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學 案學習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學習,感受農民階級強烈的反封建意識以及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同時也明白農民階級無法承擔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通過分析《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內容,理解農民革命的時代性、現實性以及空想性、落后性,以及無法挽救民族危亡的原因。通過學習洋務運動,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評價,認識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2.史料實證:通過學習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過程、影響等,使學生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關信息,認識不同類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3.時空觀念:通過本課學習,了解甲午中日戰爭與邊疆危機。通過學習《馬關條約》的內容、性質、危害等知識,提高比較、概括的學習能力;結合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史實,培養用聯系、發展和辯證的觀點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4.家國情懷:在歷次反侵略的斗爭中,中國軍民體現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斗志,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重點:1.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定都、軍事斗爭及失敗。2.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原因和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背景。3.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難點:1.對《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理解。2.對洋務運動的評價。3.《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探學新知一、太平天國運動1.背景:廣東花縣人洪秀全吸收了在廣州得到的基督教布道書的一些思想,提出“拜上帝”的主張。2.過程(1)金田起義: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楊秀清等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于此。(3)軍事鼎盛:太平軍北伐、西征,占領湖北、江西、安徽的許多地方,軍事上達到鼎盛,但領導集團日漸腐敗。(4)天京變亂: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內訌,太平天國在政治、軍事上開始衰落。(5)重振國威: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進入最高領導層,太平軍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慶戰役中敗于湘軍。(6)失敗:1864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3.革命綱領階級 綱領 內容 實際情況前期 《天朝田畝制度》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主張,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兩個文件都未能實施后期 《資政新篇》 提出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4.失敗原因:由于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不能沖破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5.影響: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二、洋務運動1.背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統治階級中一些當權人物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推行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新政。2.代表人物:奕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3.目的:“剿發逆、勤遠略”,即鎮壓農民起義,抵御列強侵略,維護清朝統治。4.主要活動活動 成就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官辦企業創辦近代民用工業 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煤礦等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興辦近代教育 辦了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籌劃海防 建成了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5.評價(1)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2)洋務派期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目的未能達到。(3)洋務派的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三、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1.邊疆危機(1)西北邊疆危機①英國支持阿古柏占領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②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③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發兵新疆平亂,1878年2月收復新疆南北兩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建省,使西北邊疆渡過了危機。(2)西南、東南邊疆危機①1883年底,中法戰爭打響。②1884年8月,法軍偷襲馬尾軍港,炮毀福州造船廠,同年,法軍進攻臺灣。③1885年,清軍在馮子材率領下取得鎮南關大捷,法國內閣因此倒臺。④1885年簽訂了中法《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⑤1885年臺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2.甲午中日戰爭(1)原因①根本原因:明治維新后,隨著國力增強,日本想占領中國的臺灣和藩屬國朝鮮、琉球,然后進攻中國大陸。②直接原因:朝鮮發生農民起義,其國王請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機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2)過程豐島海戰 1894年7月,日本在牙山口外豐島偷襲清朝運兵船,8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平壤戰役 1894年9月,清軍在平壤大敗黃海海戰 1894年9月,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重創日本艦隊,李鴻章命令“避戰保船”,北洋海軍失去了制海權威海衛戰役 1895年2月,日軍在山東半島登陸,摧毀北洋艦隊基地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覆滅(3)結果:1895年,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內容 危害讓步 承認朝鮮獨立 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割地 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 賠款2億兩白銀開埠 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設廠 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4)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斗爭:1895年5-10月,臺灣義勇軍與以劉水福為首的黑旗開了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表明了臺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堅強意志。四、瓜分中國的狂潮1.“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德、法三國聯合干涉日本,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日本趁機向清政府索取3000萬兩白銀“贖遼費”。2.清政府向歐洲大借款:清政府向俄法銀行團、英德銀行團以高額利息借款3億兩白銀。3.劃分勢力范圍和強租租借地:俄國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九龍,德國租膠州灣,法國租廣州灣。4.列強在中國大量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深化探究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進程所起的作用1.經濟上(1)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2)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3)洋務派興辦的民用工業,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使中國經濟近代化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2.政治上:洋務運動使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使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長起來。3.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加強了清朝與外國的聯系。4.軍事上:洋務運動創建了近代海軍,開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5.教育上:洋務運動設新式學堂,培養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隨堂訓練1.容閎認為,太平天國運動“破中國頑固積習,使全國人民皆由夢中警覺,而有新國家之思想。”得出這一認識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 )A.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 B.沖擊了傳統的封建秩序C.催生了近代民族國家觀念 D.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2.據學者統計,從1949——1979年間學界發表關于洋務運動的研究文章114篇,遠低于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鴉片戰爭等主題;從1979年—1999年間,學界發表的相關研究文章不下623篇,成為僅次于辛亥革命的研究熱點。這種變化反映了( )A.時代發展影響學術的研究 B.歷史研究方法的改進C.學者對歷史事件評價不同 D.歷史研究理論的創新3.19世紀90年代有漢族官員強調,清初入關前,明朝將領孔有德降清,為太宗皇帝帶去數百門各式西洋火炮以及多名鑄炮師和操炮手。明朝失去了火器優勢后,清軍在朝鮮、旅順等地取得了一系列針對明軍的軍事勝利。這一言論反映了( )A.漢族官僚對滿清統治的不滿 B.清廷甲午戰敗對朝堂的震動C.洋務官員師夷長技的合理性 D.統治集團加強忠君體國教育4.《馬關條約》簽訂后,黃遵憲所著《日本國志》正式刊行。書中作者詳盡記載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內容,并提出個人對中學、西學關系的看法,認為“泰西之學,其源蓋出墨子。其謂人人有自主權利,則墨子之尚同也。其謂愛鄰如己,則墨子之兼愛也”。據此可知,作者刊行該書的主要意圖是( )A.否定儒學正統,挽救民族危亡 B.深入學習西方,推進變法維新C.照搬日本變法,實現國家富強 D.堅守中體西用,應對內部危機5.清末民初實業家張謇曾細心籌劃了合資、借款、代辦三種利用外資的形式,并且對三者各自的特點、利弊得失和具體要求分別做了說明,強調“借外債,不可喪主權,不可涉國際”。這表明張謇重視( )A.提高民族企業效益 B.限制外國資本入侵C.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D.防范國際經濟危機6.光緒年間,以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學士”為代表的士大夫們“標榜風節,嚴義利之分”,被稱為清流派,他們要求改革弊政、肅整綱紀、堅決抵抗外國侵略。甲午戰爭期間,多次斥責李鴻章“避戰保船”,提出“聯英伐倭”的主張,認為“中國可趁此機會,剿滅日本,建立奇功”。據此可知,清流派( )A.抵制外國事物傳承儒家思想 B.仍未擺脫傳統儒家思想的束縛C.代表了晚清社會的主流思想 D.指出了洋務派器物變革的弊端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沖擊了舊的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新的社會經濟政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近代民族國家觀念,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中華民族的覺醒,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洋務運動在80年代后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與當時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進行、向西方學習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時代需要有關,A項正確;材料體現了洋務運動在80年代后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與當時中國改革開放有關,無法體現歷史研究方法的改進,排除B項;根據材料只能看出洋務運動在80年代后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看不出學者對歷史事件評價,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歷史研究理論的創新,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C解析:材料中官員強調清太宗學習明朝火器技術后取得對明朝的征服勝利,以此宣揚學習西方器物也有利于應對危局,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借歷史宣揚師夷長技,AD不符合主旨,排除;材料中雖有朝鮮、旅順等地,但不能斷定是隱射甲午戰爭,排除B項。故選C項。4.答案:B解析:黃遵憲詳細介紹明治維新,借用墨子的言論,凸顯人人自主權利,這可見其目的是為了深入學習西方,推進變法維新,B項正確;黃遵憲并未否定儒學的地位,排除A項;C項錯在“照搬”,排除C項;黃遵憲強調的是人權,而非中體西用,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強調‘借外債,不可喪主權,不可涉國際’”等信息可知,張謇強調利用合資、借款、代辦三種外資的前提是在主權獨立和不喪失主權,說明張騫重視維護國家經濟安全,C項正確;材料所述張騫強調的是利用合資、借貸、代辦等三種外資利用的前提,沒有強調民族企業利益提高的問題,A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強調的是利用合資、借貸、代辦等三種外資利用的前提,不代表限制外國資本入侵,B項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張騫重視的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而不是防范國際經濟危機,D項錯誤。6.答案:B解析:據題意可知,清末的清流派主張改革弊政,肅正綱紀,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斥責李鴻章“避戰保船”,同時他們提出的“剿滅日本,建立奇功”的主張,這明顯是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說明清流派沒有擺脫儒家思想的束縛,B項正確;清流派主張抵抗外國侵略,而非抵制外國事物,排除A項;清流派的主張沒有成為晚清社會的主流思想,排除C項;清流派并沒有之處洋務派器物改革的弊端,排除D項。故選B項。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