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上課日期: 年 月 日 第 課時課 題 1.2.2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課時安排 1 課 型 新課教學目標 1.結合前一課時的內容了解辛亥革命歷史背景,通過自主學習簡述以武昌起義為起點的辛亥革命的進程;知道“中華民國”的創建過程及其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為中華民族的進步探索了道路。 2.通過比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中華民國約法》的關系,了解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所采取的措施和過程,從而認清袁世凱丑惡嘴臉。 3.查找有關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正確評價辛亥革命,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一步弘揚先烈的革命精神,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增強胸懷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而奮斗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重難點 重點: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創建。 難點:辛亥革命的評價和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教具準備 PPT師生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導入 1.出示《走向共和》主題曲《曙色》歌詞。引導學生重復“風吹過雨打過,鐵蹄踐踏過;火燒過刀砍過,列強分割過。”“走過長夜,走過坎坷,走進曙色。” 2.設問:(1)歌詞中“風吹過,雨打過”是指中國哪段歷史?(2)近代中國是如何走過長夜,走過坎坷,走進曙色?出示課題 1.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渴望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 2.問題設計有助于合理導入新課,提問能感懷歷史滄桑感和脈絡新課 環節一:講解背景 初識成因 1.出示圖1-22,還記得“川漢鐵路股票”是怎么產生的嗎?為什么各地民眾要掀起保路運動? 2.四川保路運動產生了什么影響? (為鎮壓保路運動,清政府調湖北軍隊入川,使得湖北防御空虛,革命形勢十分有利) 3.湖北有哪些革命團體?(出示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圖) 他們在同盟會促進下要干什么? 敘述:保路運動是武昌起義的導火索 環節二:自主梳理 再識成因 1.請學生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概述辛亥革命的過程。(最好列成年代尺或列成表格),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教材內容,學習圖冊(武昌起義形勢圖) 2.請學生概述武昌起義的過程 PPT展示武昌起義的過程,與學生校對自主性學習結果 3.活動:運用圖1-30,探究完成P15資料中相關要求。設問:為什么武昌起義會得到全國的響應? 歸納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發生的有利條件? 4.敘述:1911年是中國農歷辛亥年。武昌起義為被稱為辛亥革命。 設問:辛亥革命的性質是什么? 環節三:敘述講解 比較約法 敘述:武昌起義勝利后,辛亥革命進入第二個階段——創立民國 1.設問:“中華民國”是如何創建的? PPT展示“中華民國”創建的過程,(1)孫中山回國(2)被選為臨時大總統(解釋臨時大總統含義)(3)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4)頒布《臨時約法》。與學生校對自主性學習結果 2.超鏈接:孫中山回國。出示材料:孫中山答記者問:“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請一生朗讀。設問:孫中山這句話可以解讀出哪些信息? 3.超鏈接:臨時大總統誓言。出示簡體字版誓言。請一生朗讀。設問:臨時大總統誓言是如何體現孫中山的革命主張的? 4.超鏈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出示材料:《臨時大總統誓詞》簡體字版。設問:臨時大總統誓言是如何體現孫中山的革命主張的? 5.超鏈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出示《臨時約法》內容(略),設問:(1)材料一體現了什么原則?(2)材料二體現了什么原則?(3)材料三中的權力分工體現了什么思想?(4)這些原則和思想源泉來自哪里,體現了哪個階級的要求 6.南北議和。設問:辛亥革命洶涌而來,清政府甘愿退出歷史舞臺嗎?它是如何應對的?(補充) 出示圖片:辛亥革命后列強的軍事行動和德國駐華公使哈豪森的話 設問:這些材料說明列強對中國革命的態度是怎樣的? 7.出示材料: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設問:根據材料,分析袁世凱將會采取何種行動?革命派將會如何回應 8.出示材料:2月12日,清帝溥儀下詔退位,清朝覆滅。第二天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設問:如何看待袁世凱的這些行為?為什么辛亥革命最終會出現這種結果?給我們什么啟示? 引導學生回憶上一課中學過的“面對列強的掠奪,有識之士紛紛要求清政府采取保護民族經濟。”知識,并對比時下清政府出賣鐵路權,讓學生感受到民眾保路的合理性,從中感悟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 理解保路運動對武昌起義的積極影響 理解革命團體對革命的的推動作用 1.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能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了解武昌起義的過程 3.學生合作探究(同桌)共同完成,以培養學生從歷史地圖中獲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并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為下面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知道列強是不希望中國通過革命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 7.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養成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 8.培養學生從主觀愿望和客觀結果兩方面認識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課堂總結 1.課堂探討:革命果實被袁世凱奪取,是不是意味著辛亥革命失敗了?說看法,講理由? 2.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研讀辛亥革命的積極意義(P16最后一段) 3.以“走過長夜,走過坎坷,走進曙色。”進行小結 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明確論從史出的方法 了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 提升小結。前后呼應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