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先天性行為(一)動物行為的多樣性動物的行為是通過一系列神經系統的反射活動和激素分泌活動共同協調后完成的。(1)概念:動物多種多樣的活動,以及身體的姿態鳴叫、散發出來的氣味和所有外部可以識別的變化,都是動物的行為。(2)常見的動物行為類型 概念 示例攝食行為 指動物獲得營養的各種活動,包括尋找、獲取加工,攝人和儲食等 松鼠儲存果實繁殖行為 動物產生和繁育下一代的行為,包括占區、求偶、交配、筑巢、孵卵及育幼等 家燕筑巢攻擊行為 指同種動物個體之間由于爭奪食物、配偶、巢區或領域而發生的相互攻擊行為 公雞相斗防御行為 是動物由于外來敵害而保護自身或群體中個體不受傷害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壁虎斷尾節律行為 指隨著自然環境的周期性變化而形成動物行為周期性變化的行為,又稱生物鐘 鳥類遷徙社會行為 指同種動物集群活動,相互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的行為, 具有組織性、分工性等特征 蜜蜂中有蜂王、雄蜂、工蜂(二)動物行為的分類:按動物行為獲得的途徑可將其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兩大類。(三)先天性行為(本能)(1)概念自然界中,動物的有些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我們稱之為先天性行為,也稱為本能。(2)特點①與生俱來,有固定模式。②不需要后天的訓練就能形成。③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參與即可完成反射活動。④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由遺傳固定下來,對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有重要意義。(3)舉例及分析①嬰兒吮奶:這是一種由與吮奶有關的刺激物直接刺激嬰兒嘴唇中的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活動。這種反射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控制完成,是一種在相關刺激下,不需要后天訓練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應。②動物的繁殖行為:到了繁殖季節,動物表現出來的與繁殖有關的行為。如在繁殖季節,雌、雄動物間表現出的求偶行為。二、 后天學習行為(一)概念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后天學習行為。(二)特點(1)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2)是通過學習獲得的行為方式。(3)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才能完成。(4)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形成的。(5)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后天學習行為也越復雜,而且后天學習行為在動物的全部行為活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大,能使動物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三)舉例及分析(1)幼獅向母獅學習捕食技能時,往往先模仿母獅的動作,動作正確時它能得到母獅的鼓勵或能捕捉到食物,經過一段時間,它就能掌握捕食的技能。這是在自然狀態下,動物表現出的復雜的學習行為。自然界中,很多動物通過模仿撫育者或其他成年動物的行為,來學習些基本的技能。(2)剛由孵化箱孵化出來的小鵝會把它看見的第一個動物或人當成媽媽,這個動物或人走到哪兒,小鵝就跟到哪兒。這是動物的印隨學習行為。印隨是新生動物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沒有自衛能力的小動物緊緊依附在它們的“父母”身邊,從而使食物供應和庇護更有保障。(四)人類特有的后天學習行為在人的大腦皮層中有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功能區---語言中樞,這使得人除了能對具體的刺激(環境中的聲、光味、觸等)作出反應外,還能對語言和文字等抽象刺激作出反應,這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反射活動,也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例如,人們在看見美味食品的文字介紹時,就會分泌唾液。因而人的學習行為更加復雜。項目 先天性行為 后天學習行為區別 形成 與生俱來、有固定模式的本能行為 出生后通過學習逐漸形成的新的行為獲得途徑 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控制 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參與的神經中樞 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控制完成 由大腦皮層中的神經中樞控制完成適應性 適應相對穩定的環境 適應不斷變化的復雜環境進化趨勢 無脊椎動物行為的主要方式 動物越高等, 學習行為越復雜,占全部行為的比例也越大聯系 后天學習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有重大意義例1、新喀里多尼亞烏鴉能夠運用植物枝葉制作出基本的小棒、帶鉤棒和帶刺棒等工具。對于這種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與遺傳物質無關 B.是天生就會的 C.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 D.一旦學會就不會忘記例2、請根據以下材料,完成有關的探究實驗:資料一:繁殖期間的雄性三刺魚腹部會變成紅色,相互間經常發生猛烈的搏斗。資料二:身穿紅色衣服的人經過魚缸時,魚缸中腹部變紅的三刺魚會出現攻擊行為,而對穿非紅色衣服的人無反應。為了探究引發繁殖季節的雄性三刺魚發生攻擊行為的誘因,生物實驗小組將自制的4種模型分別投入到4個魚缸中(內有大小基本相同的繁殖期間的雄性三刺魚各1條),觀察三刺魚的反應情況。模型形狀與顏色和三刺魚的反應情況記錄如下表:魚缸 模型 三刺魚的反應1號 三刺魚外形,腹部灰褐色 無反應2號 三刺魚外形,腹部紅色 有攻擊行為3號 鯧魚外形,腹部灰褐色 無反應4號 鯧魚外形,腹部紅色 有攻擊行為(1)如果作出的假設是________,驗證該假設的最簡單的實驗組合是1號和2號。(2)1號和2號、3號和4號兩組對照實驗的變量都是________;通過這兩組對照實驗,你得出的實驗結論是________。(3)若以魚體外形為實驗變量,上表中可以形成的對照實驗組合有________。(4)如果去掉2號、3號兩組實驗,只考慮1號和4號兩組的實驗,大家認為得出的結論會不準確,請說明理由________。(5)雄三刺魚的攻擊行為是由它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這種行為屬于________行為。例3、為研究動物的行為,某同學進行了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實驗。下面表格中的數據是該同學的實驗記錄,圖甲為“迷宮”示意圖,圖乙為實驗中小鼠找到食物所花時間的柱形圖。請回答下列問題:次數 找到食物的時間/秒第一次 267第二次 193第三次 90(1)請在圖乙中繪出小鼠第三次找到食物所花時間的柱形圖。(2)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屬于后天學習行為,通常小鼠找到食物后會發出一種叫聲,引來其他小鼠,這種叫聲起到了傳遞________的作用。(3)在上述實驗中,若把小鼠換成蟑螂,蟑螂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食物,說明動物越________,學習能力越強,這種學習能力的強弱是由動物體內的________決定的。1.自然界中,動物的有些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稱之為先天性行為。下列各項行為中,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A.動物表演 B.企鵝求偶 C.老鼠走迷宮 D.黑猩猩模仿2.自然界中的動物復雜多樣的行為使動物能更好的適應環境。與動物行為相對應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熊貓偏愛嫩竹——覓食行為B.竹節蟲的體態和顏色好像樹枝——防御行為C.雄海象為爭奪雌海象和生活地盤而決斗——繁殖行為D.大雁每年春分后往北方飛——遷徙行為3.先天性行為是動物與生俱來的行為,也稱為本能行為,以下動物的行為都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A. 飛蛾撲火 鸚鵡學舌 B. 孔雀開屏 鳥類遷徙 C. 蜘蛛結網 老馬識途 D. 小雞啄食 驚弓之鳥4.下表是某生物小組同學探究“菜青蟲總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這一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嗎?”設計了三組實驗,請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說明:菠菜屬于藜科,白菜和卷心菜屬于十字花科):A組 B組 C組第一步第二步 放涂白菜汁的濾紙 放涂菠菜汁的濾紙 放涂卷心菜汁的濾紙第三步 放菜青蟲 放菜青蟲 放菜青蟲第四步 觀察記錄結果 觀察記錄結果 觀察記錄結果(1)該小組同學第一步是采取 (選填“使用菜青蟲幼蟲或“取菜青蟲卵隔離培養”),其目的是 。(2)每一組應該選擇菜青蟲的數量是1條、2條還是10條?并說出理由 。(3)根據猜想,最可能出現的結果是 。1.今年9月1日,在央視播出的《開學第一課》中介紹了中國首只無殼孵化小雞“小茶缸”的成長全記錄。小茶缸是一只在杯子中孵化出的小雞,關于“小茶缸”出生后的行為敘述錯誤的是( )A.剛出生時就會行走的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B.“小茶缸”先天性行為不會受孵化方式的影響,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C.聽到實驗員播放“咕咕”聲后取食的行為是后天學習行為,永遠不會忘D.“小茶缸”的后天學習行為能幫助它更好地適應復雜環境2.某學習小組以下表中的動物為研究對象,觀察動物繞道取食“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數據記錄如表所示,下列實驗分析正確的是( )動物 甲 乙 丙 丁嘗試次數 24 46 65 5A.動物的學習能力:丙>乙>甲>丁B.繞道取食的行為與遺傳因素無關C.若乙是爬行動物,則甲可能是兩棲動物D.根據實驗判斷,丁可能比甲更高等3.某5周歲的幼兒,因體質較弱,多次注射抗生素。某次患上呼吸道感染,去醫院就診,當醫生說需要注射抗生素時,該幼兒便開始啼哭。該幼兒的這種行為是( )A.語言中樞參與的先天性行為 B.沒有語言中樞參與的后天學習行為C.沒有語言中樞參與的先天性行為 D.語言中樞參與的后天學習行為4.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把章魚(軟體動物)放到大魚缸里,中間放一塊玻璃板,將魚缸隔成兩部分,其高度低于玻璃缸的高度,使章魚能從玻璃缸的一側越過玻璃板游向另一側。將食物放入遠離章魚的那一端,當它看見食物時,只是撲向玻璃板,在玻璃板上亂撞,不會繞過玻璃板去捕食。多次碰撞之后,才能學會繞道。而猴子只要碰撞一次就學會了繞道捕食。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在上述實驗中,章魚、猴子越過障礙物而獲得食物,都屬于________行為。這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________逐漸建立起來的行為活動。(2)上述實驗證明,章魚等________(填“低等”或“高等”)動物也可以形成后天學習行為;動物越高等,________行為越復雜。參考答案例1、C【解析】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解答】新喀里多尼亞烏鴉能夠運用植物枝葉制作出基本的小棒、帶鉤棒和帶刺棒等工具,這些行為并不是烏鴉天生就會的行為,是它出生后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因此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C符合題意。例2、(1)紅色是導致繁殖期間雄性三刺魚發生攻擊行為的誘因(2)腹部顏色;紅色是導致繁殖期間雄性三刺魚發生攻擊行為的誘因(3)1號與3號、2號與4號(4)1號與4號模型中包含2個變量,不符合單一變量的要求(5)先天性【解析】對照實驗只有一個變量,就是所要探究的問題。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的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是動物的一種本能,是先天性行為。【解答】(1)1號和2號、3號和4號兩組對照實驗的變量都是腹部的顏色,2號和4號外形相同,體色都是紅色,結果都有攻擊行為,因此可以提出問題:紅色是引發繁殖季節雄性三刺魚發生攻擊行為的誘因嗎?(2)1號和2號、3號和4號兩組對照實驗的變量都是腹部顏色,因此它們的變量都是腹部顏色,通過兩組對照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紅色是導致繁殖期間雄性三刺魚發生攻擊行為的誘因。結論與假設一致。 (3)對照實驗只有一個變量,若以魚體的外形為實驗變量,構成對照組的分別是1號與3號、2號與4號。如果去掉2號、3號兩組實驗,只考慮1號和4號兩組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會不準確,1號與4號模型中包含2個變量,不符合單一變量的要求。(5)雄三刺魚的攻擊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是動物的一種本能,稱為先天性行為。故答案為:(1) 紅色是導致繁殖期間雄性三刺魚發生攻擊行為的誘因 (2)腹部顏色; 紅色是導致繁殖期間雄性三刺魚發生攻擊行為的誘因 (3)1號與3號、2號與4號(4) 1號與4號模型中包含2個變量,不符合單一變量的要求 (5)先天性例3、(1)(2)信息(3)高等;遺傳物質【解析】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按照其獲得途徑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動物的先天性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而后天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這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解答】(1)小鼠第三次找到食物所花的時間柱形圖如下:(2)從行為的獲得途徑來看,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屬于后天學習行為。動物群體中個體之間可以通過聲音、動作和氣味等來交流信息。小鼠找到食物后發出一種叫聲,引來其他小鼠,這種叫聲起到了傳遞信息的作用。(3)蟑螂比小鼠低等,它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食物,說明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這種學習能力的強弱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故答案為:(1)(2)信息;(3)高等;遺傳物質1.B【解析】先天行為又稱為本能,它也是脫離不了環境的,只有在一定的環境中,先天的行為才能表現出來。【解答】ACD、動物表演、老鼠走迷宮、黑猩猩模仿都是后天學習獲得的,屬于后天學習性行為;故ACD錯誤;B、企鵝求偶是生殖行為,是與生俱來的,屬于先天性行為;故B正確;2.C【解析】動物的行為復雜多樣 ,按行為的不同表現可分為覓食行為、貯食行為、攻擊行為(同類)、防御行為(不同類)、領域行為、繁殖行為、節律行為(洄游行為,遷徙行為)、社會行為、定向行為、通訊行為等;各種行為都是動物對復雜環境的適應性表現。A、熊貓偏愛嫩竹,是對食物的選擇,屬于覓食行為;故A正確;B、竹節蟲的體態和顏色好像樹枝,是竹節蟲的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屬于防御行為;故B正確;C、雄海象為爭奪生活地盤而決斗屬于領地行為;故C錯誤;D、大雁每年都要往北方飛,屬于定期的遷徙行為;故D正確;3. B【解析】 根據獲得途徑的不同,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因素決定的;而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不同的動物,學習能力不同。【解答】 A、飛蛾撲火屬于先天性行為,鸚鵡學舌是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不符合題意;B、孔雀開屏、鳥類遷徙都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符合題意;C、蜘蛛結網屬于先天性行為,老馬識途是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不符合題意;D、小鳥啄食屬于先天性行為,驚弓之鳥屬于學習行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4.(1)取菜青蟲卵隔離培養;防止后天取食某種植物造成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使實驗具有可信度(2)10條;排除實驗偶然性,提高實驗的準確性(3)青菜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這一行為是先天性行為。【解析】本題主要采用對照實驗探究青菜蟲取食的植物,而對照實驗又叫單一變量實驗,只有一個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實驗,只有一個變量,即實驗中所有探究的問題,是可以改變的量,為了保證只有一個變量。【解答】(1)培養菜青蟲:尋找菜青蟲卵,找到后將卵隔離飼養.從卵開始進行隔離飼養的目的:從卵開始進行隔離飼養,才可能說明觀察或檢驗菜青蟲的某些行為究竟是本能,還是后天習得的行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2)探究實驗一般不能只選取一個實驗對象,否則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說明問題,而適量選取一定數量的材料可以減少誤差。(3)結論:菜青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為是先天性行為。故答案為:(1)取菜青蟲卵隔離培養;防止后天取食某種植物造成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使實驗具有可信度(2)10條;排除實驗偶然性,提高實驗的準確性(3)青菜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這一行為是先天性行為1.C【解析】先天性行為是生來就有的本能,由遺傳物質控制,適應相對穩定的環境。學習行為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適應不斷變化的復雜環境。動物越高等,學習行為越復雜,在它們的全部行為活動中所占比重也越大。【解答】A、小雞剛出生就會行走的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行為,A正確,不符合題意;B、“小茶缸”先天性行為不會受孵化方式的影響,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是一種本能行為,B正確,不符合題意;C、聽到實驗員播放“咕咕”聲后取食行為是后天學習行為,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是由環境決定的,不是一種本能,會消失,C錯誤,符合題意;D、“小茶缸”的后天學習行為能幫助它更好地適應復雜環境,有利于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D正確,不符合題意。2.D【解析】觀察圖表格數據,對比實驗結果,思考解題。【解答】圖表格中丁的錯誤次數最低,甲的錯誤次數最高,說明丁可能比甲高等,D符合題意。3.D【解析】參與神經中樞是大腦皮層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在成長過程中,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通過積累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解答】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由環境因素的作用,通過后天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得來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人類除了對具體信號的刺激發生反應外,還能對由具體信號抽象出來的語言文字發生反應,建立人類特有的發射,這類發射的建立與人類的大腦皮層中具有語言中樞有關,因此5歲的嬰兒由于多次注射抗生素,非常害怕,積累了聽到注射抗生素恐懼一定經驗,因此再次聽到注射抗生素時,便會啼哭,該行為屬于語言中樞參與的后天學習行為,D符合題意。4.(1)攝食;學習(2)低等;后天學習【解析】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按照其獲得途徑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動物的有些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我們稱之為先天性行為,也稱為本能。動物的先天性行為有很多,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是動物極為重要的生命活動。與動物繁殖有關的行為,叫做動物的繁殖行為。動物要生存,就必須不斷地從外界獲取食物,這是動物的攝食行為。除了先天性行為,動物的有些行為是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后天學習行為。后天學習行為主要與神經系統的大腦皮層有關。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越復雜。【解答】(1)章魚、猴子越過障礙而獲得食物,都屬于攝食行為。這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行為活動。(2)章魚等低等動物也可以形成后天學習行為;動物越高等,學習行為越復雜。故答案為:(1)攝食;學習;(2)低等;后天學習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八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二十)動物的行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