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上課日期: 年 月 日 第 課時課 題 1.1.2第一次世界大戰課時安排 1 課 型 新課教學目標 1.根據地圖和文字描述,說明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因素,了解薩拉熱窩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概況與特點。 2.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認識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本性,明確戰爭的性質。 3.感受戰爭所帶來的災難以及戰爭的殘酷性,能夠辯證地看待科技的作用;懂得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全球性的浩劫,培養熱愛和平的熱情,樹立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意識。重難點 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特點。 難點:先進科技成果的雙刃劍。教具準備 PPT師生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導入 1.呈現圖片:回顧《三國協約和三國同盟》說明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之下。 2.軍事集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列強之間的矛盾最后是通過什么方式爆發的?今天就講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導入課題。 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同時讓學生知道帝國主義國家的掠奪是爆發戰爭的必然根源新課 一、戰爭導火線 1.看巴爾干半島圖,補充那里的情形。 2.展示圖片并講述:《費迪南公爵夫婦視察》,他們是誰? 3.他們的死亡帶來了什么? 4.果然是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成了戰爭導火線,但是只有奧匈帝國打擊塞爾維亞么?還有哪些國家參加進來了呢? 學生活動: 1.20世紀初,那里的民族主義處于空前高漲。2.學生發表猜測3.學生知道了他們的身份,紛紛說是老皇帝為了報仇而挑起了戰爭4.學生了解參加戰爭的國家,比較發現這幾個國家就是兩大軍事集團的成員,報仇其實就是為了搶奪。 二、戰爭擴大 1.呈現交戰的各國示意圖:分成了哪幾個戰場,有哪幾個國家參與?為什么? 2.呈現圖片“馬恩河戰役”(西部戰線的重要戰役)或者視頻:《凡爾登戰役》這是一次關鍵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學生活動:1.學生在圖上尋找分辨,歐洲受軍國主義論調與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驅使下,許多國家支持戰爭。從中發現意大利“叛變了”,美國也加入了。2.視頻觀看,輕聲評論。 三、戰爭結果 1.戰爭的勝利一方是誰? 2.誰受傷最深? 3.戰爭的性質和特點是什么? 學生活動: 1.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而宣告結束。 2.學生總結回答:30多國家,15億人口,3000多美元。 3.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規模空前。 看圖講歷史背景,引出關鍵人物,全面認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的諸因素,為學生思考戰爭的性質鋪墊。 將史地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點明成為“火藥桶”的原因。 1.學生的意外發現,更能證明非正義的戰爭沒有道義可言。 2.讓學生體驗戰爭的殘酷和戰場的血腥,激發他們對和平的珍惜。 1.以戰爭結果啟發學生:弱國無外交,戰爭無正義。 2.戰爭中受傷最深的其實就是老百姓,激發學生珍愛和平,珍惜生命的情感。課堂總結 19世紀被稱為“科學世紀”,利用圖1-13和圖1-14,讓學生談談科技是把雙刃劍,人類該如何運用科技為人類造福? 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巨大變化,深刻地改變社會面貌。如飛機縮短了時空,但當科技成果應用到軍事領域,特別是在戰爭狀態下,會使戰爭變得更加殘酷。只有將科技真正用于提高生產力、改善民生,才有利于人類社會。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辯證分析能力,歸納能力。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