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 恒定的體溫(一)變溫動物和恒溫動物(1)變溫動物:如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這些動物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能,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因此稱它們為變溫動物。(2)恒溫動物:人類及鳥類、哺乳類的體溫相對恒定,如人的體溫,不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始終在37℃左右,所以稱人類、鳥類和哺乳類為恒溫動物。不同種類的恒溫動物的體溫可能不同,如鳥的體溫在42℃左右,貓的體溫在39℃左右。(二)人的體溫人的體溫是指人體內部的溫度。人的體溫一般為37℃左右。(三)維持恒定體溫的意義(1)維持恒定的體溫是恒溫動物進行正常新陳代謝的基本條件,體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如影響體內酶的催化效率),嚴重時會導致死亡。(2)恒定的體溫能讓動物擺脫環境的限制,無論天氣如何,只要體溫恒定就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四)人的體溫測定通常可在人的口腔、腋窩和直腸等處測量人的體溫。不同部位測得的溫度值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測量部位 正常范圍/℃腋窩 36.0 ~ 37.4口腔 36.7 ~ 37.7直腸 36.9 ~ 37.9(五)體溫的變動人的體溫受內外因素影響,體溫的恒定要受激素和神經的調節。正常人的體溫并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一個溫度范圍。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體溫可隨晝夜、性別、年齡、環境溫度、精神狀態和體力活動等情況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波動范圍一般不超過1 ℃。如不同人的體溫可能不同,同一個人年輕時體溫比年老時高,一般女子體溫比男子高, 生病發燒時體溫略高等。二、產熱與散熱的平衡恒溫動物和人類之所以能夠維持相對穩定的體溫,是因為機體的產熱與散熱兩個生理過程保持動態平衡。(一)產熱(1)人體在安靜時,產生的熱量主要來自內臟。(2)人體在勞動或運動時,產生的熱量主要來自骨骼肌。人在寒冷環境中,骨骼肌戰栗,能使熱量成倍增加。(二)散熱在產熱的同時,機體又以各種方式將這些熱量散發到體外,以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人體散熱的主要方式有皮膚直接散熱和汗液蒸發散熱兩種。(1)皮膚直接散熱①皮膚是人體主要的散熱器官,人體90%以上的熱量是通過皮膚直接散發出去的。皮膚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等方式散熱。②皮膚直接散熱的多少,取決于皮膚表面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溫度差,而人體表面的溫度可以通過流經皮膚血液的多少來加以調節。③散熱規律:環境溫度低時,人體散熱速度會加快,人會因散熱過多而體溫下降,此時人體需要減少散熱,方法是降低皮膚溫度,縮小皮膚與環境的溫度差,因此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減少;當環境溫度高時,人體散熱速度會減慢,人會因散熱過少而體溫升高,此時人體需要增加散熱,方法是升高皮膚溫度,增大皮膚與環境的溫度差,因此血管舒張,皮膚血流量增加。(2)汗液蒸發散熱在常溫條件下,皮膚汗液分泌少,蒸發散熱所占比例不大。當外界溫度等于或超過體表溫度,直接散熱不能發揮作用時,汗液蒸發成了主要的散熱方式。(三)中暑(1)原因:在高溫環境中,人體由于未能及時有效地發揮體溫調節功能,或因過高的環境溫度超過了人體體溫調節能力的最大限度,產熱多而散熱困難,便會出現中暑現象。(2)表現:體溫升高、頭痛、頭暈、心慌、惡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甚至昏厥等,嚴重時會危及生命。(3)預防中暑的方法:內外降溫同時進行,喝冰飲料、涼開水降低體內溫度;喝碳酸飲料,利用二氧化碳氣體帶走人體內的熱量;吹風、敷涼毛巾、擦酒精等方式可降低體表溫度。三、體溫受腦控制人體內的產熱和散熱過程是通過腦干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調節和控制的。(一)人在寒冷與炎熱環境中的體溫調節過程如圖所示在不同溫度環境中人的姿勢和行為,特別是人為了保溫或降溫所采取的措施,如增減衣服等,對體溫的調節也有一定的作用。例1、小明前幾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囑咐下,小明每隔2小時對自己的體溫進行了測量,并記錄在下表中(在15:00測定體溫后小明服用了退燒藥):對此,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時間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體溫/℃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5A.小明在家休息時,體內產熱的器官主要是內臟B.小明的體溫并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在一定范圍內變化C.小明在服用了退燒藥后的4個小時內,體內的產熱與散熱保持相對平衡D.小明在11:00~13:00間,其體內的產熱與散熱保持相對平衡例2、人體體表的溫度可以通過流經皮膚血液的多少來調節.如圖是皮膚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溫度下的口徑,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人體在寒冷的環境中,皮膚血管的狀態是________圖,此時體溫________環境溫度.(2)皮膚血管口徑如C圖時,血管處于________狀態.流經皮膚的血液量________,皮膚溫度________,散發的熱量將增加.(3)當外界溫度高于體溫時,即當環境溫度達到35℃以上時,人體散熱主要是通過________方式進行.此時,皮膚血管的口徑應更類似于圖________.例3、如圖表示某健康男性在45℃室內安靜狀態下的體內溫度、皮膚溫度和出汗率的變化,第25分鐘時,此人飲入冰水。(1)在0~25min內,此人皮膚溫度低于體內溫度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2)據圖分析飲用大量冰水導致皮膚溫度升高的變化是如何引起的?________。(3)在45℃的室溫環境中,人體皮膚內的________接受刺激,將興奮傳入________的體溫調節中樞,使皮膚血管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汗液分泌________,從而使散熱量增加,體溫保持恒定。1.如圖表示甲、乙兩類動物的耗氧量(產熱量)與環境溫度的變化關系,敘述正確的是( )A.甲可能是貓,乙可能是青蛙 B.甲可能是蛇,乙可能是魚C.甲可能是鴿子,乙可能是狗 D.甲可能是魚,乙可能是人類2.如圖表示人體在某種狀態下組織、器官的產熱百分比,下列有關分析中,錯誤的是( )A.該圖描述的是人在安靜時各器官的產熱比B.人體各個器官主要靠分解糖類釋放熱量C.人體釋放的能量部分用于維持體溫恒定D.由圖可知,劇烈運動時的產熱器官主要是骨骼肌3.白尾黃鼠是沙漠地區的一種哺乳動物,它在高溫環境下體溫的晝夜變化如圖所示。(1)該動物屬于________(選填“恒溫”或“變溫”)動物;(2)該動物在6時至9時產熱量________(選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散熱量;(3)該動物是通過________(選填“大腦”、“小腦”或“腦干”)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調節體溫的。4.人體體表的溫度可以通過流經皮膚血液的多少來調節。如圖是皮膚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溫度下的口徑,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人體在寒冷的環境中,皮膚血管的狀態是圖________,此時體溫________環境溫度。(2)皮膚血管口徑如圖丙時,血管處于________狀態,流經皮膚的血液量________,皮膚溫度________,散發的熱量將增加。(3)當外界溫度高于體溫時,即當環境溫度達到35 ℃以上時,人體散熱主要是通過________方式進行。5.下表為人處于安靜和活動情況下,體內不同器官的產熱量百分比,請回答:產熱量/%安靜 勞動或運動腦 16 1內臟 56 8肌肉與皮膚 18 90其他 10 1(1)根據表中數據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狀態下的主要產熱器官是________。(2)人體的體溫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產熱和散熱兩個生理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這個動態平衡的調節過程受人體腦干中的________控制。(3)人體在劇烈運動時,產熱量顯著增加,其產熱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4)夏季,當環境溫度高于體表溫度時,人體主要通過________散熱,人體散熱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5)在炎熱、潮濕、無風的環境中,人體容易出現“中暑”現象,其原因是________。1.健康人的正常體溫調節過程如下:環境溫度低于體溫→感受器→體溫調節中樞→效應器→調節活動X。下列關于活動X的說明,不合理的是( )A.皮膚血管收縮 B.適當增添衣褲 C.渾身肌肉顫抖 D.汗液分泌增加2.如圖是正常人體體溫調節的曲線圖,請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當環境溫度為25℃時,產熱量和散熱量達到平衡B.從時間t1到時間t2,散熱量增加是由于人體體溫與環境溫度的差距加大造成的C.時間t2以后,散熱量減少,這是體溫調節中樞作用的結果D.時間t3以后,由于環境溫度低,散熱量大于產熱量3.如圖表示某人在休息及運動時血液流經四種器官的相對速度大小。據圖分析,下列推斷中錯誤的是( )A.運動時人體總血量增加B.不管休息還是運動時,腦的血流量基本不變C.飯后立即運動,消化器官中血流量明顯減少,不利于消化D.運動時骨骼肌產生熱量增加,皮膚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熱4.如圖表示外界氣溫改變時,皮膚中血管的舒縮情況,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比較A、B兩圖,可知A圖中的情況發生時外界氣溫________(填“較高”或“較低”),皮膚內大多數毛細血管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皮膚的溫度會________,由皮膚直接散發的熱量會________。(2)B圖是在________的情況下發生的,同時汗液的分泌________,從而使人體散發的熱量________,這樣可使人的體溫保持正常。(3)當外界溫度低于皮膚溫度時,則以________的方式散熱。5.興趣小組為了研究黃腹角雉在發育過程中體溫調節功能的變化情況,進行了如下實驗:①…;②一組置于環境溫度為20℃的條件下飼養,另一組置于環境溫度為30℃的條件下飼養,飼養方式相同;③每天測定其中一只雛鳥的體溫,記入表格;并測量兩組雛鳥在安靜狀態下的產熱量,將結果處理后繪制圖象,如圖所示;日齡 1 2 3 4 5 6體溫(℃) 35.9 34.0 31.7 37.3 35.4 38.5日齡 7 8 9 10 11 12體溫(℃) 36.4 37.0 38.7 38.7 38.7 38.7請回答下列問題:(1)步驟①是________。(2)觀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雛鳥在9日齡后才基本具備了恒溫能力。你認為這個結論是否可靠?并說明理由________。(3)分析圖象可知,雛鳥在9日齡后,安靜狀態下它在20℃恒溫房間內的產熱量總高于在30℃恒溫房間內的產熱量。結合人體體溫調節的相關知識,請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參考答案例1、C【解析】體溫調節指溫度感受器接受體內、外環境溫度的刺激,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相應地引起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組織器官活動的改變,從而調整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恒定的水平。A、人體在安靜狀態下主要產熱器官是內臟;故A正確;B、由表格可知,小明的體溫是上下浮動的,但浮動范圍不大;故B正確;C、由表格可知,15:00--17:00小明的體溫明顯下降,說明其散熱是大于產熱的;故C錯誤;D、在11:00--13:00間小明的體溫始終維持在38.2℃,即其體內的散熱與產熱是平衡的;故D正確;例2、(1)A;高于(2)擴張;增加;升高(3)排汗;C【解析】體溫調節是指溫度感受器接受體內、外環境溫度的刺激,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相應地引起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組織器官活動的改變,從而調整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恒定的水平。【解答】(1)人體在寒冷環境中,會增加產熱,減少散熱,血管處于收縮狀態,所以血管口徑變小,即A圖;此時人體溫度是高于外界溫度的;(2)血管C的口徑是最大的,說明此時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加,散熱增加,皮膚的溫度會升高;(3)當外界溫度高于體溫時,即當環境溫度達到35℃以上時,人體散熱主要是依靠汗腺分泌的汗液來大量散熱的,血管舒張,口徑增大,即圖C符合題意;例3、(1)汗液蒸發,散失熱量(2)飲用冰水后,體內溫度降低,出汗減少,散失熱量減少,加上外界溫度高于皮膚溫度,導致皮膚溫度升高(3)溫覺感受器;腦干;擴張;增加;增多【解析】人類機體的產熱和散熱兩個生理過程始終保持動態平衡,所以人類能夠維持穩定的體溫。人體內的產熱和散熱過程是通過腦干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調節和控制的。人體的皮膚、粘膜和內臟器官中分布著能感受溫度變化的溫度感受器,分為冷覺感受器和溫覺感受器兩種。當皮膚溫為30℃時產生冷覺,而當皮膚溫為35℃左右時則產生溫覺。皮膚是人體散熱的主要器官。炎熱時,皮膚血管舒張,增加皮膚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發帶走熱,使散熱量增加。【解答】(1)在0~25min內,此人皮膚溫度低于體內溫度這是因為在高溫環境中,皮膚血管舒張,增加皮膚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發帶走熱量,進而實現散失熱量。(2)此人飲入大量冰水后,體內溫度降低,在體溫調節中樞的調節和控制下將通過減少出汗,減少熱量散失,加之外界溫度高于皮膚溫度,外界環境中的熱量會傳遞到人體的皮膚,導致皮膚溫度升高。(3)在45℃的室溫環境中,人體皮膚內的溫覺感受器接受刺激,將興奮傳入腦干的體溫調節中樞,使皮膚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從而使散熱量增加,體溫保持恒定。1.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恒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的知識。恒溫動物體溫恒定,在較寒冷的環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氣來氧化有機物,釋放能量,維持體溫;變溫動物則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中,其代謝較慢,需氧較少,環境溫度高時,則與此相反。【解答】由圖可知甲動物的耗氧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少,說明甲是恒溫動物,而乙動物的耗氧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說明乙是變溫動物,貓是恒溫動物,青蛙屬于變溫動物,A符合題意。2.D【解析】人在安靜狀態、勞動或運動狀態的組織、器官的產熱百分比并不相同,安靜狀態下內臟產熱最多,運動狀態下骨骼肌產熱最多,結合圖片分析解題。A、該圖描述的是人在安靜時各器官的產熱比,A不符合題意;B、 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人體的一切活動,包括學習、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來自糖類,人體各個器官主要靠分解糖類釋放熱量,B不符合題意;C、人體的細胞都能夠利用氧氣將淀粉等有機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時伴有能量的釋放,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維持體溫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推動各種生命活動,C不符合題意;D、該圖描述的是人安靜時各器官的產熱比,并不是劇烈運動時各器官的產熱比,不能由此圖看出劇烈運動時的產熱器官主要是骨骼肌,D符合題意。3.(1)恒溫(2)大于(3)腦干【解析】鳥類和哺乳動物體內有良好的產熱和散熱的結構,所以能維持正常的體溫,為恒溫動物,體溫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屬于變溫動物。白尾黃鼠屬于哺乳動物,它體內具有良好的產熱和散熱結構來調節體溫。【解答】(1)白尾黃鼠屬于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屬于恒溫動物,它的體溫不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2)由圖可知該動物在6時至9時產熱量大于散熱量。(3)該動物是通過下丘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調節體溫的。4.(1)甲;高于(2)舒張;增加;升高(3)排汗【解析】體溫調節是指溫度感受器接受體內、外環境溫度的刺激,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相應地引起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組織器官活動的改變,從而調整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恒定的水平。【解答】(1)人體在寒冷環境中,會增加產熱,減少散熱,血管處于收縮狀態,所以血管口徑變小,即甲圖,此時人體溫度是高于外界溫度的。(2)皮膚血管口徑如圖丙是最大的,說明此時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加,散熱增加,皮膚的溫度會升高。(3)當外界溫度高于體溫時,即當環境溫度達到35以上時,人體散熱主要是依靠汗腺分泌的汗液來大量散熱的,排汗方式散熱,血管舒張,口徑增大。故答案為:(1)甲;高于(2)舒張;增加;升高(3)排汗5.(1)內臟(2)體溫調節中樞(3)骨骼肌(4)汗液蒸發;皮膚(5)汗液難以蒸發導致人體內積聚的熱量難以散去【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人體產熱的器官。【解答】(1)根據表中數據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狀態下的主要產熱器官是內臟,運動和勞動狀態下,主要的產熱器官是肌肉。(2)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都要在神經系統的調節之下,如人體的體溫之所以能維持穩定,主要是產熱和散熱兩個生理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這個動態平衡的調節過程受人體腦干中的體溫調節中樞控制的。(3)在劇烈運動時,骨骼肌要劇烈的收縮和舒張,牽引骨骼做運動,需要的能量多,因此產熱將明顯增加,故其產熱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普通狀態下,排尿是人體排泄的主要途徑,但是夏天,高溫狀態下,人體主要通過汗液蒸發散熱,血液流過腎臟時只產生少量的尿液,以盡量減少體內水分的丟失。(5)中暑”是因為汗液蒸發困難,不能及時散熱,導致人體體溫過高,出現“中暑”現象。故答案為:(1)內臟(2)體溫調節中樞(3)骨骼肌(4)汗液蒸發;皮膚(5)汗液難以蒸發導致人體內積聚的熱量難以散去1.D【解析】體溫調節是指溫度感受器接受體內、外環境溫度的刺激,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相應地引起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組織器官活動的改變,從而調整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恒定的水平。【解答】當環境溫度低于體溫時,人體會減少散熱:血管收縮減少血流量;汗液的分泌會減少;同時會增加產熱:肌肉戰栗;增添衣物可以減少人體熱量散失;2.D【解析】1、根據曲線圖分析,從25℃下降到10℃時,內外溫差加大,使得散熱量先增加,后通過調節散熱量減少。2、體溫的相對恒定是機體產熱和散熱動態平衡的結果。3、寒冷環境→皮膚冷覺感受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增加產熱(骨骼肌戰栗、立毛肌收縮、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減少散熱(毛細血管收縮、汗腺分泌減少)→體溫維持相對恒定。【解答】A、人體具有維持體溫平衡的調節機制,即產熱量等于散熱量,圖中散熱量基本不發生變化,說明基本不發生變化,A正確,不符合題意;B、當環境溫度從25℃下降到10℃時,機體與環境的溫差變大,散熱增加,B正確,不符合題意;C、時間t2以后,散熱量減少,是因為環境寒冷時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使得散熱量減少是體溫平衡調節的結果,C正確,不符合題意;D、時間在t3以后,散熱量減少,同樣產熱量也減少,但產熱量等于散熱量使得體溫維持相對穩定,D錯誤,符合題意。3.A【解析】由直方圖可知:在運動時,血液流經骨骼肌、皮膚的速率增大,且骨骼肌的速率大于皮膚的速率;流經消化道的速率減少;流經腦的速率基本不變。解此題的關鍵是解讀直方圖,從中提取有利于解題的信息,與所學知識建立鏈接,并用所學知識解釋問題,從而得出答案。A.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人體的血液總量大約是4000毫升),人體運動時血量不會改變,血液速度會發生變化,A錯誤。B.由分析可知,休息及運動時,血液流經腦的速率基本不變,因此,腦的血流量基本不變,B正確。C.飯后立即劇烈運動,會使肌肉內的血流量增大,流經消化器官的血液減少,導致胃、腸蠕動減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減少,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C正確。D.運動時,不但全身骨胳肌的活動加強了,呼吸也加深加快,可以吸入更多的氧,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同時,心跳也隨著加強加快,促進血液更快地循環,輸送給骨胳肌更多的養料和氧,運走更多的廢物。人體需要的能量來源于食物中的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即消耗氧,產生二氧化碳,并釋放出能量。皮膚的附屬物有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腺周圍有豐富的毛細血管,運動時骨骼肌產熱量增加,皮膚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熱,D正確。4.(1)較高;舒張;增加;升高;增加(2)外界溫度較低;減少;減少(3)皮膚直接散熱【解析】體溫調節是指溫度感受器接受體內、外環境溫度的刺激,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相應地引起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組織器官活動的改變,從而調整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恒定的水平。【解答】(1)由圖可知,A的血管口徑較大,B的較小,說明A圖中所處環境溫度較高,血流量大,散熱增加,導致皮膚的溫度會升高;(2)B圖中血管的口徑較小,說明這時外界環境的溫度較低,血管的血流量小,人體散熱減少,則汗液的分泌也會減少;(3)當外界環境溫度較低時,人體的散熱方式以皮膚直接散熱為主;5.(1)選擇剛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鳥10只,平均分為兩組(2)不可靠;另測一只雛雞的體溫,無法排除偶然性(3)在高溫環境中,黃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產生熱能,維持體溫,更多的用于生長、發育【解析】控制變量在進行科學實驗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實驗因素(自變量)以外的所有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這些變量不是本實驗所要研究的變量,所以又稱無關變量、無關因子、非實驗因素或非實驗因子。體溫調節是指溫度感受器接受體內、外環境溫度的刺激,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相應地引起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和汗腺等組織器官活動的改變,從而調整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體溫保持在相對恒定的水平。【解答】(1)由實驗步驟可知,第二步開始把兩組幼鳥放在不同環境中飼養,因此第一步是選擇剛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鳥10只,平均分為兩組;(2)由步驟三可知,每天只測定其中一只幼鳥的體溫,存在偶然性,數據和結論都不可靠;(3)鳥類是恒溫動物,在20℃環境中,其產熱量要大于30℃環境中的幼鳥,只有這樣才能維持體溫的恒定;故答案為:(1)選擇剛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鳥10只,平均分為兩組;(2) 不可靠;另測一只雛雞的體溫,無法排除偶然性;(3) 在高溫環境中,黃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產生熱能,維持體溫,更多的用于生長、發育。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八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二十一)體溫的控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