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6 戊戌變法學習任務單【學習目標】1.了解公車上書的時間和主張;2.識記維新派創(chuàng)辦的報刊及宣傳的維新思想;3.理解百日維新的內容和歷史意義。【課前預習任務】【溫故知新】甲午中日戰(zhàn)爭1.1895年初,日軍進攻山東威海衛(wèi),北洋水師提督 自殺殉國, 全軍覆沒。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中方戰(zhàn)敗而告結束。2.《馬關條約》的簽訂。 年春,清政府派 前往日本馬關議和,雙方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3.影響: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 化程度。【感悟新知】根據預習,完成下面問題。甲午戰(zhàn)敗,民族危機加深 (拉開序幕) (高潮)領導階級:【課上學習任務】1.依據課本內容,說一下戊戌變法分為幾個階段?2.嚴復等資產階級創(chuàng)辦報刊、建立學會,主要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3.根據戊戌變法的內容,完成下面表格項目 內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4.戊戌變法帶來的影響【以史為鑒】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有識之士開始尋找制度變革,資產階級維新派制度變革以失敗結束,這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教訓?在接下來的探索中,要解決哪些阻力?【鞏固訓練】1.2018年是農歷戊戌年,120年前中國進行了一場救亡圖存的社會變革,這一變革開始了( )A.政治制度變革的嘗試 B.學習西方的工業(yè)文明C.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 D.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2.1898年, 康有為40歲,梁啟超25歲。變革前,兩人都沒有出過國,對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對于西方的認識,也只是局限于所讀的傳教士的出版物和對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見聞。這說明( )A.西方列強支持維新變法 B.慈禧太后控制著政治和軍事事務C.維新派缺乏經驗 D.頑固派反對變法3.范文瀾在《中國近代史》中評說,“光緒帝是滿洲皇族中比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頗想有所作為”。能支撐這一結論的史實是光緒帝( )A.提倡辦洋務,推進全盤西化 B.提倡辦實業(yè),獎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C.提倡興共和,推行民主政治 D.提倡新文學,倡導文學革命4.“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甘愿為中國變法流血犧牲的是( )A.康有為 B.梁啟超 C.譚嗣同 D.陳寶箴5.制作學習卡片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基本方法。右邊這張學習卡片記錄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百日維新C.公車上書 D.辛亥革命6.某校為了紀念戊戌變法120周年,開展了一場歷史知識競賽活動。其中有一道題目問:“領導戊戌變法的人物是誰?”答案應該是( )A.康有為、梁啟超 B.孫中山、黃興C.陳獨秀、李大釗 D.曾國藩、李鴻章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有一天,康有為被請到總理衙門“問話”,出席“問話”的有李鴻章、翁同龢、榮祿等。“問話”一開始,榮祿就氣勢洶洶地教訓康有為說:“你老是變法呀,變法呀,可你知道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變的!”康有為回答說:“祖宗之法是用來治理祖宗的領土的。今天祖宗的領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還有什么用呢?……時代變了,祖宗之法也非變不可!”榮祿被駁斥得啞口無言,拂袖而去。材料二 “臣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與千百萬之國民,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 ——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材料三 乙未二三月間,和議將成,適逢會試之年,各省舉人集于北京者以萬數千計,康有為創(chuàng)議上書拒之。梁啟超乃日夜奔走,號召連署上書論國事,廣東、湖南同日先上,各省從之……既而合十八省之舉人聚議于北京之松筠庵……與斯會者凡千三百……其書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遷都,三曰變法。而其宗旨則以變法為歸。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請回答:(1)你能說出戊戌變法之前“祖宗的領土都保不住了”的史實嗎?請舉出兩例。(2)材料中康有為、梁啟超出自哪一派別?他們救國的改革是什么?結果怎樣?(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該事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8.材料一 梁啟超說:“李鴻章坐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其于西國所以富強之原,茫乎未有聞焉,以為吾中國之政教文物風俗,無一不優(yōu)于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鐵路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摘編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材料二 1895年,康有為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宣傳“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組織強學會作為維新思想的重要陣地。1898年,他入京創(chuàng)辦京師大學堂,培養(yǎng)了大量具有維新傾向的新知識分子。材料三 從6月11日到9月21日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連發(fā)布了一百多條上諭,試圖以空前規(guī)模大力推行變法維新。8月底前大多數法令涉及經濟、軍事和文教領域。經濟和軍事領域中,詔令體現了自強運動的強化。在經濟領域,國家以更大的力量促進農、工商業(yè)。在軍事方面著重訓練現代化陸軍,加強海軍。……盡管維新運動沒有達到它的政治目標,但它所引起的思想變化卻對中國的社會和文化有著長期的和全國規(guī)模的影響。——摘編自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1)據材料一指出梁啟超認為洋務運動的局限性是什么。結合所學指出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2)據材料二概括維新派宣揚變法的方式。(3)據材料三指出維新變法的主要歷史作用。參考答案1.A 2.C 3.B 4.C 5.B 6.A7.(1)史實:《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2)派別:資產階級維新派 改革史稱:戊戌變法 結果失敗(3)事件:公車上書;影響:掀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8.(1)局限,沒有認識到封建制度的落后,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沒有改革封建專制制度;地位,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2)創(chuàng)辦報刊、組織學會、興辦學堂。(3)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