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上課日期: 年 月 日 第 課時課 題 2.4.3 紅軍長征課時安排 1 課 型 新課教學目標 1.掌握長征的原因、路線、結果和意義。 2.把握遵義會議的內容和歷史地位。 3.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認識中國革命的艱難曲折。 4.學習先烈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重難點 教學重點: 遵義會議 教學難點: 紅軍的長征教具準備 PPT課件師生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景 激情導入 多媒體播放:詩朗誦《七律 長征》 教師:毛澤東以磅礴的氣勢為我們描寫了中國歷史上的壯舉——長征,它創造了一個軍事奇跡,詮釋了一個民族錚錚鐵骨。今天讓我們一起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二、教材引導 自主學習 見課前預習 三、聚焦主題 合作探究 (一)戰略轉移和遵義會議 出示《紅軍的五次反“圍剿”》表格(見課件) 1.分析中國工農紅軍為什么要長征? 分析歸納:星火燎原之勢形成后,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發動“圍剿”。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的正確指揮下,紅軍粉碎了敵人前四次“圍剿”。但是,后來黨內又錯誤地排斥了毛澤東等人的正確領導,由李德、博古等人實施錯誤指揮,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實施戰略轉移。 2.多媒體播放關于《遵義會議》的視頻片段,學生結合教材回答遵義會議的相關知識。 A.遵義會議在哪一年召開?(1935年。) B.比較這前14年與后14年黨的歷史,有什么重要變化?(前14年里,黨的主要領導換了幾任,先后出現了重大的失誤,經受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和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革命走向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C.由此可見遵義會議有什么歷史意義?(這次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二)過雪山草地 1.多媒體演示:長征路線圖。(見課件) 請同學們根據教材上對遵義會議后長征歷程的敘述,并結合紅軍長征示意圖找出中央紅軍長征曾經經過的省份、山脈、河流、起始點和終點及在每個地方發生的重大事件。 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勝利結束。 2.多媒體圖片展示:大渡河、雪山、草地等。(見課件) 3.學生觀看相關圖片后思考紅軍長征途中遇到了什么艱難險阻和困苦? 綜合歸納:惡劣的自然條件,如終年積雪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地。還缺少糧食給養。 (三)紅軍勝利會師陜甘 1.學生結合下面材料分析思考長征勝利又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呢?長征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展示: 材料一 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我們的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毛澤東 材料二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時,在中將以上的254名將帥中,有222人,參加過長征,占總數的87%,其中:元帥9位,大將8位,上將48位,中將157位。 ——《數字看長征》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原因:正確領導、人民群眾支持、紅軍堅定的意志、艱苦奮斗、發揮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2.多媒體播放電視劇《長征》中毛澤東的一段自白,引出問題:“大渡河水仍在不停地咆哮,瀘定橋的鐵索還在悠悠搖蕩,長征的腳步已離我們漸漸遠去。它留給后人的是不盡的思索。有人說長征是一種精神,是一部史詩,它不僅影響著中國的命運,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長征的勝利對你的學習和生活有什么啟示?”我們應傳承紅軍長征的哪些精神? 學生談啟示:我們要學習紅軍“有堅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同時還要學習紅軍“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學習紅軍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的精神,學習紅軍艱苦奮斗的精神,努力搞好自己的學習,學好各種本領,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3.教師深化:偉大的長征孕育了長征精神,以苦為樂、不畏艱險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艱苦奮斗、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 四、總結梳理 整合提高 歌訣小結:五“反”失利“紅”轉移,遵義救黨毛核立,沖“圍”克難到吳起,三軍會師“長”勝利。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