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結合圖像或文字信息分析種間關系易錯歸因不能正確理解群落的種間關系;不能準確進行種間關系的有關分析等。典型易錯題例1(2022·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一模)下圖為種間關系的三個坐標曲線,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兩種食蟲蝙蝠覓食時間相互錯開,其數量關系如圖甲所示B.噬菌體與細菌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C.甲、乙、丙分別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競爭關系、捕食D.圖丙中起始階段種內互助與競爭并存,后期X的種內斗爭加劇【答案】D【解析】甲圖兩種生物的數量變化一致,屬于互利共生關系;乙圖呈現“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非同步性變化,屬于捕食關系;丙圖中兩種生物的一種數量增多,另一種生物數量大量減少或死亡,表示的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綜上分析:兩種食蟲蝙蝠之間屬于競爭關系,不是捕食關系,二者覓食時間相互錯開,有利于降低它們之間的競爭壓力,A錯誤;噬菌體與細菌之間為寄生關系,二者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不可能如圖乙所示,B錯誤;甲、乙、丙分別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競爭關系,C錯誤;圖丙中起始階段種內互助與競爭并存,后期X的種內斗爭加劇,D正確。故選D。解題技巧1.群落的種間關系項目 概念 數量坐標圖 能量坐標圖 特點 舉例互利共生 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彼此互相有利 豆科植物與根瘤菌項目 概念 數量坐標圖 能量坐標圖 特點 舉例種間競爭 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 彼此互相抑制 非洲獅與斑鬢狗捕食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 種群a殺死或吃掉種群b中的一些個體 翠鳥與魚寄生 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的現象 種群a寄生于種群b并有害于后者 馬蛔蟲與馬原始合作 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 / / 彼此互相有利 海葵與寄居蟹2.辨析幾種常見的種間關系(1)對比法分析捕食關系和競爭關系1)捕食坐標曲線的判斷(如圖A)a.從最高點判斷,一般情況下,被捕食者數量多,捕食者數量少。b.從變化趨勢看,先達到波峰的為被捕食者后達到波峰的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變化在先,捕食者變化在后。2)種間競爭坐標曲線的判斷(如圖B)a.看最終結果:一種生物數量(甲)增加,另一種生物數量(乙)減少,甚至降為0的曲線為競爭曲線。b.看影響因素:只要曲線中提示兩種生物有共同的空間和食物,則為競爭關系。(2)種內斗爭和種間競爭的區別種內斗爭與種間競爭的區別:簡記為“同斗爭”“異競爭”。“同斗爭”:同種生物爭奪資源和空間是種內斗爭,如公羚羊爭奪配偶。“異競爭”:不同種生物爭奪資源和空間是競爭,如水稻和稗草爭奪陽光。同類題練習1.(2021·福建漳州·一模)具有種間關系的甲、乙兩種群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甲、乙兩個種群之間是捕食關系B.甲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增長率變為0C.甲、乙兩個種群間的競爭逐漸增大D.甲、乙兩個種群種內斗爭均逐漸增大2.(2022·遼寧大連·二模)下圖反映了獵物與捕食者種群數量隨時間的動態變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A為捕食者,B為被捕食者B.B的存在對于A也是有益的C.A和B在種群數量上相互制約、互為因果D.A對B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B的種群密度相關3.(2022·山東臨沂·三模)兩種生物通過共同的捕食者產生的競爭稱為似然競爭。如瓢蟲以蚜蟲和蒲公英花粉為食,生長在蒲公英附近的苜蓿上蚜蟲種群密度低。下列理解或說法,正確的是( )A.蒲公英和苜蓿兩種植物之間存在著似然競爭,瓢蟲和蚜蟲為捕食者B.似然競爭既可以發生在植物和動物之間,也可發生在兩種動物之間C.取食同種食物的兩種昆蟲此消彼長,則兩種昆蟲之間屬于似然競爭D.產生似然競爭至少涉及3種生物,但似然競爭的生物具有相同生態位4.(2021·重慶·高考真題)若某林區的紅松果實、某種小型鼠(以紅松果實為食)和革蜱的數量變化具有如圖所示的周期性波動特征。林區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腦炎。據此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曲線③和①不能明顯體現捕食關系,推測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強所致B.通過曲線②與③的關系推斷小型鼠與革蜱不是互利共生關系C.曲線③在K值上下波動,影響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D.林區居民森林腦炎發病率會呈現與曲線②相似的波動特征5.(2022·廣東·開平市忠源紀念中學模擬預測)同域共存是指不同種生物生存在同一區域,由于競爭關系而導致對環境的需求發生錯位的現象。下列現象不能用同域共存解釋的是( )A.淡水養殖業中鰱魚主要吃浮游生物,青魚喜食底部的螺螄B.一塊農田里,蝶類和蜂類在白天活動,螟蛾在夜間取而代之C.質數蟬的幼蟲在土中刺吸植物根部汁液,成蟲吸食樹干中的汁液D.不同溫度喜好的兩種蜥蜴,選擇不同陽光照射度的灌木棲息6.(2022·湖北·華中師大一附中模擬預測)將自然界中的家蠅和麗蠅培養在大的種群籠中,測試兩個種群的競爭能力,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兩種蠅培養在大種群籠中時,家蠅在競爭中處于優勢B.自然環境中野生家蠅和野生麗蠅由于競爭關系的存在只有一種蠅能夠存活C.實驗中麗蠅種群在數量稀少并處于滅絕邊緣時逐漸獲得了競爭優勢D.培養在大種群籠中時,兩種蠅的種間競爭屬于競爭共存現象7.(2021·山東·高考真題)某種螺可以捕食多種藻類,但捕食喜好不同。L、M兩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數量的甲、乙、丙三種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時間后,將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開始統計L、M中的藻類數量,結果如圖所示。實驗期間螺數量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螺捕食藻類的喜好為甲藻>乙藻>丙藻B.三種藻的競爭能力為乙藻>甲藻>丙藻C.圖示L中使乙藻數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種間關系是競爭D.甲、乙、丙藻和螺構成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8.(2022·山東淄博·三模)下圖為捕食關系的兩種曲線,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圖一中的a點和b點分別對應圖二中甲、乙曲線的最低點B.圖一和圖二的曲線變化趨勢體現了因果關系的循環性C.圖一中②區段的種群數量變化與圖二中的c區段對應D.從圖一可以看出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K值分別是P3和N39.(2022·湖北·模擬預測)競爭原理認為:當2個或2個以上的物種競爭同類有限資源時,優勢競爭者會導致劣勢競爭者的滅絕,但也可能出現競爭共存。例如,豬籠草(食肉植物)被認為是劣勢競爭者,Brewer對豬籠草與另一種植物相互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注:豬籠草打開蓋子意味著豬籠草可很容易地攝食。改自Brewer,2003)A.當使用相同的資源時,劣勢競爭者無法與優勢競爭者共存B.消除競爭時,豬籠草根系的生長能力比存在競爭時更強C.激烈的競爭會導致競爭物種的多樣化,使它們能同時共存D.當被饑餓處理時,豬籠草與優勢競爭者共存時的生存能力明顯提高10.(2021·全國·高考真題)在自然界中,競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回答下列問題:(1)競爭排斥原理是指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為了驗證競爭排斥原理,某同學選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材料進行實驗,選擇動物所遵循的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實驗中需要將兩種草履蟲放在資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無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當實驗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時即可證實競爭排斥原理。(2)研究發現,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物的兩種雀科鳥原來存在競爭關系,經進化后通過分別取食大小不同的種子而能長期共存。若僅從取食的角度分析,兩種鳥除了因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而共存,還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據上述實驗和研究,關于生物種間競爭的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類題練習參考答案1.B 【解析】曲線圖中一種數量增多,另一種生物大量減少,表示“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A錯誤;K值時,種群數量維持相對穩定,種群增長率為零,B正確;乙競爭力遠遠小于甲,最終導致乙種群數量為0,隨著乙種群數量的下降,兩個種群間的競爭先增大后減少,C錯誤;甲種群數量一直增多,則種內斗爭加劇,而乙種群數量先增加后逐漸下降,種內斗爭先增加后逐漸減小,最后為0,D錯誤。故選B。2.A 【解析】根據分析可知,B為捕食者,A為被捕食者,A錯誤;捕食者會捕食生存能力較弱的個體,在客觀上起到了促進被捕食者種群發展的作用,B正確;捕食者與被捕食者數量的調節為負反饋調節,其數量相互制約、互為因果,C正確;天敵、食物等因素屬于密度制約因素,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有密切關系,A是B的食物,因此A對B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B的種群密度相關,D正確。故選A。3.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瓢蟲以蚜蟲和蒲公英花粉為食,所以瓢蟲沒有捕食苜蓿,A錯誤;植物和動物之間也可能存在競爭關系,例如生活在池塘中的植物和動物競爭氧氣,動物和動物之間可以競爭空間和食物,如果他們被同一種動物捕食,就存在似然競爭,B正確;如果兩種昆蟲沒有共同的捕食者,則不存在似然競爭,C錯誤;產生似然競爭的生物至少涉及兩種競爭者和一種捕食者,所以涉及3種生物,但它們可能生活的具體環境不同,因此生態位不同,D錯誤。故選B。4.C 【解析】曲線③和①不能明顯體現捕食關系,③的變化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強所致,A正確;由圖中曲線②與③可知,兩條曲線不是同升同降的關系,可推測小型鼠與革蜱不是互利共生關系,B正確;曲線③在K值上下波動,影響K值的主要因素是環境,C錯誤;林區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腦炎,因此可推測發病率會呈現與曲線②相似的波動特征,D正確。故選C。5.C 【解析】淡水養殖業中鰱魚主要吃浮游生物,青魚喜食底部的螺螄,屬于競爭關系,捕食的物種不同,屬于同域共存,A不符合題意;碟類和蜂類在白天活動,螟蛾在夜間取而代之,活動的時間不同,屬于同域共存,B不符合題意;質數蟬的幼蟲在土中刺吸植物根部汁液,成蟲吸食樹干中的汁液,同一物種,不屬于競爭關系,C符合題意;不同溫度喜好的兩種蜥蜴,選擇不同陽光照射度的灌木棲息,屬于競爭關系,光照射度喜好不同,屬于同域共存,D不符合題意。故選C。6.C 【解析】培養在大種群籠中的初期,家蠅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培養在大種群籠中的后期,麗蠅在競爭中處于優勢,A錯誤;自然環境中,家蠅和麗蠅分布在廣泛的空間中,兩者都可以存活,B錯誤;第38周時,麗蠅種群數量稀少并處于滅絕邊緣,后來麗蠅與家蠅進行競爭時卻占有明顯的優勢,這表明麗蠅獲得了競爭優勢,C正確;種間競爭是不同種群之間為爭奪生活空間、資源、食物等出現的競爭,培養在大種群籠中的家蠅和麗蠅最終不能共存于同一棲息地中,屬于競爭排斥現象,D錯誤。故選C。7.A 【解析】結合兩圖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數量多,乙藻數量其次,丙藻數量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數量減少明顯,乙藻其次,丙藻數量增加,說明螺螺捕食藻類的喜好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種藻的競爭能力為甲藻>乙藻>丙藻,A正確,B錯誤;剛引入螺時,因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數量下降,乙藻競爭壓力減少導致其數量上升。乙藻數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數量太少無法滿足螺的食物需求,螺開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導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C錯誤;生態系統是由該區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處的無機環境構成,甲、乙、丙藻只是該區域的部分生物,D錯誤。故選A。8.D 【解析】圖一中的獵物種群數量圍繞N2上下波動,說明其K值為N2,捕食者種群數量圍繞P2上下波動,說明其K值為P2;圖二呈現“甲先增加先減少,乙呈現后增加后減少”的非同步性變化,因此甲為被捕食者(獵物),乙為捕食者。綜上分析,圖一中a點,獵物種群數量最少,對應圖二中甲曲線的最低點,此時捕食者的數量為P2點,圖一中的b點,獵物種群數量達到K值,此時捕食者的數量可能為P1點,對應圖二中乙曲線的最低點,A正確、D錯誤;據圖可知,圖一中的獵物種群數量圍繞N2上下波動,捕食者種群數量圍繞P2上下波動,圖二呈現“甲先增加先減少,乙呈現后增加后減少”的非同步性變化,圖一和圖二的曲線變化趨勢體現了因果關系的循環性,B正確;圖二中c區段的變化是捕食者數量上升,被捕食者數量增加,可對應圖一中②區段,C正確。故選D。9.D 【解析】結合題意“豬籠草被認為是劣勢競爭者”,而據圖可知,在豬籠草蓋子打開的處理下,當保留豬籠草鄰近植株(存在競爭)時,豬籠草的干重比例與移除鄰近植株(消除競爭)的比例相當,說明兩種處理下豬籠草根系的生長能力相近,即消除競爭時,豬籠草根系的生長能力比存在競爭時更強,故可推測使用相同的資源時,劣勢競爭者可以與優勢競爭者共存,AB錯誤;本實驗只進行了豬籠草與另一種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無法體現激烈的競爭會導致競爭物種的多樣化,C錯誤;據圖可知,當被饑餓處理后,移除鄰近的處理組根部干重比例低于保留鄰近植株(與優勢競爭者共存)的干重比例,故當被饑餓處理時,豬籠草與優勢競爭者共存時的生存能力明顯提高,D正確。故選D。10.(1)形態和習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資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方(雙小核草履蟲)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蟲)死亡 (2)部位、時間等(合理即可)(3)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競爭排斥,有不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競爭共存【解析】(1)為了驗證競爭排斥原理,某同學選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材料進行實驗,選擇動物所遵循的原則是形態和習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資源利用方式。競爭排斥原理是指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該實驗中需要將兩種草履蟲放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當實驗出現一方(雙小核草履蟲)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蟲)死亡的結果時即可證實競爭排斥原理。(2)研究發現,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物的兩種雀科鳥原來存在競爭關系,經進化后通過分別取食大小不同的種子而能長期共存。若僅從取食的角度分析,兩種鳥除了因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而共存,還可因取食的部位、時間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據上述實驗和研究,關于生物種間競爭的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競爭排斥,有不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競爭共存。答案第1頁,共2頁10 / 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