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上課日期: 年 月 日 第 課時課 題 2.3.1新文化運動課時 1 課 型 新課教學目標 1.了解陳獨秀創辦《新青年》的歷史背景,認識《新青年》在推動近代中國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知道胡適首倡“文學改良”運動以及陳獨秀發起“文學革命”的意義。 2.結合對課文的講授,組織學生思考分析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原因。 3.了解陳獨秀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在民族危機日漸加深、國家動蕩日重的狀況下,積極思想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探索精神,學習他們愛國自強、不斷求索和勇于實踐的精神。重難點 重點:《新青年》的創辦;胡適、魯迅與新文化運動。 難點:如何認識新文化運動在近代中國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具準備 PPT師生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導入 我們知道,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探索史,那么中國人是如何進行抗爭和探索的?大家一起來回憶:面對外侵略,首先有農民階級進行的反抗斗爭,比如(學生答)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接下來,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學生答)洋務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學生答)維新變法運動;還有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的(學生答)辛亥革命。但是這些抗爭探索有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復習舊知 開門見山新課 一、背景 請同學們用兩分鐘時間瀏覽一下課本49頁的內容,結合上一節課的知識思考: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社會狀況如何?(學生回答,問題稍難,一些學生可能回答不上或不正確,此時可以進一步提問)1、辛亥革命沒有實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2、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3、民主共和國觀念深入人心。這時候資產階級民主激進派就想:為什么我們想要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沒有建立起來,沒有實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就是因為對舊有的封建思想文化批判得不夠徹底,所以中國想要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因此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二、經過1、開始:時間、標志、代表人物、主要陣地、指導思想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這場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時間、標志、代表人物、主要陣地和指導思想。(板書:開始:時間、標志、代表人物、主要陣地、指導思想) 教師總結并強調:時間是1915年,標志是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注意:《新青年》雜志原名是《青年雜志》。 在課本50頁有這兩副圖,了解一下: 關于陳獨秀大家可以通過圖和介紹簡單了解一下:他早期接受的也是封建式的傳統教育,也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在考場上他發現很多考生都像我們今天所說的呆頭呆腦的人,沒有什么真本事,這些人如果當了官中國將會變成什么樣子?從此,他對封建制度深惡痛絕,并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代表人物有四個: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主要陣地就是《新青年》,指導思想是“民主”和“科學”,當時被陳獨秀形容成兩位先生:德先生和賽先生。因為這兩個詞的英文分別是democracy和science.2、前期(1)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2)提倡科學,反對迷信。(3)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4)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5)頌揚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 新文化運動到了后來又有了新的發展,下面我們來看“新世紀的曙光”。大家想一想,是什么事件使中國人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我們學完了,下面請同學說一說,新文化運動的“新”究竟體現在哪里? 一是批判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思想,二是宣傳了馬克思主義。三、意義 第一,它是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 第二,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它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否定和絕對否定的偏向。 教師問: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呢? 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今天這節課的重點掌握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意義。 培養學生提取材料信息的的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