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學 案學習目標1.通過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法制基礎的建立、依法治國的提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認識中國法設的發展歷程和意義,培養時空觀念的素養。2.通過了解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英模事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推進歷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提出等問題,認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巨大作用,培養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學習重難點重點:1.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2.依法治國的提出和全面建設。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難點:1.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法治的區別。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和發展。探學新知1、新中國的法治進程1.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1)國家從立法開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初步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2.“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3.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制定1982年憲法和各種法律法規,逐步建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3)中共十五大(1997年)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以往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990年和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先后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法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4)到2010年,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5)中共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集體和個人,全國勞動模范孟泰,“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科學家李四光、鄧稼先等是杰出代表。(2)在全社會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政治氛圍,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準則,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新型人際關系,極大激發了人民的熱情和干勁。2.改革開放以后(1)中共中央頒布有關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號召并鼓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五講四美三熱愛”是20世紀80年代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2)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活動,對促進社會風氣好轉起了積極作用。(3)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4)2001年,中共中央在總結以往思想道德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以德治國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5)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中共十八大做了進一步提煉、概括,形成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探究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創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到1978年,我國主要產品產量是:糧食6095.3億斤,棉花4334萬擔,布330.9億尺,粗鋼3178萬噸,原煤6.18億噸,原油10405萬噸,鐵路營業里程5.17萬公里,各類輕重工業產品的生產能力和交通運輸能力都有顯著增長。1978年,我國基本普及小學教育,在改革開放前,中國按人均收入排在世界最貧窮國家之列,而我國的教育發展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摘編自李文《新中國改革開放前打下的堅實基礎》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事立法最具標志性意義的是以下四部法律:一是1986年《民法通則》,確立了民事行為和民事權利保護的基本規則;二是1999年《合同法》,實現了我國合同立法的統一化、體系化與科學化,構建了市場交易的基本規則;三是2007年《物權法》,構建了我國產權制度的基本框架,有力地維護了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市場的正常運行奠定了法律基礎;四是2009年《侵權責任法》,構建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科學合理的侵權法體系和規則。最高立法機關還先后頒布了《海商法》《公司法》《保險法》等民商事法律。不論是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以及人格權法等基本民事制度,還是民法方法論,相關基礎理論研究都進步迅速,民法著述更是汗牛充棟,蔚為壯觀。在短短的四十年內,我國民事立法走過了西方數百年的法治發展道路,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摘編自王利明《中國民法學七十年:回顧與展望》(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中國在改革開放前打下的堅實基礎。(2)根據材料二,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法學發展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意義。答案(1):創立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顯著提高人口素質。(2)特征:內容不斷豐富;體系日益完善;發展迅速;具有中國特色。意義:完善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奠定了依法治國的基礎;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解析(1):根據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類輕重工業產品的生產能力和交通運輸能力都有顯著增長”“而我國的教育發展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總結歸納。(2)根據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立法機關還先后頒布了《海商法》《公司法》《保險法》等民商事法律”“在短短的四十年內……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總結歸納。意義:根據材料二“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并聯系所學可知,從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奠定依法治國的基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制保障、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方面來回答。隨堂訓練1.1980年前后,廣西宜山縣等地的村民自發召開村民會議,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制定了村規民約,負責全村的公共事務。村民委員會被寫進1982年憲法。1998年,我國正式頒布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代替了10年前通過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這表明( )A.政府主持基層民主選舉工作 B.依法治國已經成為社會共識C.改革開放導致民主制度完善 D.村民自治納入了法制化軌道2.下圖為1949—2000年中國制定法律和有關法律問題決定的數量變化統計。這反映出( )A.新中國初期側重于法律的執行 B.三大改造開啟了社會主義法制化C.法律實踐推動了改革開放進程 D.現代中國法制建設在曲折中發展3.1988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如果一個黨、一個國家把希望寄托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樣,只要這個人一有變動,就會出現不穩定。……我認為,過分夸大個人作用是不對的。”這反映出,鄧小平認識到( )A.外交機構的局限性 B.民主監督的必要性C.民主法制的不健全 D.依法治國的重要性4.1982年11月26日,彭真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這次憲法的修改、討論工作前后進行了兩年時間,是做得相當認真、慎重和周到的,全民討論規模大、參加人數多、影響廣。據此可知,這次修憲體現出( )A.人民群眾守法意識增強 B.新時期民主法制的完善C.我國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D.全國人民政治熱情高漲5.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中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對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國歷史任務的具體落實。這部法典( )A.利于推動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B.正式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方路C.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總目標 D.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行動指南6.近年來,各類“陽光愛心”超市(見下圖)在各地多了起來。它實現了讓困難群眾“自選”捐贈物品,改變了過去被動的“你捐我受”情形。這說明“陽光愛心”超市的出現與發展( )A.適應了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B.增強了經濟工作的針對性C.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D.表現了區域經濟的活躍7.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廣大人民群眾應該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與此同時,我國的民主政治發展的具體表現是( )A.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B.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C.全面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鄧小平發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8.我國分別于1954年、1962年、1979年、1998年四次組織民法典的編纂工作。因時機不成熟,均未成功。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我國民法典要回歸“私法”之本位,需要恢復法律行為的本來面貌。該法典的頒布( )A.奠定了非公有制經濟起步發展的基礎 B.凸顯了社會主義法學家的重要作用C.標志著成熟完備的法律體系最終形成 D.厘定了民事權利和國家權力的邊界9.習近平指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這一重要論述的意義在于( )A.立足歷史利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B.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C.有效地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D.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的重要標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村民委員會被寫進1982年憲法”,可以看出國家通過法律法規對村民自治進行了保證和規定,將村民自治納入了法制化軌道,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村民自發召開會議,未涉及政府層面,排除A項;依法治國是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而“共識”表述不準,排除B項;改革開放會促進民主法治建設的進一步完善,“導致”一般帶來的是消極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D解析:從圖表看出,現代中國法制建設在曲折中發展,故選D項。A、B項兩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C項表述材料無從體現,排除。3.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把希望寄托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過分夸大個人作用是不對的”再結合當時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重建和完善時期,可知鄧小平反對人治,主張實行依法治國,D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推知外交機構存在局限性,A項排除;材料并沒有體現民主監督,B項排除;“不健全”的說法與史實不符,C項排除。4.答案:D解析:材料指的是民主而非法制,即社會主義民主得到貫徹,再根據材料信息“討論工作前后進行了兩年”“全民討論規模大、參加人數多”可知,全國民眾參與國家憲法修訂的政治熱情很高,D項正確;全民參與憲法修改、討論只是有利于增強群眾的守法意識,但無法由此得出人民群眾守法意識增強這一結果,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足,不能據此得出新時期民主法制的完善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人民政治熱情高漲,不能據此得出法律制度系走向健全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5.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中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動我國國家治理的現代化,A項正確;“依法治國”方略提出于1997年,排除B;C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排除;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行動指南,排除D。故選:A。6.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它實現了讓困難群眾‘自選’捐贈物品,改變了過去被動的‘你捐我受’情形”信息可知,“陽光愛心”超市的建立,變以往“盲目性”捐助為“按需性”捐助,變以往“臨時”捐助為“長效”捐助,成為政府保障體系的有效補充,實現了對貧困居民的按需幫扶、對口支援,適應了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故A項正確;“陽光愛心”超市的出現與發展,增強了幫扶工作的針對性,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經濟工作的針對性”“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說法錯誤,排除B、C兩項;D項明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故選B項。1999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1980年鄧小平發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故排除A,D項;改革開放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行修改和完善,但并非全面修改,故C項錯誤。8.答案:D解析:“要回歸‘私法’之本位”表明,私法和公法的界定在民法典中是有體現的,而民事權利屬于私法的范疇,國家權力屬于公法的范疇,D項正確;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已經起步,A項排除;題干體現的是私法和公法的區別與界定,不是突出法學家在其中的作用,B項排除;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個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C項排除。9.答案:A解析:據材料“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可知,立足歷史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故A項正確。B項并非題干的意義,排除。C項“生活化”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中共十八大上,形成了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故D項錯誤。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