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上課日期: 年 月 日 第 課時課 題 4.1.2 《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課時安排 1 課 型 新課教學目 標 通過比較國統區與解放區的社會面貌,分析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2.知道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3.初步了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要意義。 4.知道三大戰役的名稱、時間、地點,以及重要意義。重難點 1.知道土地改革的內容及意義。 2.比較國統區與解放區的社會面貌。教具準備 PPT師生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導入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復習提問:(1)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在哪次會議上決定的? (2)重慶談判國共雙方簽訂的協定是什么? (3)內戰爆發時,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怎樣? 由問題(3)引發學生討論: 共產黨為何能夠打敗國民黨呢? 引用陳毅元帥對淮海戰役的一句評價: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引導學生從軍事與民心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結論:得民心者得天下。新課 對比資料 了解概況 呈現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的相關經濟材料兩則。 引導學生思考: (1)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請概括國統區的經濟狀況。 (2)如果你生活在當時的國統區,你的日子會是怎樣的? 2.教師進行總結: 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的經濟狀況: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呈現國統區人民生活狀況圖片加以印證。并提問:如果你是生活在國統區的人們,你可能會怎么做?繼續圖片印證。 3. 教師總結過渡:國統區的人民苦不堪言,展開了民主運動。那解放區的情況又是怎么樣的呢? 呈現《農民丈量圖》,問:他們在干什么?為什么會這樣?呈現《 中國土地法大綱》主要內容,提問:請你推測,以上政策會產生怎樣的效果?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進行總結歸納。 4. 比較與思考:國統區與解放區的社會面貌有什么不同?這會對戰爭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過渡到戰爭上。 教師利用地圖《挺進大別山》講述戰略反攻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歷史。 自學課本 分析戰爭 呈現資料《1948年解放戰爭形勢圖》和1948年國共實力變化情況。提問:如果你是1948年中共的領導人,你會作出怎樣的戰略決策? 2.呈現圖片《三大戰役》 活動設計:結合圖片,自學課本P106-107,同桌合作,解決下面問題: (1)、請找出三大戰役地點、時間、殲敵和改編人數以及解放的地區。 (2)、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決戰首先在哪個戰場展開?為什么選擇這里開始? (3)、淮海戰役中決戰的地點在哪里?根據教材圖4-13,說一說淮海戰役有什么特點? (4)、平津戰役主要在哪一地區進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方式?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點擊鏈接三大戰役基本知識歸納表格、《1948年解放戰爭東北形勢圖》、淮海戰役的群眾力量資料、和平解放北平資料。 3.呈現三大戰役基本知識歸納表格提問:三大戰役對國民黨統治產生了什么具體影響? 研討問題明確原因 展示解放戰爭共產黨取得勝利的原因資料,思考:你贊同以上的觀點嗎?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用相關史實證明。如果不同意,也請說明理由。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所提供史料分析、歸納共產黨勝利的原因。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結合本堂課的學習內容,梳理知識,形成知識框架,教師呈現知識框架體系。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