國家所能直接掌握的勞動力減少,而地方豪強地主占有的人口增多,嚴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因此,隋代推行“大索貌閱”的戶籍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中央政府的力量,打擊豪強世族勢力,D項正確;“大索貌閱”的戶籍管理制度,從豪強手里將原來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也有利于增加國家的勞動力,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賦役負擔,排除A項;激化了人地資源矛盾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以嚴防隱匿戶口、謊報年齡現象發生。”,杜絕了人口隱匿的現象說法太絕對,排除C項。3.【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個;九十,給二人;百歲,給三人”、“應侍養者,申報刑部,聽候處分,可以暫緩流刑,以充侍養”可知政府的這些規定都強調“孝”這一核心理念,反映當時崇儒尊孔的治國理念,D項正確;“完善”過于夸大這些規定的作用,排除A項;法律政策執行靈活與材料強調“孝”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得出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的結論,排除C項。4.【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差官檢視內外老病貧乏不能自存者”、“給米豆一升,小兒半之”及所學知識可得,增強民眾對國家政權的認同,利于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統治,C項正確;材料直接給與幫助,沒有注重災民長遠的生計問題,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夸大其詞,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重在強調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秩序,排除D項。5.【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中“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處理爭辯糾紛”“享有一定的懲戒之權”可知,鄉約的貫徹加強了對基層社會的治理,B項正確;宗法血緣制度在戰國時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項;宋代的鄉約服務于政府基層管理,沒有體現了儒家民本思想,排除C項;理學正統地位是官方確立的,與鄉約無關,排除D項。6.【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范仲淹帶領其族人購置、經營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的救濟模式帶有鮮明的家國同構特點,D項正確;以政府為主體與范仲淹個人出資購買義田等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范仲淹開啟了宗族救助先例,排除B項;“平均平等”并非宗族救濟活動的追求和理念,排除C項。7.【答案】C【詳解】材料信息表明呈文已經作為地方社會意愿的證據,開始被制度性地納入地方行政程序之中,這意味著地方社會在國家政治權力結構中具備了一定地位,地方社會不斷壯大,里老、生員、鄉紳對地方事務的參與日益深入,C項正確;材料信息強調的是地方權力結構的變化,不是強調君主專制的強化,排除A項;材料信息沒有關于社會矛盾的激化的相關表述,排除B項;材料信息強調的是地方權力結構的變化,無法得出基層治理方式是否改革,排除D項。8.【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一切小事,須要經由本里老人(年齡在50歲以上且有德行和見識的人)里甲斷決。若系好奸盜詐偽、人命重事,方許赴官陳告”可知,這一規定強調基層的治理作用,有利于提高國家的基層治理能力,A項正確;B項不屬于材料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基層治理能力的提高利于化解鄉村的社會矛盾,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鄉村管理體系是否完善,排除D項。9.【答案】A【詳解】根據“敘長幼、論賢良、別奸頑、異罪人”“其座席間,年高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篤者并之”。那些“有過犯之年長者”可得出明代政府的做法是通過確立社會倫理秩序來加強對基層的教化與治理,A項正確;這一做法并不會激化矛盾,而是確立秩序,排除B項;理學在南宋以后成為了正統,排除C項;這一做法符合綱常倫理,排除D項。10.【答案】D【詳解】根據“擔當了①國家統治鄉村的輔佐役;②鄉村輿論對國家權力的代言人;③國家權力和鄉村利害以及地區間矛盾的調停者等多種角色。”可得出鄉紳在基層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D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儒者的影響力,排除B項;C項不是材料主旨,也沒能體現出萌發于鄉村的結論,排除C項。附:教師版(第一課時)【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1)戰國時期:公元前375年秦獻公“為戶籍相伍”,即以五家為“伍”的辦法編排戶口。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記。(2)秦朝:戶籍實行分類登記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宗親貴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賈的市籍等。(3)漢朝: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政府為掌握人口數,也會定期進行人口調查。(4)東漢末年:戰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地主豪強與國家爭奪人口,戶籍散亂。(5)隋朝:命州縣官“大索貌閱”,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管理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6)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7)宋朝: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8)元朝:戶口類型比較復雜,按職業可以分為軍戶、民戶、站戶等,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9)明朝:繼承了元朝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明朝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10)清朝:普通戶籍基本沿 ( http: / / www.21cnjy.com )襲明制,但由于政府賦役越來越傾向于向土地攤派,戶籍管理相對松弛。到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永停編審,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組織制度登記人口數量。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1、基層組織(從秦漢到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1)秦漢時期①縣下設鄉和里。鄉設三老,掌教化;設嗇夫,掌獄訟、賦稅;設游繳,掌捕盜。里設正。②鄉、里之外有亭,設亭長,負責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鄉里之外有亭。鄉官、里正、亭長都由本地有產業、有德行的人擔任。(2)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3)明朝:實行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長、里長。2、社會治理(1)秦漢時期: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2)唐朝: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3)北宋:王安石實施保甲制(源于唐朝鄰保制度)(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總編為一牌,開列各戶姓名,由十家輪流收掌,每日沿門按牌察看動靜,發現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舉報。(5)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而推行編制嚴密的保甲制:從城市到鄉村,以十戶為牌,設牌長;十牌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至此,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1、實施原因和作用(1)原因: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2)作用:社會救濟為民眾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有利于維護統治。2、社會救濟(1)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2)隋朝:隋文帝置倉積谷,預防荒年,還鼓勵民間自置義倉,令各州百姓在收獲時按貧富分三等出糧,于當地造倉積蓄。官倉救大災,義倉防小災。3、優撫政策(1)政府方面①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年高老人手杖——鳩杖,以示尊重。②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如唐朝的養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眾濟院、明清的養濟院。③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優撫高年平民,八十歲以上月給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2)民間方面①宋朝以后,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影響深遠。②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第二課時)【重難突破】重點1 全面認識古代中國的戶籍制度1.概念:戶籍制度指中國封建社會對全國人口進行管理,并據以征調賦稅、勞役和征集兵員以及區分人戶職業和等級的重要制度,也是國家實行道德教化、經濟剝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徑。2.核心:對人口的占有與支配。3.內容:登記制度;管理制度。4.特點戶籍制度歷史悠久,不斷發展完善。戶籍制度與賦役、行政管理制度、社會治安相結合。對人口流動控制嚴格帶有封建倫理色彩。等級特權色彩濃厚。5.地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調查并制定和執行一套嚴密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6.影響(1)積極:加強了對民眾的控制,是專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發賦役,汲取社會資源為國家服務;有利于強化基層管理,維護社會治安和宗法等級制度;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2)消極:戶籍制度將百姓的活動嚴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圍內,加深了傳統小農經濟社會的閉塞性和封閉性,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典例1[天津河西2022三模]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采用“編戶”和“定籍”等辦法控制人口;漢朝實行“編戶齊民”;隋朝“大索貌閱”;唐承隋制;明朝繼承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辦法。我國歷朝重視戶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A.征調人力興修大型水利工程 B.為抵御外族進攻提供足夠的兵源C.防止人口流動造成社會動蕩 D.保證政府賦稅、徭役和兵役的來源【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各朝各代非常重視戶籍管理制度,結合唯物史觀相關知識,得出歷朝政府是從維護統治的立場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D項正確;水利設計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抵御匈奴是外部原因,排除B項;防止人口流動是目的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項。重點2 全面認識古代中國基層治理1.背景:穩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維護小農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需要;國家賦稅制度的調整;科舉制的推行,促使士紳階層興起;文化教育的發展。2.基層治理的特點:持續時間長;與時代緊密結合,在繼承中發展;地方自治色彩鮮明;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組織嚴密(層級分明),職能清晰;治理理念多元,內涵豐富;較龐大的管理隊伍,擁有多種管理職能。3.鄉村制度的特點:以宗法關系為基礎;基于地緣關系組織起來;鄉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發展;鄉紳在地方基層事務中起主導作用;中央的權力逐步延伸到鄉村;彌補國家管理體制的不足,是官方機構的補充;鄉規民約進一步發展;儒家倫理不斷滲入鄉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狀態。4.趨勢:制度逐漸轉變;國家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增強;鄉村自治功能逐步減弱。5.意義:節省了國家行政開支;官方的控制越來越強,有利于賦稅的征收;有效治理了基層地方;穩定了基層社會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基層經濟發展。典例2[湖北2022信息卷(一)]陸世儀在《論治邑》中談到“治鄉三約”:“先按地勢,分邑為數鄉,然后什伍其民,條分縷析,令皆歸于鄉約長。凡訟獄、師徒、戶口、田數、徭役,一皆緣此而起。”這反映了( )A.國家弱化對鄉民的人身與經濟控制,強制性地征發賦役B.立足村落、編排戶口、征發賦役是戶籍制度的基本特征C.戶籍制度是鄉里制度的前提和基礎,與行省制度互為補充D.鄉里制度是中國古代王朝國家控制鄉村社會的基本制度【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鄰、里、鄉構成中國古代鄉里控制體系的基本結構。“凡訟獄、師徒、戶口、田數、徭役,一皆緣此而起”表明鄉約匯集了“訟獄、師徒、戶口、田數、徭役”等諸種鄉村事務,立足村落、編排戶口、征發賦役是中國古代王朝國家鄉里制度的實質。因此,材料表明鄉里制度是中國古代王朝國家控制鄉村社會的基本制度,D項正確;“治鄉三約”屬于地方治理,不是國家弱化對鄉民的人身與經濟控制,強制性地征發賦役,排除A項;B項是戶籍制度,材料強調地方治理,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戶籍制度是賦稅管理制度,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兩者不能互為補充,排除C項。【模擬測試】1.[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2三模]漢代《二年律令》規定,邑中道路的維修由鄉部負責,而田中道路的維修則由田官負責。對守丞等試用官吏的司法審判權,也作出了區分和規定。這些規定旨在A.提高基層行政的效率 B.完善地方行政體系C.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 D.維護基層自治權力【答案】A【詳解】根據“邑中道路的維修由鄉部負責,而田中道路的維修則由田官負責。對守丞等試用官吏的司法審判權,也作出了區分和規定。”可得出漢代對基層的道路維護及司法事務都做了分工,這樣有利于提高基層的行政效率,A項正確;B項是客觀影響,不是主觀目的,排除B項;材料與農業無關,排除C項;這一規定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地方自治,排除D項。2.[安徽黃山2022二模]隋代推行“大索貌閱”的戶籍管理制度,清查核實戶口,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與本人的體貌進行核對,以嚴防隱匿戶口、謊報年齡現象發生。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政府編戶增長一倍有余。隋朝這一舉措A.加重了農民的賦役負擔 B.激化了人地資源矛盾C.杜絕了人口隱匿的現象 D.打擊了豪強世族勢力【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自南北朝以來,戶口隱漏日趨嚴重,國家所能直接掌握的勞動力減少,而地方豪強地主占有的人口增多,嚴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因此,隋代推行“大索貌閱”的戶籍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中央政府的力量,打擊豪強世族勢力,D項正確;“大索貌閱”的戶籍管理制度,從豪強手里將原來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也有利于增加國家的勞動力,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賦役負擔,排除A項;激化了人地資源矛盾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以嚴防隱匿戶口、謊報年齡現象發生。”,杜絕了人口隱匿的現象說法太絕對,排除C項。3.[廣東揭陽2022三模]《唐六典》規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個;九十,給二人;百歲,給三人。”政府還規定,除“十惡”之外,家有80歲以上親人及篤疾,據《令》應侍養者,申報刑部,聽候處分,可以暫緩流刑,以充侍養,待親人終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這些規定反映了當時A.社會保障體系完善 B.法律政策執行靈活C.社會經濟發展繁榮 D.崇儒尊孔治國理念【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個;九十,給二人;百歲,給三人”、“應侍養者,申報刑部,聽候處分,可以暫緩流刑,以充侍養”可知政府的這些規定都強調“孝”這一核心理念,反映當時崇儒尊孔的治國理念,D項正確;“完善”過于夸大這些規定的作用,排除A項;法律政策執行靈活與材料強調“孝”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得出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的結論,排除C項。4.[山東威海2022模擬]宋朝規定,每年十月入冬后,天下各州縣須“差官檢視內外老病貧乏不能自存者”,登記在冊,每人一日“給米豆一升,小兒半之”,每三天發放一次,從本年十一月初一開始,至來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這一規定力圖A.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 B.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C.增強民眾對國家政權的認同 D.維護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差官檢視內外老病貧乏不能自存者”、“給米豆一升,小兒半之”及所學知識可得,增強民眾對國家政權的認同,利于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統治,C項正確;材料直接給與幫助,沒有注重災民長遠的生計問題,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夸大其詞,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重在強調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秩序,排除D項。5.[河南部分重點高中2022考前定位聯考]宋代民間結社興盛,最典型的表現是鄉約的設立,鄉約內容大致包括四項: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鄉村成員推舉的約正有權處理爭辯糾紛,同時享有一定的懲戒之權。宋代的鄉約A.強化了宗法血緣制度 B.加強了對基層社會的治理C.體現了儒家民本思想 D.促進了理學統治地位確立【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中“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處理爭辯糾紛”“享有一定的懲戒之權”可知,鄉約的貫徹加強了對基層社會的治理,B項正確;宗法血緣制度在戰國時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項;宋代的鄉約服務于政府基層管理,沒有體現了儒家民本思想,排除C項;理學正統地位是官方確立的,與鄉約無關,排除D項。6.[福建三明2022三模]據載:范文正公(仲淹)方貴顯時,置常稔之田千畝,號為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材料表明這一救濟模式A.以政府為主體 B.開啟宗族救助活動的先例C.體現平均平等 D.帶有鮮明的家國同構特點【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范仲淹帶領其族人購置、經營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的救濟模式帶有鮮明的家國同構特點,D項正確;以政府為主體與范仲淹個人出資購買義田等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范仲淹開啟了宗族救助先例,排除B項;“平均平等”并非宗族救濟活動的追求和理念,排除C項。7.[湖北恩施2022信息卷(三)]在明代地方行政的文書程序中,常見由多名里老、生員、鄉紳聯署的呈文。這些呈文既是里老、生員、鄉紳向官府反映地方社會意愿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官員向上級官府匯報地方事務的重要依據。這主要說明了當時A.君主專制的強化 B.社會矛盾的激化C.地方權力結構的變化 D.基層治理方式的改革【答案】C【詳解】材料信息表明呈文已經作為地方社會意愿的證據,開始被制度性地納入地方行政程序之中,這意味著地方社會在國家政治權力結構中具備了一定地位,地方社會不斷壯大,里老、生員、鄉紳對地方事務的參與日益深入,C項正確;材料信息強調的是地方權力結構的變化,不是強調君主專制的強化,排除A項;材料信息沒有關于社會矛盾的激化的相關表述,排除B項;材料信息強調的是地方權力結構的變化,無法得出基層治理方式是否改革,排除D項。8.[江蘇徐州2022模擬(二)]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發布的《教民榜文》規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間戶婚、田土、斗毆相爭,一切小事,須要經由本里老人(年齡在50歲以上且有德行和見識的人)里甲斷決。若系好奸盜詐偽、人命重事,方許赴官陳告。”這一規定A.提高了國家的基層治理能力 B.意在減輕縣級政府訴訟負擔C.不利于化解鄉村的社會矛盾 D.建立了完善的鄉村管理體系【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一切小事,須要經由本里老人(年齡在50歲以上且有德行和見識的人)里甲斷決。若系好奸盜詐偽、人命重事,方許赴官陳告”可知,這一規定強調基層的治理作用,有利于提高國家的基層治理能力,A項正確;B項不屬于材料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基層治理能力的提高利于化解鄉村的社會矛盾,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鄉村管理體系是否完善,排除D項。9.[河南名校聯盟大聯考2022階段測(五)]1385年,明政府重定鄉飲酒禮,明確要“敘長幼、論賢良、別奸頑、異罪人”,規定“其座席間,年高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篤者并之”。那些“有過犯之年長者”,“須坐于眾賓席末,聽講律受戒論”。明政府的做法A.加強了對基層民眾的教化 B.激化了宗族內部的矛盾C.促進了理學正統地位確立 D.背離了儒家的綱常倫理【答案】A【詳解】根據“敘長幼、論賢良、別奸頑、異罪人”“其座席間,年高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篤者并之”。那些“有過犯之年長者”可得出明代政府的做法是通過確立社會倫理秩序來加強對基層的教化與治理,A項正確;這一做法并不會激化矛盾,而是確立秩序,排除B項;理學在南宋以后成為了正統,排除C項;這一做法符合綱常倫理,排除D項。10.[江蘇蘇錫常鎮四市2022一模]學者吳金成評價明清時期的紳士,認為他們擔當了①國家統治鄉村的輔佐役;②鄉村輿論對國家權力的代言人;③國家權力和鄉村利害以及地區間矛盾的調停者等多種角色。這主要反映A.基層社會中政府的影響力消解 B.儒家知識分子重視擴大影響C.明清社會轉型萌發于鄉村地區 D.紳士階層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答案】D【詳解】根據“擔當了①國家統治鄉村的輔佐役;②鄉村輿論對國家權力的代言人;③國家權力和鄉村利害以及地區間矛盾的調停者等多種角色。”可得出鄉紳在基層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D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儒者的影響力,排除B項;C項不是材料主旨,也沒能體現出萌發于鄉村的結論,排除C項。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