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自主探究·釋疑難】知識點一 觀察菌落【預習導學】1.菌落的概念由一個__________________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________。【點撥】 一堆細菌或者真菌不是菌落;由多個細菌或真菌形成的集合體也不是菌落;由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而成的集合體才是菌落。2.細菌菌落和真菌(霉菌)菌落的區別(1)菌落圖示(圖5-4-1-1)圖5-4-1-1(2)菌落特征比較項目 細菌菌落 真菌(霉菌)菌落大小形態顏色 多為灰色,少數為白色、黃色等 有時能呈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培養細菌、真菌的一般方法(1)圖示(圖5-4-1-2)圖5-4-1-2(2)過程①配制培養基:用________和牛肉汁混合制成。②高溫滅菌:將培養基及其容器進行__________。③冷卻接種:等培養基________后,將少量______________轉移到培養基上。④恒溫培養:將接種后的培養基放在保持________的培養箱中或____________的地方進行培養。【探究釋疑】1.面包和橘子存放時間久了表面會長出許多“毛毛”。(1)這些“毛毛”是____________的菌落;(2)你的判斷理由是___________。2.請分組交流完成下表。操作步驟 目 的用牛肉汁和瓊脂混合制成培養基高溫滅菌冷卻培養基恒溫培養知識點二 探究“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預習導學】1.提出問題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一樣多嗎?2.作出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制訂、實施計劃4.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釋疑】針對“未洗的手上是否存在細菌和真菌?洗手能否減少手上的細菌和真菌?”這兩個問題,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開展了如下探究活動,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培養皿 A B C實 驗 步 驟 將裝有牛肉汁培養基的培養皿進行高溫處理不作處理用無菌棉棒在洗手前的手心取樣,輕輕涂抹在培養基上 用無菌棉棒在洗手后的手心取樣,輕輕涂抹在培養基上將A、B、C培養皿放在培養箱中培養,每天觀察一次,做好記錄實驗 現象 出現許多菌落 出現個別菌落 不出現 菌落(1)將裝有牛肉汁培養基的培養皿進行高溫處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什么用無菌棉棒取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無菌棉棒在洗手前后的手心取樣面積要相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3)為了使實驗嚴謹,結果可靠,還應設置______________。(4)由培養皿A和B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5)如果將培養皿A和C作為一組對照實驗,那么探究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培養皿A中出現的菌落,比較小,表面光滑黏稠的是__________的菌落,比較大、呈絨毛狀、表面顏色為黃色的是__________的菌落。知識點三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預習導學】1.細菌、真菌的分布特點在土壤中、水里、____________乃至我們的身體上,都可以找到細菌和真菌。科學家還發現,在寒冷的________,在很熱的________中,也有它們的蹤跡。可以說,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____________的生物。2.生存條件(1)一般條件:________、適宜的溫度和________等。(2)特定條件:有些細菌只能在________條件下生存。【點撥】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雖然十分廣泛,但并不是所有的環境中都有細菌和真菌;不同的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的條件是不同的。【探究釋疑】1.愛講衛生的小明認為自己身上沒有細菌,這種想法對嗎?2.夏天,放在冰箱里的肉短時間內不會變質,放在廚房等常溫環境中的肉則很快會變質,這說明細菌的生存需要________。【核心知識·巧構建】【分層演練·提素能】【基礎鞏固練】1.黃曲霉屬于霉菌,圖5-4-1-3為黃曲霉菌落。下列關于霉菌菌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圖5-4-1-3A.菌落較大,呈絨毛狀、蜘蛛網狀或絮狀B.菌落較大,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C.菌落較小,呈絨毛狀、蜘蛛網狀或絮狀D.菌落較小,呈現出紅、褐、黑、黃等不同顏色2.下列關于菌落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肉眼能看見的一大堆細菌或真菌就叫菌落B.菌落是由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C.細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的菌落小D.只要有合適的條件,不需要人工培養,在自然條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3.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探究實驗中,一組同學的實驗過程如圖5-4-1-4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圖5-4-1-4A.完成步驟①只要將培養基高溫滅菌就可以了,培養皿不用滅菌B.此實驗過程中,②是接種步驟C.完成步驟③需要在適宜的溫度下進行D.實驗時必須有兩套裝有培養基的培養皿,其中一套作為對照組,另一套為實驗組4.對于圖5-4-1-5所示現象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圖5-4-1-5A.“毛”的顏色不同,說明霉菌不是同一類型B.所看到的“毛”是霉菌的菌落C.所看到的“毛”是由細菌形成的菌落D.橘子易發霉長毛是因為橘子能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水分、有機物等5.在探究“洗手前后細菌和真菌的數量”的實驗中,要將高溫處理后的培養基冷卻后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A.讓培養基變成固態B.將培養基內細菌和真菌充分殺滅C.防止高溫將接種的細菌和真菌殺死D.防止高溫燙傷手6.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探究實驗中,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用無菌棉棒擦拭手心后在培養基上輕輕涂抹,就是接種B.培養用的培養皿和培養基,在接種前必須進行高溫滅菌處理C.本實驗需要設置對照實驗D.接種后的培養基應再次進行高溫滅菌處理7.某些細菌能在4 000米的深海中生活,這說明細菌( )A.喜歡深海環境B.不喜歡陽光C.分布很廣D.適應環境的能力都很強8.細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條件,下面屬于它們生活必要條件的是( )①水分 ②空氣 ③有機物 ④適宜的溫度 ⑤陽光A.①③⑤ B.①④⑤C.①②④ D.①③④9.(2015·天津南開區)小明設計了一個細菌培養實驗:將甲、乙、丙三個盛有牛肉汁培養基的培養皿進行高溫滅菌處理;洗手前用無菌棉棒擦取左手手心,在甲培養基上涂抹一下;洗手后用另一支無菌棉棒擦取左手手心,在乙培養基上涂抹一下;丙培養基不涂抹。加蓋封好后,放在相同、適宜的環境下培養,如圖5-4-1-6所示。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圖5-4-1-6(1)根據實驗過程,你認為小明要探究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丙培養皿的作用是________;培養基和培養皿在接種前須經__________處理。(3)棉棒在培養基上涂抹,相當于細菌一般培養方法中的________步驟。(4)預期幾天后,三個培養皿中細菌菌落最多的是________。【提能綜合練】1.圖5-4-1-7所示的培養基上有兩處菌斑,M處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N處為黑色呈絨毛狀,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圖5-4-1-7A.N處可能是某種真菌的菌落B.M處可能是某種細菌的菌落C.M處可能是細菌或真菌的個體D.N處可能是由一種霉菌形成的2.小明采集教室空氣中細菌和真菌的過程中,錯誤的做法是( )A.實驗前,將培養皿及培養基高溫滅菌處理B.在教室里打開培養皿,暴露在空氣中5~10分鐘C.把培養皿帶回實驗室后再蓋上蓋D.恒溫培養3.某同學在裝有牛肉汁的培養基上接種了A、B兩種細菌,進行培養,同時,他在培養基上放了浸過鹽水的紙片,經過恒溫培養一天后,鹽紙片周圍只有B細菌生長,你對這個實驗結果的解釋不認同的是( )A.不同細菌需要的生存條件不同B.A、B兩種細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區別C.A細菌在鹽水環境中不能夠生存D.在這里B細菌把A細菌吃了4.有兩位同學在討論細菌、真菌的生存環境時,各自說出了自己知道的細菌、真菌的生存環境:一位同學說,在寒冷的極地,在很熱的地方,在空氣中飄蕩,在水里隱藏,另一位同學說,它們可以生活在缺少氧氣的環境中,也可以鉆入人體中。下列為四位同學對他們所說的作出的總結,最準確的是( )A.細菌和真菌可以不受溫度的限制而生活在任何環境中B.細菌和真菌的生存可以不受地域、空間的限制C.細菌和真菌在有空氣和無空氣的環境中均可以生存D.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廣泛分布的生物5.若將下列四支試管放置在28 ℃的恒溫箱中一周,其內微生物繁殖最多的是( ) A B C D6.在餐館吃飯時,有些人愿意使用一次性筷子而不愿意使用消毒筷,他們認為,一次性筷子沒人用過,要比消毒筷衛生。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王琳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請你將實驗過程補充完整,并分析回答問題。(1)配制含細菌所需要的各種成分的培養基。(2)將裝有培養基的培養皿進行______________處理。將培養皿分為兩組并分別標記為甲和乙。(3)用________棉棒擦拭一次性筷子后在甲培養基上輕輕涂抹,然后用另一支無菌棉棒擦拭________后在乙培養基上輕輕涂抹。(4)將兩個培養皿放入恒溫箱進行_____________。(5)定時進行觀察,并作記錄。(6)推測實驗結果:________________。(7)分析回答:要想使該實驗設計更加合理,應該如何改進?_____________________。【閱讀驛站】分布廣泛的微生物目前發現的微生物種類約有10萬種,雖然我們不借助顯微鏡就無法看到微生物,可是它在地球上幾乎無處不在,無孔不入。(1)人體腸道:在人體腸道中,經常棲居著100~400種不同種類的微生物,估計它們的個體總數大于100萬億。(2)萬米深海:1974年4月和1977年2月,美國科學家在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東部深度達1萬米的海底溫泉中發現了硫細菌,它能耐100 ℃的高溫和1 140個大氣壓的高壓。(3)高空: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用火箭在85千米處的高空找到了微生物。(4)地層下:有人在南極洲的羅斯島和泰羅爾盆地128米和427米深的沉積巖中,找到了活細菌。思考:微生物為什么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存在?參考答案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自主探究·釋疑難】知識點一[預習導學]1.細菌或真菌 集合體2.(1)細菌 真菌 (2)較小 較大 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 紅、褐、綠、黑、黃等不同的顏色3.(2)①瓊脂 ②高溫滅菌 ③冷卻 細菌或真菌 ④恒定溫度 室內溫暖[探究釋疑]1.(1)真菌(霉菌) (2)菌落較大,呈絨毛狀,有紅、褐、綠、黑、黃等多種顏色2.提供營養 防止雜菌的干擾 防止高溫殺死接種的細菌或真菌 提供適宜的溫度知識點二[預習導學]2.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不一樣多3.實驗日期 培養皿的底面 草地 汽車站旁 暴露在空氣中 池水、土壤 口腔內部 培養基 硬幣 輕輕按一下 相同且適宜4.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不一樣多[探究釋疑](1)殺死培養基和培養皿中原有的細菌和真菌 (2)防止外來微生物污染培養基 使實驗變量唯一 (3)重復組 (4)洗手能減少手上的細菌和真菌 (5)未洗的手上是否存在細菌和真菌 (6)細菌 真菌(或霉菌)知識點三[預習導學]1.空氣中 極地 熱泉 廣泛分布2.(1)水分 有機物 (2)無氧[探究釋疑]1.提示:不對。細菌分布廣泛,在土壤中、水里、空氣中乃至我們的身體上都可以找到細菌。2.適宜的溫度【核心知識·巧構建】 一個細菌或真菌 光滑黏稠 真菌 配制培養基 冷卻接種 分布廣泛 水分 有機物【分層演練·提素能】[基礎鞏固練]1.A2.A 解析:菌落是指由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細菌的菌落一般較小;只要有合適的條件,不需要人工培養,在自然條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3.A 解析:為防止雜菌污染,在接種前應將培養基和培養皿都進行高溫滅菌。4.C 解析:細菌和霉菌的個體都比較小,肉眼看不到單個的細菌和霉菌,需要形成菌落后才能看到。圖示中的菌落比較大,呈現絨毛狀,故可判斷該菌落是霉菌的菌落。由于菌落的顏色不同,所以是由不同的霉菌形成的。5.C6.D 解析:用無菌棉棒擦拭手心后在培養基上涂抹屬于接種過程;培養基和培養皿在接種前都必須進行高溫滅菌,以排除原有雜菌的干擾;探究實驗需要設置對照實驗;接種后的培養基應該放到適宜的環境中培養,不應再次高溫滅菌,否則會殺死接種的細菌、真菌,無法得到實驗結果。7.C 8.D9.(1)洗手會使手上的細菌減少嗎(或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細菌的數量一樣多嗎) (2)對照 高溫滅菌 (3)接種 (4)甲[提能綜合練]1.C 解析:菌落是由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較大,其中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能呈現紅、褐、綠、黑、黃等不同的顏色。因此,M處可能為細菌的菌落,N處可能為真菌的菌落。2.C 解析:如果將培皿基帶回實驗室后再蓋上蓋,那么在教室中接種的細菌和真菌就會被沿途的空氣中的細菌和真菌污染,實驗結果將有誤差。3.D 解析:鹽水浸過的紙片周圍只有B細菌生長,表明鹽水對B細菌的生長沒有影響,或B細菌能在鹽水里生長;鹽水浸過的紙片周圍沒有A細菌生長,表明鹽水對A細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或A細菌在鹽水環境中不能夠生存。4.D 解析:細菌、真菌無處不在,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5.C 解析:微生物的繁殖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和豐富的營養物質,C項中未煮過的牛肉汁中含有微生物,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微生物會利用牛肉汁中的營養物質大量繁殖。6.(2)高溫滅菌 (3)無菌 消毒筷 (4)培養 (6)相同時間后,甲培養基表面出現大量菌落,而乙培養基表面菌落較少 (7)添加一組滅菌后不進行接種的培養基作為對照解析:接種前進行高溫滅菌的目的是殺死培養基和培養皿中原有的各種細菌、真菌,排除其他雜菌的干擾;接種時用兩支無菌棉棒分別擦拭一次性筷子和消毒筷,接種于不同的培養基內,如果再添加一個滅菌后不進行接種的培養基作為對照就會使結論更有說服力;接種后把培養皿全部放在溫度相同且適宜的恒溫箱中培養,然后比較菌落的數量。相同時間后,如果甲培養基表面出現大量菌落,乙培養基表面菌落較少,則可以說明一次性筷子上的細菌比消毒筷上的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