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學習任務單【學習目標】1.知道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等史實;2.能講述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3.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史實。【課前預習任務】【溫故知新】九一八事變1.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 北郊柳條湖附近 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炮轟沈陽城。東北軍不戰而潰。第二天清晨,日軍占領沈陽。這就是震驚中外的 。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2.日軍擴大侵略,相繼占領 。短短4個多月,東北全部淪于敵手。【感悟新知】根據預習,完成下面問題。七七事變1.時間: 年7月7日。2.地點:北平西南 和宛平城3.結果: 、天津相繼淪陷。4.抵抗:二十九軍將士英勇殺敵,副軍長 、師長 壯烈犧牲。5.影響: 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國抗戰的起點。【課上學習任務】1.工農紅軍的改編概況:2.國共合作宣言發表的意義:3.淞滬會戰的意義:4.南京大屠殺的時間、結果、啟示【以史為鑒】國際關系復雜多變,我們怎樣正視與發展與日本的關系?【鞏固訓練】1.習近平指出:“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抗日戰爭時期,誓死保衛盧溝橋的民族英雄是( )A.謝晉元 B.左權 C.佟麟閣 D.楊靖宇2.1937年7月7日,對中國乃至世界而言都是一個不能忘卻的日子。我們不能忘卻這個日子是因為這天標志著( )A.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B.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C.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D.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3.1936年,《大丈夫:范文瀾說英雄》寫道:“每當外力入侵中國的時候,總有許多忠臣義士,用各種方式參加民族間悲壯的斗爭……他們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證民族的生存。”據此可知,作者的主要意圖是喚起民眾( )A.弘揚民主精神 B.建立工農武裝割據C.抵御外來侵略 D.打倒列強、除軍閥4.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認為:淞滬之攻防戰損害過重,非中國可能負擔。但從抗戰局勢來看,這場會戰( )A.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史B.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C.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產D.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5.1937年,日軍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達30萬人以上,制造了駭人聽聞的( )A.火燒圓明園 B.九一八事變 C.南京大屠殺 D.侵華戰爭6.“在輪渡碼頭附近的江堤,日本兵用野戰炮、手榴彈和機槍向他們開火。隨后他們大多數被推進長江,有些被堆起來焚燒”。以上描述南京大屠殺的史料可說明( )A.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B.抗日戰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C.南京淪陷,標志國民政府已經投降D.施暴者終會受到正義的嚴懲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近代日本兩次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如今的中日關系能否正常發展已成為維系東亞、太平洋地區和平與安全的重中之重。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問題。材料一:甲午戰爭是一個命運轉折點。隨著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中國腐朽之極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盡頭。﹣﹣《人民日報:從甲午戰爭的廢墟上崛起》材料二: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蔣介石給張學良密電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兩個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悼念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摘編自新華網材料四:日本右翼勢力美化侵略戰爭,為軍國主義招魂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應引起中國人民的高度警惕。日本曾接連發生右翼分子篡改教科書和內閣成員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的事件。﹣﹣華東師大版《中國歷史》“課外學史”(1)材料一中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當時中國發生了什么重大事變?這一事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蔣介石對這一事件的態度是什么?造成怎樣的后果?(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重大意義。(4)結合材料四,日本右翼勢力不斷發表傷害中國乃至亞洲人民感情的言論,對此你有何看法?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中日關系?參考答案1.C2.D3.C4.B5.C6.A7.(1)清朝經濟、政治制度落后,統治階級愚昧腐朽。(2)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局部抗戰開始;不抵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亡。(3)意義:確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可讓后人牢記歷史,從苦難的痛感中倍加珍視和平,不斷推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4)看法:日本右翼勢力否認侵略史實,美化侵略戰爭;參拜靖國神社,為軍國主義招魂等錯誤行為嚴重傷害了中國及亞洲各國人民的感情,我們要堅決抵制。正確對待:希望日本政府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問題;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加強合作交流,共同維護亞太地區安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