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兩課時)(第一課時)【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1、古希臘(1)特點:村社實行自治(2)表現:全體成年男性出席的 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包括登記公民、抽簽選舉議事會議員等。2、西歐封建社會(1)機構: 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他的管家管理莊園事務。(2)職責: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審判,裁決糾紛。(3)10~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①城市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②行會或商會(城市里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③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3、近代(1)背景: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表現①英國:1835年頒布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 》,法案規定自治市政府和議會都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必須接受選民監督,確立了英國近代 制度。②美國:建國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 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③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 為基層單位的制度,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3)改革①背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使傳統的社會救濟方式遭遇瓶頸,各國不得不探索社會救濟的新方法。②措施: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區,每個小區組織志愿者,負責救濟的分配,并協調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工作, 組織開始形成。4、二戰后(1)主要方式: 自治(2)原因:西方各國的基層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治進一步發展,各國政府都認識到,要提高生活品質,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單靠政府,必須組織和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建立自下而上的機制解決社會問題。(3)表現:社區在政府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自我管理,不僅提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生保健等,還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4)意義: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5、20世紀80年代以后(1)表現: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中更加強調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社區和 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2)意義:使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西方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歷程(1)17世紀初,英國頒布了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 制度。(2)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 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3)1935年,美國頒布《 》,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①英國率先構建了包括家庭津貼、養老、疾病、失業、傷殘和死亡等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②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以及法國、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 制度基本建立。2、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全民 、社會保障和服務等方面。3、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1)積極性: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發展。(2)局限性: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4、現代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個(1)建立: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2)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 ( http: / / www.21cnjy.com )推進,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3)意義: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二課時)【重難突破】重點1 西方社區管理的模式、特點和作用1西方社區管理模式(1)自治型管理模式。自治型管理模式下政府與社區行為相對分離,政府主要職能為協調以及提供保障。(2)行政型管理模式。政府行為與社區行為結合較為緊密。(3)混合型管理模式。這種模式是自治型與行政型的綜合2西方社區管理特點(1)組織體系完善,政府與企業、社會組織密切合作。(2)法律法規健全,社區管理依照法律法規和制度運行(3)服務理念突出,社區設計、設施建設強調人性化。(4)資金渠道較廣,政府購買和公益捐贈成為主渠道。(5)專業要求較高,社區工作人員具備較高專業素質。3.西方社區管理作用(1)有利于給居民生活帶來便利,在提供就業、緩解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2)調動了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和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培養社區成員民主自治的主體意識和能力,提高社區管理水平。(3)既節省了政府開支,降低了行政管理費用,又提高了效率。典例1[山東淄博2022開學考]在西方國家,社區組織的最初職能是社會救濟。二戰后,社區很快發展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經濟發展帶來社會問題突出 B.中央政府權力逐漸下移C.社會保障體系的日益完善 D.更強調地方民主與自治【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各國政府都認識到,要提高生活品質,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單靠政府,必須組織和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建立自下而上的機制解決社會問題,因此A正確;BCD與材料無關,排除。重點2 西方“福利國家”的發展歷程及其影響1.發展歷程(1)起源:羅斯福新政中開始實施社會救濟。(2)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福利措施從零星的、局部的社會保障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體系,從單個的社會救濟發展成了一種公民的“權利”。(3)完善:20世紀六七十年代,“福利國家”制度逐漸完備,范圍涉及生、老、病、死、教育等方面,政府的社會福利開支及其在政府總開支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4)縮小: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經濟“滯脹”,動搖了福利國家的基礎。英、美等國家的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福利國家”制度進行調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減社會福利開支。2,影響(1)積極影響①福利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貧富差距,緩和了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和穩定。②擴大社會消費,推動經濟的發展。“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使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來自社會福利,使他們在生活上很少有后顧之憂,從而可以促進社會消費,推動經濟發展。(2)消極影響①政府開支迅速增加,使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國債急劇膨脹,導致稅收負擔過重。②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社會風氣和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競爭精神。典例2[吉林長春榆樹2022三模]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建立了福利國家;但隨著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爆發,這些國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福利國家制度普遍陷入危機當中;而福利治理作為應對福利國家危機,或者說“去福利國家”的一個環節出現了。這說明福利國家A.是以經濟繁榮和政治民主為前提B.過分依賴政府不具有可持續性C.經濟的“滯脹”直接影響政府的福利支出D.福利供給具有不可逆性和剛性增長的特點【答案】B【詳解】材料體現的是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西方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后又出現了“去福利國家”的現象,說明的是過分依賴政府不具有可持續性,B正確;材料與政治民主無關,A排除;經濟的“滯脹”直接影響政府的福利支出是原因,非材料強調的主旨,C排除;材料強調的是西方國家出現“去福利國家”的現象,因此剛性增長的特點的說法錯誤,D排除。【模擬測試】1.[遼寧2022押題預測02]中世紀,君主是其封臣的一個封建宗主,他與他們以互惠的忠誠紐帶約束在一起,而不是封臣的最高君主。君主的經濟來源實際上全部來自他作為領主的個人領地,他對封臣的要求基本上是軍事性質的。材料旨在說明,封君封臣制度之下A.封臣地位低下毫無權力可言 B.封君是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C.以契約關系明確權利和義務 D.封君封臣以土地關系為紐帶2.[湖南衡陽2022一模]古典的經濟自由放任出發點是通過市場達到利益的自然和諧,而在社會市場經濟的理論家們看來,通過純粹的市場分配所引起的社會問題,是自由的市場經濟無法克服的。社會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是一種有序的競爭,是一種輔之以必要的國家干預的競爭。以下體現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是A.福利國家制度 B.《航海條例》 C.斯大林模式 D.馬歇爾計劃3.[湖南2022押題預測01]據記載,13世紀英國諾福克郡的Fomcett莊園有地2700余畝。生產的糧食中,燕麥主要用來養馬,幾乎不出售,大麥自用的也不少,只有小麥才是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業品大多自制,另外還出售水果和酒。這一現象表明當時該莊園A.仍以自給自足經濟為主 B.經濟來源依賴副業收入C.以市場為目的進行生產 D.供求關系處于緊張狀態4.[山西2023第一次摸底]1536年,英國頒布《亨利濟貧法》,允許地方政府用公共基金為“身體健全、能夠工作的人”安排工作或施以救濟。1601年,又頒布了《伊麗莎白濟貧法》,正式確立了政府救濟窮人的責任。英國濟貧制度的確立( )A.強化了政府的社會職能 B.受政治民主化的推動C.推動了當時城市化進程 D.標志福利國家的形成5.[湖南2022預測猜題]新政時期,羅斯福政府通過緩慢的通貨膨脹或政府的積極經濟干預,以實現經濟復興和充分就業;通過社會保障及收入再分配改革資本主義的結構;通過創辦政府事業或公共 工程修正從前的自由企業體制;通過福利政策建立一個更為公正的社會。這體現了A.美國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改變 B.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C.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D.階級斗爭是新政的根本推動力6.[山西運城2023開學摸底]近代以來,西方各國政府都加強了對基層治理的管理,而二戰后,他們逐漸認識到,基層治理不能單靠政府。20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頒布法律,把醫院管理、社區服務、社會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給相關公司承擔。這一變革旨在A.提高基層治理的效率 B.改善民眾的福利待遇C.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 D.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7.[北京2022押題預測]二戰后,英國艾德里工黨政府先后在煤炭、鐵路運輸、電力、煤氣、航空、電訊、航運等部門推行國有化。與此同時,政府還實行福利政策,如對工傷事故和職業病者、孕婦、失業者發放補助金,為全體國民免費醫療等。這些做法表明英國A.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 B.徹底變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C.實現了“偉大社會”的承諾 D.大力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8.[黑龍江哈爾濱2022一模]這兩幅關于西方福利體系的漫畫的變化反映出的寓意是A.英國福利體系已經崩潰 B.美國福利體系亟需重建C.“滯脹”削弱福利體系 D.美國資本主義的虛偽性9.[河南中原名校聯盟2022聯考]對下圖表達歷史信息解釋正確的是社會保險支出比例越高說明該國經濟越發達B.德國、日本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所占比重較低C.該現象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新的社會不公D.該現象可以推動各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10.[遼寧沈陽2022模擬]1988年,英國政府實行養老金改革。國家只提供最基本的養老金,同時強制所有企業一律推行職業養老金制度。政府還規定任何職工按期繳付一定費用,到退休時,由國家負責支付個人養老金。這一改革旨在A.減少國家干預,縮減福利規模B.加強社會保障,緩解失業壓力C.節省政府開支,放棄社保責任D.擴大政府職能,縮小貧富差距【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1.【答案】C【詳解】 根據材料“君主是其封臣的一個封建宗主,他與他們以互惠的忠誠紐帶約束在一起,而不是封臣的最高君主”可知君主與封臣是以契約關系明確權利和義務,C項正確;封臣地位低下毫無權力可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根據材料“而不是封臣的最高君主”,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君主與封臣是以契約關系明確權利和義務,不是以土地關系為紐帶,排除D項。2.【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社會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是一種有序的競爭,是一種輔之以必要的國家干預的競爭”及所學知識可得,在市場經濟的發展的過程中加之以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福利國家制度就是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A項正確;《航海條例》是在英國與荷蘭殖民擴張過程中頒布的重商主義政策,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斯大林模式指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馬歇爾計劃指的是二戰后美國援助西歐經濟的計劃,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3.【答案】A【詳解】材料反映了中世紀晚期,英國的莊園所生產的糧食和手工業產品大多自給自足,而很少對外銷售,這體現了此時期莊園的自給自足的特征,A項正確;材料反映英國莊園對外出售小麥、水果和酒,無法說明副業是莊園的主要經濟來源,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莊園自給自足,而非面向市場進行生產,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莊園自給自足的情況,無法體現供求關系的緊張狀態,排除D項。4.【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1601年,又頒布了《伊麗莎白濟貧法》,正式確立了政府救濟窮人的責任”可知,英國政府推動了濟貧制度的建立,反映了政府社會職能的強化,A項正確;政治民主化發生在光榮革命后,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城市化進程,排除C項;福利國家的形成是在20世紀,排除D項。5.【答案】C【詳解】羅斯福政府采取各種干預措施應對經濟危機,意圖復興經濟和建立更為公正的社會,體現了國家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即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故選C;羅斯福新政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生產資料所有制沒有發生變化,排除A;B項與題意主旨無關,排除;羅斯福新政不是通過階級斗爭的方式推動新政,排除D。6.【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他們逐漸認識到,基層治理不能單靠政府”、“英國頒布法律,把醫院管理、社區服務、社會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給相關公司承擔”可知這主要是基層治理單靠政府效率太低,很多項目交給相關公司能提高基層治理的效率,A項正確;基層治理依靠政府和公司共同管理,是為了提高基層治理的效率,不是為了改善民眾的福利待遇,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弱化政府的干預,排除C項;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不符史實,排除D項。7.【答案】D【詳解】由材料“英國艾德里工黨政府先后在煤炭、鐵路運輸、電力、煤氣、航空、電訊、航運等部門推行國有化”“政府還實行福利政策,如對工傷事故和職業病者、孕婦、失業者發放補助金,為全體國民免費醫療等”可知,二戰后英國通過推行國有化、建立福利國家等政策,大力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恢復和發展生產力,D項正確;英國政府的這些做法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并沒有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也不是為了變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排除A項、B項;材料沒有體現英國政府的行為與“偉大社會”承諾的關系,排除C項。8.【答案】D【詳解】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美國將福利制度破壞殆盡,帶著大生意走了,由此可知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就是了追逐利潤而不顧人民的利益,體現了虛偽性,D項正確;“已經崩潰”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漫畫內容主要強調了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虛偽性,并不能說明美國福利體系亟待重建,排除B項;漫畫內容無法體現“滯脹”,排除C項。9.【答案】C【詳解】社會保險支出和經濟發達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圖中幾個發達國家中,當時日本經濟發達程度遠遠高于意大利,故A項錯誤;戰后經濟恢復和發展當中,德國、日本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所占比重是比較高的,而不是較低,故B項錯誤;社會保險支出比例過高,一定程度上可能滋生或縱容懶惰者的存在,事實上形成了新的社會不公,故C項正確;社會保險過度發展會導致財政負擔嚴重,可能會不利于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故D項錯誤。10.【答案】A【詳解】A.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國家只是提供了基本的養老金,要求企業和職工交一部分,從材料的時間可以看出,這是當時英國撒切爾夫人的改革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福利國家的規模,體現的是國家減少干預政策的特點;B.材料的措施不是加強社會保障體系,推行的是養老金制度,沒有緩解社會失業壓力;C.材料可以看出國家還提供最基本的養老金,說明沒有放棄社會保障的責任;D.材料反映的是英國縮減福利國家的規模,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沒有體現出擴大政府職能的表現。附:教師版【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1、古希臘(1)特點:村社實行自治(2)表現:全體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包括登記公民、抽簽選舉議事會議員等。2、西歐封建社會(1)機構: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他的管家管理莊園事務。(2)職責: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審判,裁決糾紛。(3)10~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①城市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②行會或商會(城市里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③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3、近代(1)背景: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表現①英國:1835年頒布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市政法案》,法案規定自治市政府和議會都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必須接受選民監督,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②美國:建國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③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3)改革①背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使傳統的社會救濟方式遭遇瓶頸,各國不得不探索社會救濟的新方法。②措施: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區,每個小區組織志愿者,負責救濟的分配,并協調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工作,社區組織開始形成。4、二戰后(1)主要方式:社區自治(2)原因:西方各國的基層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治進一步發展,各國政府都認識到,要提高生活品質,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單靠政府,必須組織和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建立自下而上的機制解決社會問題。(3)表現:社區在政府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自我管理,不僅提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生保健等,還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4)意義: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5、20世紀80年代以后(1)表現: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中更加強調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2)意義:使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西方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歷程(1)17世紀初,英國頒布了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濟貧制度。(2)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3)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①英國率先構建了包括家庭津貼、養老、疾病、失業、傷殘和死亡等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②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以及法國、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全民就業、社會保障和服務等方面。3、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1)積極性: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發展。(2)局限性: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4、現代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個(1)建立: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2)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 ( http: / / www.21cnjy.com )推進,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3)意義: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二課時)【重難突破】重點1 西方社區管理的模式、特點和作用1西方社區管理模式(1)自治型管理模式。自治型管理模式下政府與社區行為相對分離,政府主要職能為協調以及提供保障。(2)行政型管理模式。政府行為與社區行為結合較為緊密。(3)混合型管理模式。這種模式是自治型與行政型的綜合2西方社區管理特點(1)組織體系完善,政府與企業、社會組織密切合作。(2)法律法規健全,社區管理依照法律法規和制度運行(3)服務理念突出,社區設計、設施建設強調人性化。(4)資金渠道較廣,政府購買和公益捐贈成為主渠道。(5)專業要求較高,社區工作人員具備較高專業素質。3.西方社區管理作用(1)有利于給居民生活帶來便利,在提供就業、緩解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2)調動了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和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培養社區成員民主自治的主體意識和能力,提高社區管理水平。(3)既節省了政府開支,降低了行政管理費用,又提高了效率。典例1[山東淄博2022開學考]在西方國家,社區組織的最初職能是社會救濟。二戰后,社區很快發展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經濟發展帶來社會問題突出 B.中央政府權力逐漸下移C.社會保障體系的日益完善 D.更強調地方民主與自治【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各國政府都認識到,要提高生活品質,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單靠政府,必須組織和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建立自下而上的機制解決社會問題,因此A正確;BCD與材料無關,排除。重點2 西方“福利國家”的發展歷程及其影響1.發展歷程(1)起源:羅斯福新政中開始實施社會救濟。(2)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福利措施從零星的、局部的社會保障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體系,從單個的社會救濟發展成了一種公民的“權利”。(3)完善:20世紀六七十年代,“福利國家”制度逐漸完備,范圍涉及生、老、病、死、教育等方面,政府的社會福利開支及其在政府總開支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4)縮小: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經濟“滯脹”,動搖了福利國家的基礎。英、美等國家的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福利國家”制度進行調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減社會福利開支。2,影響(1)積極影響①福利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貧富差距,緩和了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和穩定。②擴大社會消費,推動經濟的發展。“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使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來自社會福利,使他們在生活上很少有后顧之憂,從而可以促進社會消費,推動經濟發展。(2)消極影響①政府開支迅速增加,使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國債急劇膨脹,導致稅收負擔過重。②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社會風氣和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競爭精神。典例2[吉林長春榆樹2022三模]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建立了福利國家;但隨著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爆發,這些國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福利國家制度普遍陷入危機當中;而福利治理作為應對福利國家危機,或者說“去福利國家”的一個環節出現了。這說明福利國家A.是以經濟繁榮和政治民主為前提B.過分依賴政府不具有可持續性C.經濟的“滯脹”直接影響政府的福利支出D.福利供給具有不可逆性和剛性增長的特點【答案】B【詳解】材料體現的是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西方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后又出現了“去福利國家”的現象,說明的是過分依賴政府不具有可持續性,B正確;材料與政治民主無關,A排除;經濟的“滯脹”直接影響政府的福利支出是原因,非材料強調的主旨,C排除;材料強調的是西方國家出現“去福利國家”的現象,因此剛性增長的特點的說法錯誤,D排除。【模擬測試】1.[遼寧2022押題預測02]中世紀,君主是其封臣的一個封建宗主,他與他們以互惠的忠誠紐帶約束在一起,而不是封臣的最高君主。君主的經濟來源實際上全部來自他作為領主的個人領地,他對封臣的要求基本上是軍事性質的。材料旨在說明,封君封臣制度之下A.封臣地位低下毫無權力可言 B.封君是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C.以契約關系明確權利和義務 D.封君封臣以土地關系為紐帶【答案】C【詳解】 根據材料“君主是其封臣的一個封建宗主,他與他們以互惠的忠誠紐帶約束在一起,而不是封臣的最高君主”可知君主與封臣是以契約關系明確權利和義務,C項正確;封臣地位低下毫無權力可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根據材料“而不是封臣的最高君主”,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君主與封臣是以契約關系明確權利和義務,不是以土地關系為紐帶,排除D項。2.[湖南衡陽2022一模]古典的經濟自由放任出發點是通過市場達到利益的自然和諧,而在社會市場經濟的理論家們看來,通過純粹的市場分配所引起的社會問題,是自由的市場經濟無法克服的。社會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是一種有序的競爭,是一種輔之以必要的國家干預的競爭。以下體現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是A.福利國家制度 B.《航海條例》 C.斯大林模式 D.馬歇爾計劃【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社會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是一種有序的競爭,是一種輔之以必要的國家干預的競爭”及所學知識可得,在市場經濟的發展的過程中加之以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福利國家制度就是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干預,A項正確;《航海條例》是在英國與荷蘭殖民擴張過程中頒布的重商主義政策,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斯大林模式指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馬歇爾計劃指的是二戰后美國援助西歐經濟的計劃,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3.[湖南2022押題預測01]據記載,13世紀英國諾福克郡的Fomcett莊園有地2700余畝。生產的糧食中,燕麥主要用來養馬,幾乎不出售,大麥自用的也不少,只有小麥才是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業品大多自制,另外還出售水果和酒。這一現象表明當時該莊園A.仍以自給自足經濟為主 B.經濟來源依賴副業收入C.以市場為目的進行生產 D.供求關系處于緊張狀態【答案】A【詳解】材料反映了中世紀晚期,英國的莊園所生產的糧食和手工業產品大多自給自足,而很少對外銷售,這體現了此時期莊園的自給自足的特征,A項正確;材料反映英國莊園對外出售小麥、水果和酒,無法說明副業是莊園的主要經濟來源,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莊園自給自足,而非面向市場進行生產,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莊園自給自足的情況,無法體現供求關系的緊張狀態,排除D項。4.[山西2023第一次摸底]1536年,英國頒布《亨利濟貧法》,允許地方政府用公共基金為“身體健全、能夠工作的人”安排工作或施以救濟。1601年,又頒布了《伊麗莎白濟貧法》,正式確立了政府救濟窮人的責任。英國濟貧制度的確立( )A.強化了政府的社會職能 B.受政治民主化的推動C.推動了當時城市化進程 D.標志福利國家的形成【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1601年,又頒布了《伊麗莎白濟貧法》,正式確立了政府救濟窮人的責任”可知,英國政府推動了濟貧制度的建立,反映了政府社會職能的強化,A項正確;政治民主化發生在光榮革命后,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城市化進程,排除C項;福利國家的形成是在20世紀,排除D項。5.[湖南2022預測猜題]新政時期,羅斯福政府通過緩慢的通貨膨脹或政府的積極經濟干預,以實現經濟復興和充分就業;通過社會保障及收入再分配改革資本主義的結構;通過創辦政府事業或公共 工程修正從前的自由企業體制;通過福利政策建立一個更為公正的社會。這體現了A.美國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改變 B.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C.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D.階級斗爭是新政的根本推動力【答案】C【詳解】羅斯福政府采取各種干預措施應對經濟危機,意圖復興經濟和建立更為公正的社會,體現了國家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即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故選C;羅斯福新政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生產資料所有制沒有發生變化,排除A;B項與題意主旨無關,排除;羅斯福新政不是通過階級斗爭的方式推動新政,排除D。6.[山西運城2023開學摸底]近代以來,西方各國政府都加強了對基層治理的管理,而二戰后,他們逐漸認識到,基層治理不能單靠政府。20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頒布法律,把醫院管理、社區服務、社會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給相關公司承擔。這一變革旨在A.提高基層治理的效率 B.改善民眾的福利待遇C.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 D.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他們逐漸認識到,基層治理不能單靠政府”、“英國頒布法律,把醫院管理、社區服務、社會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給相關公司承擔”可知這主要是基層治理單靠政府效率太低,很多項目交給相關公司能提高基層治理的效率,A項正確;基層治理依靠政府和公司共同管理,是為了提高基層治理的效率,不是為了改善民眾的福利待遇,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弱化政府的干預,排除C項;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不符史實,排除D項。7.[北京2022押題預測]二戰后,英國艾德里工黨政府先后在煤炭、鐵路運輸、電力、煤氣、航空、電訊、航運等部門推行國有化。與此同時,政府還實行福利政策,如對工傷事故和職業病者、孕婦、失業者發放補助金,為全體國民免費醫療等。這些做法表明英國A.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 B.徹底變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C.實現了“偉大社會”的承諾 D.大力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答案】D【詳解】由材料“英國艾德里工黨政府先后在煤炭、鐵路運輸、電力、煤氣、航空、電訊、航運等部門推行國有化”“政府還實行福利政策,如對工傷事故和職業病者、孕婦、失業者發放補助金,為全體國民免費醫療等”可知,二戰后英國通過推行國有化、建立福利國家等政策,大力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恢復和發展生產力,D項正確;英國政府的這些做法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并沒有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也不是為了變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排除A項、B項;材料沒有體現英國政府的行為與“偉大社會”承諾的關系,排除C項。8.[黑龍江哈爾濱2022一模]這兩幅關于西方福利體系的漫畫的變化反映出的寓意是A.英國福利體系已經崩潰 B.美國福利體系亟需重建C.“滯脹”削弱福利體系 D.美國資本主義的虛偽性【答案】D【詳解】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美國將福利制度破壞殆盡,帶著大生意走了,由此可知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就是了追逐利潤而不顧人民的利益,體現了虛偽性,D項正確;“已經崩潰”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漫畫內容主要強調了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虛偽性,并不能說明美國福利體系亟待重建,排除B項;漫畫內容無法體現“滯脹”,排除C項。9.[河南中原名校聯盟2022聯考]對下圖表達歷史信息解釋正確的是社會保險支出比例越高說明該國經濟越發達B.德國、日本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所占比重較低C.該現象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新的社會不公D.該現象可以推動各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答案】C【詳解】社會保險支出和經濟發達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圖中幾個發達國家中,當時日本經濟發達程度遠遠高于意大利,故A項錯誤;戰后經濟恢復和發展當中,德國、日本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所占比重是比較高的,而不是較低,故B項錯誤;社會保險支出比例過高,一定程度上可能滋生或縱容懶惰者的存在,事實上形成了新的社會不公,故C項正確;社會保險過度發展會導致財政負擔嚴重,可能會不利于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故D項錯誤。10.[遼寧沈陽2022模擬]1988年,英國政府實行養老金改革。國家只提供最基本的養老金,同時強制所有企業一律推行職業養老金制度。政府還規定任何職工按期繳付一定費用,到退休時,由國家負責支付個人養老金。這一改革旨在A.減少國家干預,縮減福利規模B.加強社會保障,緩解失業壓力C.節省政府開支,放棄社保責任D.擴大政府職能,縮小貧富差距【答案】A【詳解】A.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國家只是提供了基本的養老金,要求企業和職工交一部分,從材料的時間可以看出,這是當時英國撒切爾夫人的改革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福利國家的規模,體現的是國家減少干預政策的特點;B.材料的措施不是加強社會保障體系,推行的是養老金制度,沒有緩解社會失業壓力;C.材料可以看出國家還提供最基本的養老金,說明沒有放棄社會保障的責任;D.材料反映的是英國縮減福利國家的規模,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沒有體現出擴大政府職能的表現。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