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上課日期: 年 月 日 第 課時課 題 綜合探究二 歷史地認識多樣的發展道路課時安排 1 課 型 新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現代化的概念;掌握兩種不同的發展道路;掌握中國現代化的歷程。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單元學過的知識,知道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俄國等國的現代化模式,通過總結明白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兩種現代化的模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綜合不同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選擇,結合國家領導人有關發展道路的論述,能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認識世界各國多樣的發展道路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啟示。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選擇的歷史必然性。 教學難點:國情對各國發展道路選擇的影響。教具準備 PPT課件師生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一、新知導入 (問答式導入)課件展示20世紀上半葉世界各國的重大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回顧舊知:結合本單元的知識,請概括圖片中反應的重大歷史事件。引入新課:20世紀上半葉,各國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怎樣歷史的認識多樣的發展道路?二、新課學習(一)新的發展道路新在何處1.現代化教師講授現代化概念:指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包括工業化、民主化等內容。>>> 多媒體課件展示各國選擇的現代化模式(發展道路)2.新的發展道路教師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①從世界范圍看,最先邁向現代化的國家是哪個?它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是什么?②與它的發展模式相類似的國家還有哪些? ③俄國十月革命后開辟的發展道路是什么,與西歐相比,為什么說俄國的發展道路是新道路?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如最先邁入現代化的西歐國家,以及通過向西方國家學習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如通過十月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俄國。>>> 多媒體課件展示俄國發展與近代西歐國家發展的不同教師設疑:運用相關資料比較,十月革命以后,俄國的發展與近代西歐國家的發展有哪些不同。設置目的:增強學生分析能力。教師總結:不同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決定了蘇聯與近代西歐國家發展方式的不同。發展的資金來源:近代西歐國家發展資本主義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殖民掠奪、向外國借債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資金主要是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保證實現高積累、多投資。工業化道路:西歐國家的工業化是從輕工業部門開始的;蘇聯的工業化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經濟模式:西歐國家奉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私有制不斷發展,終于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蘇聯則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發展單一的公有制,在取得重大建設成果的同時,也造成了經濟政治體制的嚴重僵化,喪失了自我完善的活力。(二)怎樣認識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1.向西方學習>>> 多媒體課件展示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相關實例教師總結: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的不斷深入,都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2.向俄國學習中國與俄國發展道路相同,但實現發展道路的革命道路不同。引出:中國共產黨的探索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紅軍戰爭和根據地建設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資料資料 有人這樣描述中國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革命從以城市為中心轉到以鄉村為中心,這在以往是沒有前例的。法國的巴黎公社和俄國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動。只要在首都奪取了政權,就是全國革命的勝利,否則,就是失敗。而中國革命卻不是這樣,城市革命處于低潮時,可以到鄉村去,繼續革命,以‘鄉村包圍城市’ 的方法奪取全國政權“。教師設疑:結合中國共產黨武裝斗爭的經驗教訓和革命的特點,談一談你是如何理解“農村包圍城市”這一道路的。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共領導發動了一系列以攻打城市城市為目標的起義,但因敵人力量強大,起義軍損失較大。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把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教師設疑:比較一下,中國革命的新道路與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有什么異同?同:走社會主義道路;工人階級政黨領導;武裝斗爭;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異:農村包圍城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交流討論:和同學討論,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新在哪里。開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道路;開展土地革命;中國共產黨堅強的領導力量三、課堂小結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