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象版科學(2017)一年級上冊《螞蟻》教學反思(一)螞蟻是最普通的一種動物,用螞蟻進行教學,可以結合學生實際,開展動手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發展。也可以從研究探索中,體驗到探究螞蟻秘密的樂趣。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學生實驗,能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所以在安排課程過程中,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安排了大量的活動和實驗,學生從中獲益。 首先是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征。首先談到的是如何捉螞蟻,學生碰到這么小的動物,自然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孩子想其他捉螞蟻的方法,也是運用發散性思維啟發孩子。其次是觀察并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征。只有在充分的觀察基礎上,才能進行描述。螞蟻的體型很小,教師讓學生先用眼睛觀察,然后再用放大鏡觀察,這樣有助于學生進行比較,從用放大鏡觀察過程中,體會到之間的差別,并從中獲得樂趣,學習做簡單的記錄,學習描述觀察的結果。同時,鼓勵學生利用儀器進行測量比較,有助于學生養成科學的態度。 其次是通過實驗描述螞蟻的生活習性。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對不同洞穴中螞蟻的相處情況的研究。通過研究,學生了解了原來不同洞穴的螞蟻在一起,尤其是數量不等時,它們就會立刻咬殺起來。而把相同窩的螞蟻放在一起,它們相遇以后,不但不打不咬,還能相互喂食。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也了解了螞蟻這個非常重要生活習性。其次,引導學生研究螞蟻的食性。這個也是螞蟻的非常重要的習性。教師通過安排實驗,讓學生玩中觀察、玩中發現、玩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特別提醒學生注意食物距離離螞蟻要相等,這樣實驗才有效果,才有說服力。并培養學生認真記錄的學習態度,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接著,引導學生研究螞蟻在下雨時的反應,當然要選擇適當的時間。在這部分的最后,讓同學們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研究的問題。這是拓展性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學生探究起來有一定困難,但經過教師適當指導,學生還是有收獲的。總的來說,這節課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通過實驗,在探究的過程中學到了有關螞蟻的有關知識。特別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學生發言踴躍,課堂氣氛活躍,說明學生對探究這一教學方式是認可的,應當成為今后教學的主導方向。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還要進行改進和提高,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大象版科學(2017)一年級上冊《螞蟻》教學反思(二 )喜受小動物之情可以說是小朋友們與生俱來的,當他們發現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興致勃勃地觀察起來。但對于習以為常的小螞蟻來說,同學也許觀察的興趣不濃;對三年級的同學來說,要清楚的觀察螞蟻的外表特征也有一定的難度。螞蟻的身體小,到處亂爬是同學難以觀察的主要原因。教學內容就是隨著同學觀察螞蟻需要解決的一個個問題的提出而展開,同學帶著“螞蟻的身體到底是怎樣的”這一觀察任務,在不改進觀察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從而達到觀察的目的。 一、氛圍輕松,豐富資料——張揚同學個性。 在整個探究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的組織形式貫穿始終。同學的自主學習一直與合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探究觀察小螞蟻的方法中,同學圍繞解決初次觀察中生成的問題,讓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充沛地、自主地展開討論和交流。從現場來看,同學在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在老師的激勵評價之中,討論非常熱烈,許多同學都自信地舉起了小手。從他們的匯報來看,他們的確設計出了許許多多觀察螞蟻的方法。據統計,最多的一個小組想出八種觀察方法,有的方法真有一定的發明性,這是我原先所沒有想到的。這樣的學習方法,不只使同學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而且也使同學得到了良好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在同學不時改進觀察方法的進程中,為同學提供開放的空間,自主的余地,個性化的選擇,實現了學習的多樣化。在觀察結果的表達上教師同樣鼓勵同學多樣化的表達自身的觀察結果。 二、問題激勵,教師指導——實現同學自主探究。 同學在畫螞蟻后,我提出:我們捕獲來的小螞蟻是不是與他們畫得小螞蟻一樣有那么多的節?那么多的腳?引起了同學的深入考慮:小螞蟻到底是怎樣的?這促使每個同學從內心動身迫不和待想去觀察小螞蟻,我布置了同學第一次對螞蟻的觀察。結果同學們不但沒能觀察清楚螞蟻,而且把螞蟻給放跑了。觀察中生成了新的問題,在任務的驅動下,促使同學找出問題的原因,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各組在教師提供自助餐式觀察資料中選擇器材,進行第二次觀察嘗試,同學在不時改進觀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對小螞蟻身體特點的觀察。同學在問題的激勵下,發生強烈的探究欲,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 學國畫對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主要是國畫的性能特點較難掌握,所以我在課 安排作業讓同學自我體驗,課中講體驗的結果,使同學初步了解了國畫的基本性能,我再在課中采用邊提問、邊解答、邊示范的手段,讓同學找到疑惑的答案,由此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