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四、平均速度的測量【基礎知識清單】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體 的物理量。2.在勻速直線運動中,任何時候的瞬時速度都是 的,整個過程中的平均速度也是 的。【知識深層理解】一、平均速度1.概念:當物體做變速運動時,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路程上的平均快慢程度叫做平均速度。2.平均速度是表示物體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物體在運動的過程中,時快時慢,平均速度表示物體的平均快慢程度。所以平均速度是表示物體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3.公式:平均速度公式 路程公式 時間公式二、平均速度的計算1.應用對應的物理量進行計算:在平均速度的計算過程中,可能遇到多個時間、路程和速度,一定要用對應的物理量進行計算。(s1s2t2t1t3圖3-3-1)【例題1】一個運動物體在前2s內通過了4m,停留了3s,又用5s通過了15m。求:(1)物體在前2s內的平均速度;(2)物體在后5s內的平均速度;(3)物體在全程的平均速度。解:如圖3-3-1所示:(1)物體在前2s內的平均速度為:(2)物體在后5s內的平均速度為:(3)物體在全程的平均速度為:答:(1)物體在前2s內的平均速度為2m/s;(2)物體在后5s內的平均速度為3m/s;(3)物體在全程的平均速度為1.9m/s。2.全程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各段速度的平均值:上題中,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9m/s,前后兩段的速度的平均值是。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各段速度的平均值。【總結】(1)計算時要先畫出運動過程圖,標出相應的物理量,以便理解和做題;(2)要用對應的物理量進行計算,計算哪段的平均速度要用對應的路程和時間進行計算;(3)在計算全程的平均速度時,中間停留的時間也要計算在內;(4)注意用角碼區分物理量;(5)全程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各段速度的平均值。(圖3-3-2)三、瞬時速度物體在某一瞬間的速度就是瞬時速度,是指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的速度。如一個運動物體在第3s末的速度或經過某一棵樹時的速度都是瞬時速度,如圖3-3-2所示,汽車上的速度計所顯示的就是汽車的瞬時速度。四、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區別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而瞬時速度能精確的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四、勻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對于勻速直線運動,整個過程中的速度不發生變化,所以任何時候的瞬時速度都是相同的,整個過程中的平均速度也是相同的。五、時間的測量1.測量工具:表。(BACD圖3-3-3)2.時間的單位:主單位:秒(s),其他單位:小時(h)、分(min)等3.單位換算:1h=60min,1min=60s,1h=3600s。4.停表的使用:在精確記錄時間時,一般用停表,又叫秒表。(1)停表的結構(如圖3-3-3所示):A→啟動、停止按鈕;B→回零按鈕;C→分種刻度:讀取分鐘數;D→秒鐘刻度:讀取秒數。(2)分鐘表盤與秒鐘表盤:分鐘表盤的分度值(最小格)為0.5min(30s),秒鐘表盤的分度值(最小格)為0.1,秒針走一圈(30s),分針走一格(0.5min)。(3)計時方法:①使用前要上好發條;②按壓啟動按鈕A,開始計時,兩表針同時轉動;③再次按下該按鈕A,秒表指針停止轉動,停止計時;④讀數后按“回零按鈕”歸零,以便再次計時。5.停表讀法:(1)第一種秒表的讀法:①首先讀出小刻度盤(分鐘表盤)中的分鐘數。如如圖3-3-3中的分鐘數為:(因為分針超過2格);②然后讀出大刻度盤(秒鐘表盤)的秒刻度數。如如圖3-3-3中的秒鐘數為10.8s;③將兩個表盤指針所指讀數相加即得最后讀數(必須統一單位),如圖3-3-3中所測時間為:。④特別注意:a.秒針轉動一周的時間為30s,同時分針走一格(0.5min);b.讀數時注意統一單位。【例題2】如圖甲,停表所計的時間為 s。解析:分鐘表盤的讀數為0min(因為分針不到1格),秒鐘表盤的讀數為19.6s,所以所計時間為:。答案:19.6s(2473012345613891011121416221718192021232529262728305101520251524730123456138910111214162217181920212325292627283051015202515甲乙)【例題3】如圖乙,停表所計的時間為 s。解析:分鐘表盤的讀數為0.5min(因為分針超過1格),秒鐘表盤的讀數為11.5s,所以所計時間為:。答案:41.5s。(2473012345613891011121416221718192021232529262728305101520251524730123456138910111214162217181920212325292627283051015202515丙丁)【例題4】如圖丙,停表所計的時間為 s。解析:分鐘表盤的讀數為1.5min(因為分針超過3格),秒鐘表盤的讀數為25.6s,所以所計時間為:。答案:115.6s。【例題5】如圖丁,停表所計的時間為 s。解析:分鐘表盤的讀數為11min(因為分針剛剛超過11分鐘),秒鐘表盤的讀數為25.7s,所以所計時間為:。答案:685.7s。2.第二種秒表的讀法:(1)第二種秒表如圖3-3-4所示,與第一種表示方法唯一不同的是秒鐘表盤;(2)讀法特點:(圖3-3-4)①每個刻度都表示兩個時刻。例如;31的位置可能表示31s,也可能表示1s;2的位置可能表示2s,也可能表示32s;以此類推。②當時間小于整分鐘加半分鐘時,秒針應讀小于30的值。如圖戊,因為分針指在2分鐘和2.5分鐘之間,說明時間在2分鐘0秒和30秒之間(半分鐘為30秒),秒針的讀數應小于30,所以此時秒針應讀為18.4s,而不能讀作48.4s,所記錄時間應為2分鐘18.4秒。當時間大于整分鐘加半分鐘時,應讀大于30的值。如圖己,因為分針指在2.5分鐘和3分鐘之間,說明時間在2分鐘30秒和60秒之間,秒針的讀數應大于30,所以此時秒針應讀為48.4s,而不能讀作18.4s,所記錄時間應為2分鐘48.4秒。(243703123343564383910411214162247184920515355592657283051015202545243703123343564383910411214162247184920515355592657283051015202545戊己)(243703123343564383910411214162247184920515355592657283051015202545243703123343564383910411214162247184920515355592657283051015202545庚辛)【例題6】如圖庚,停表所計的時間為 s。解析:分針指在5分鐘和5.5分鐘之間,讀數應在5分鐘0秒和30秒之間,秒針應讀小刻度11.6s,而不能讀為41.6s。所以應讀為5分鐘11.6秒,所計時間應為:。答案:311.6s。【例題7】如圖辛,停表所計的時間為 s。解析:分針指在5.5分鐘和6分鐘之間,讀數應在5分鐘30秒和60秒之間,秒針應讀大刻度41.6s,而不能讀為11.6s。所以應讀為5分鐘41.6秒,所計時間應為:。答案:341.6s。六、平均速度的測量(SBA圖3-3-5)1.實驗目的: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2.實驗原理:3.實驗器材:斜面、小車、刻度尺、秒表,如圖3-3-5所示。4.實驗要求:(1)斜面要足夠長,斜面越長,時間的測量越準確,誤差越??;(2)斜面傾角要小,傾角越小,物體運動得越慢,時間測量得越準確。5.實驗步驟:(1)測出A點到B的長度S;(2)測出小車從A點到B的時間t;(3)利用公式:計算出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6.實驗表格:長度S/m 時間t/s 平均速度v/(m/s)【注意】小車運動的長度不等于斜面的長度,而是等于小車的前端(A點)到擋板(B點)間的距離。七、兩種平均速度的推導1.路程均分為二時:【例題8】某物體在通過一段路程時,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8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m/s,則該物體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解析:如圖3-3-6所示,設前一半和后一半的路程都為S,則:(SSv1v2圖3-3-6)通過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時間是:通過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時間是:全程的平均速度為:所以,當路程均分為二時,全程的平均速度公式為:將數據代入公式得:,答案:3.2m/s2.時間均分為二時:【例題9】某物體在通過一段路程時,前一時間程的平均速度是8m/s,后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是2m/s,則該物體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v1v2tt圖3-3-7)解析:如圖3-3-7所示,設前一半和后一半的時間都為t,則:前一半時間通過的路程為:后一半時間通過的路程為:全程的平均速度為:所以,當時間均分為二時,全程的平均速度公式為:將數據代入公式得:,答案:5m/s【總結】(1)當路程均分為二時,全程的平均速度公式為;(2)當時間均分為二時,全程的平均速度公式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