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復習提綱 姓名: 1、證明地球是圓形的事例:(1)遠去的帆船總是 先消失, 后消失;(2)走不到天涯海角;(3)站的高,看的遠;(4) 食時被蝕部分總是成弧形;(5) 環球航行。(6)從衛星上拍攝的地球照片地球是一個兩極 、赤道 的球體。赤道半徑 千米,兩極半徑 千米(差 千米),僅差0.33%。所以看上去像個圓形。赤道周長約 千米。3、 :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指示 : 與赤道平行的線,指示 方向;赤道:在南北兩極中間,與兩極等距,并且與經線垂直的線。4、經線 , ,緯線 , ;任何物體可以用 來確定它的位置。南北回歸線 ( 度,極圈 度;中、低、高緯度的分界 , , 。北緯90°就是 極,站在北極四面八方都是 ,南緯90°就是 極,站在南極四面八方都是 。5、講述意義:①0°經線(又稱 ):東西經分界線,通過英國倫敦 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線為0°經線。②0°緯線(又稱 ):南北緯分界線,南北半球分界線③ 經線:東西半球分界線,目的為了防止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大洲分到兩個半球,6、地圖:以各種不同的圖式符號將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縮小表現在平面紙上的圖形。地圖三要素( 、 、 );?比例尺:表示實地距離在地球上的縮小程度。即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比例尺的含義,如1:1000000的含義是圖上1厘米等于實地距離10千米。大比例尺:大于等于1:100000;小比例尺:小于等于1:10000007、大比例尺表示范圍更 ,內容更 ;各比例尺的含義是什么?(地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 ?千米 )地圖上方向的三種表示方法。(經緯網定向法、 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 )8、從地表到地心分為三層 巖石圈是 和 的頂部( 以上部分)的巖石的總稱;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巖石圈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是導致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現象的重要原因。9、根據巖石的成因把巖石分成巖漿巖、 巖和 巖三種類型。巖漿巖是由巖漿噴出地表或侵入地殼冷卻凝固后形成的。 巖往往有明顯的 和氣孔,或柱狀結構。 巖有明顯 結構特征或化石,有些沉積巖內組成的碎屑物比較大,可以看到有明顯的 或礫石。 巖是地殼中已生成的巖石,在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條件下,原來巖石的成分和結構發生變化而形成的新巖石,大理巖就是由石灰巖(沉積巖的一種)“變質”而來的。 大理巖:變質巖 花崗巖: 玄 武 巖 : 砂巖: 石灰巖: 10、地殼變動的證明: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以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 三部分組成。分布并不均勻,主要集中在 一帶。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地震是地殼巖石在 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11、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區(特別是 )有利于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大,沖刷力強;②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塊等),容易被水流沖刷;③有 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過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動而變松動,容易形成泥石流。在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積雪融化引發的泥石流也經常發生。12、泥石流的爆發往往具有 、 的特點,經常與山體滑坡和崩塌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 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水電站等設施,摧毀礦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毀壞房屋建筑。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開闊地帶,并迅速轉移到 ,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13、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在 30歲那年,意外地發現 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地相對應。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 學說;地磁學研究的成果發展,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 和迪茨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 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提出了 學說;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前兩者學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 學說。全球由 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 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這些板塊是被 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 ,板塊的張裂形成了 ,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14、等高線地形圖實際上是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用來表示起伏的地形。 請在右圖上填上地形名稱 15、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它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使地表趨于平坦。 沖刷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 的吹蝕和沙的沉積會形成風蝕城堡和沙丘。 在高寒地區,在 移動的作用下會形成角峰和冰斗谷。練習1. 地處某山區的王村鎮,要從圖 3-76所示 A、B、C、D 四地中選擇一地修建水電站。請你運用所學的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選擇一個最適合建造大壩的地點,并說明理由。 第三章復習提綱 姓名: 第三章1、證明地球是圓形的事例:(1)遠去的帆船總是 船身 先消失, 桅桿 后消失;(2)走不到天涯海角;(3)站的高,看的遠;(4) 月 食時被蝕部分總是成弧形;(5) 麥哲倫 環球航行。(6)從衛星上拍攝的地球照片地球是一個兩極 稍扁 、赤道略鼓的球體。赤道半徑 6378千米,兩極半徑 6357 千米(差 21 千米),僅差0.33%。所以看上去像個圓形。赤道周長約 40000 千米。3、 經線 :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指示 南北 方向: 緯線 與赤道平行的線,指示 方向;赤道:在南北兩極中間,與兩極等距,并且與經線垂直的線。4、經線 半圓形,長度相等,緯線 圓形,長度不等 ;任何物體可以用 經緯網 來確定它的位置。南北回歸線 (南、北緯)23.5 度,極圈 (南、北緯)66.5 度;中、低、高緯度的分界0°-30°,30°-60°,60°-90° 。北緯90°就是 北 極,站在北極四面八方都是 南 ,南緯90°就是 南 極,站在南極四面八方都是北 。5、講述意義:①0°經線(又稱 本初子午線 ):東西經分界線,通過英國倫敦 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線為0°經線。②0°緯線(又稱 赤道 ):南北緯分界線,南北半球分界線③ 西經20° 東經160° 經線:東西半球分界線,目的為了防止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大洲分到兩個半球,6、地圖:以各種不同的圖式符號將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縮小表現在平面紙上的圖形。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 、 方向 、 圖例與注記 );?比例尺:表示實地距離在地球上的縮小程度。即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比例尺的含義,如1:1000000的含義是圖上1厘米等于實地距離10千米。大比例尺:大于等于1:100000;小比例尺:小于等于1:10000007、大比例尺表示范圍更 ,內容更 ;各比例尺的含義是什么?(地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 ?千米 )地圖上方向的三種表示方法。(經緯網定向法、 指向標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 )8、從地表到地心分為三層 地殼、地幔、地核 ,巖石圈是 地殼 和 地幔 的頂部( 軟流層 以上部分)的巖石的總稱;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巖石圈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是導致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現象的重要原因。9、根據巖石的成因把巖石分成巖漿巖、 沉積 巖和 變質 巖三種類型。巖漿巖是由巖漿噴出地表或侵入地殼冷卻凝固后形成的。 巖漿 巖往往有明顯的 礦物晶體顆粒 和氣孔,或柱狀結構。 沉積 巖有明顯 層狀 結構特征或化石,有些沉積巖內組成的碎屑物比較大,可以看到有明顯的 砂粒 或礫石。 變質 巖是地殼中已生成的巖石,在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條件下,原來巖石的成分和結構發生變化而形成的新巖石,大理巖就是由石灰巖(沉積巖的一種)“變質”而來的。 大理巖:變質巖 花崗巖:巖漿巖 玄 武 巖 :巖漿巖 砂巖:沉積巖 石灰巖: 沉積巖10、地殼變動的證明: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以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 巖漿通道 三部分組成。分布并不均勻,主要集中在 環太平洋的陸地與周圍海區、地中海-----喜馬拉雅山 一帶。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地震是地殼巖石在 地球內力 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11、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區(特別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大,沖刷力強;②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塊等),容易被水流沖刷;③有 暴雨、高山積雪融化、持續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地震 過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動而變松動,容易形成泥石流。在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積雪融化引發的泥石流也經常發生。12、泥石流的爆發往往具有 突發性、歷時短 的特點,經常與山體滑坡和崩塌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 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水電站等設施,摧毀礦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毀壞房屋建筑。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開闊地帶,并迅速轉移到 ,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13、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在 30歲那年,意外地發現 大西洋 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地相對應。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 大陸漂移學說;地磁學研究的成果發展,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 赫斯 和迪茨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 越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提出了 海底擴張 學說;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前兩者學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 板塊構造 學說。全球由 六 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 軟流層 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這些板塊是被 海嶺、海溝 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 山脈 ,板塊的張裂形成了 裂谷與海洋 ,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14、等高線地形圖實際上是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用來表示起伏的地形。 請在右圖上填上地形名稱 15、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它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將高山削低,將深谷填平,使地表趨于平坦。 流水 沖刷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 風 的吹蝕和沙的沉積會形成風蝕城堡和沙丘。 在高寒地區,在 冰川移動的作用下會形成角峰和冰斗谷。練習1. 地處某山區的王村鎮,要從圖 3-76所示 A、B、C、D 四地中選擇一地修建水電站。請你運用所學的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選擇一個最適合建造大壩的地點,并說明理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