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認 識 國 情 了 解 制 度1.1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一、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1、為什么說我國現在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或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哪里?或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什么特點:①、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②、地區發展不平衡;③、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④、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2、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①初級階段的含義:就是不發達階段。這種不發達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②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一是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二是這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③我國制定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依據: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二、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3、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4、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5、 “三個有利于”是黨和國家從事和判斷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標準::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6、黨的十八大的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7、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8、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容核心內容——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四、其它12、、黨的基本路線制定的依據是: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13、核心內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簡言之,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14、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政治保證。是我們國家的立國之本,是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15、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實行對外開放的原因: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閉只能導致落后。我們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16、為什么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①黨的基本路線是一條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路線②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集中體現③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17、在了解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我們中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應該做好那些準備:①樹立崇高遠大理想,發揚艱苦奮斗精神;②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素質;③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④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競爭意識,培養開拓進取精神。⑤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團隊意識。1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他原因:①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特別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②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③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④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艱苦奮斗。1.2富有活力的經濟制度一、富有活力的基本經濟制度1、我國經濟制度的組成(經濟形式):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2、我國有哪些經濟成分:公有制經濟: 國有經濟, 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份和集體成分非公有制經濟: 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成分3、 國有經濟含義: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全體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經濟,我們稱之為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國有經濟地位作用——國有經濟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技術設備,積聚著我國最先進的生產力,是國家引導、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地位)4、集體經濟含義:生產資料歸一部分勞動者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經濟,我們稱之為集體經濟。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經濟地位作用——集體經濟直接體現共同富裕的原則,可以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財富和國家稅收。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位)。5、公有制經濟地位——在我國經濟中占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6、公有制經濟的作用—— 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具有關鍵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7、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位),對增強國民經濟活力,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加快生產力發展和擴大就業具有重要作用。國家正在完善政策法規,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國家的政策或態度)。8、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和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9、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促進國名經濟又好又快發展。10、、我國的分配制度及作用。(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分配制度內容: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分配制度作用:可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分配時要注意: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體現公平正義。1.3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2、人民是怎樣行使當家作主權力的:在我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廣大人民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選出代表,由他們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組成國家權力機關。再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行政、審判、監察等機關,分別行使管理國家、維護社會秩序的各項權力。3、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最高立法權——制定修改法律; 最高監督權——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政府工作報告》 ;最高任免權——選舉國家主席; 最高決定權——審查和批準“十二五規劃綱要”4、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意義: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有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合作的關系是:平等合作與協商關系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關系?①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執政黨和參政黨的關系,是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關系。②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平等合作與協商關系。③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互相監督的。6、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我國參政的八個民主黨派: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黨、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盟三、民族區域自治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7、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內容: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地位及作用: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政治的重要內容作用: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各少數民族人民依法行使管理自己內部事務的權利;是人民民主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體現.8、我國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平等 、團結、 互助、和諧處理民族之間問題的原則: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9、中學生如何維護各民族團結:(1)認真學習積極宣傳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2)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尊重和風俗習慣(3)自覺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義務,同破環民族團結的言行作斗爭10、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內容:包括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職工代表大會。11、、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意義(優越性):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保證人民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民主決策等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共事業,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四、實踐中的“一國兩制”12、、“一國兩制”含義: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一構想,概括地說,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13、、“一國兩制”提出和實施的重大意義 :A、有利于實現祖國統一;B、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C、有利于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穩定、繁榮和發展。14、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提出方針的目的:為了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實現兩岸統一的前提和政治基礎——一個中國原則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一國兩制兩岸關系的主題——和平與發展15、關于臺灣問題的重要觀點 :A、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于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B、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C、“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D、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實現祖國統一,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16、怎樣認識解決臺灣問題?(觀點或態度) P27 第三段17、實現祖國統一,我們青少年應當如何做:①堅決擁護和支持我國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②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同一切分裂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行作斗爭。③樹立崇高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作出貢獻。18、我們為什么要堅決反對“臺獨”:①“臺獨”分裂勢力破壞國家統一和民族,違背了歷史的發展規律;②傷害了兩岸情感,違背了兩岸人民的意愿,不利于發展兩岸關系;③不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④破壞兩岸的穩定,嚴重危害了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