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學 案
探學新知
一、戊戌維新運動
1.興起——公車上書
(1)背景: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加深。
(2)內容:康有為、梁啟超組織了聯合各省舉人的“公車上書”。
(3)影響:雖未送達光緒皇帝,但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2高潮——百日維新:1898年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光緒皇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
3.失敗——戊戌政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殺害“戊戌六君子”: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全部被廢止。4.失敗的原因:客觀上,守舊勢力強大;主觀上,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
5.影響
(1)歷史意義:經濟上,有利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思想上,有利于推動新思想的傳播;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
(2)局限:戊戌維新運動未能實現預期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二、義和團運動
背景 《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反洋教的斗爭興起;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
口號 “扶清滅洋”
清政府的政策 對義和團采取先撫后剿的舉措,慈禧太后采用“招撫”義和團的辦法,企圖對義和團加以控制利用
失敗 1900年,英、美、法等八國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在中外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
評價 意義 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使列強認識到瓜分中國“實為下策”
局限 存在盲目的排外行為;由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義和團運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
八國聯軍侵華
1.目的
(1)直接目的:鎮壓義和團運動。
(2)根本目的:維護西方列強在華的侵略權益。
2.過程:1900年6月,第一批八國聯軍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發;6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國“宣戰”的決定;7月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出逃西安,慈禧太后發布鏟除義和團的諭旨,并部署與列強議和。
3.影響
(1)八國聯軍罪行:占領北京后,八國聯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
(2)俄國軍隊趁機侵占中國東北。
(3)“東南互保”協議:義和團運動時,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機的加深——《辛丑條約》
簽訂 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內容 懲辦“首禍諸臣”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
性質 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
影響 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深化探究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康有為在定國是的奏折中,先是講變法的必要性,然后指出:“今天下之言變者,曰鐵路,曰礦務,曰學堂,曰商務,非不然也,然若是者,變事而巳,非變法也。”……至于定什么國是,他只扼要講了兩句話“采萬國之良規,行憲法之公議”。話雖少,是講出了要害問題的。
但是光緒帝的定國是詔書卻是說:“試問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1)根據材料,在“定國是”的問題上,光緒帝和康有為的認識有何異同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在當時不能實現的原因。
答案:(1)相同點:向西方學習。不同點:①內容不同:康有為要求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進行制度變革(或效法西方,實行憲政);光緒帝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或實用技術)。目的不同:康有為要發展資本主義;光緒帝要維護清王朝的專制統治。
(2)原因:根本原因:兩者的階級屬性不同(或者階級立場不同)決定了光緒帝根本不可能采納維新派變革社會制度的主張。主觀原因:由于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或康有為等維新派沒有看清光緒帝的本質,一味地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來實施自上而下的改革,或者從其他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第一小問“相同點”,依據題干材料可知,康有為、光緒帝均主張向西方學習。第二小問“不同點”,依據題干材料中“曰鐵路,曰礦務,曰學堂,曰商務,非不然也,然若是者,變事而已,非變法也”“采萬國之良規,行憲法之公議”可知,康有為要求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進行制度變革,發展資本主義;依據題干材料中“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遷謬之弊”可知,光緒帝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維護清王朝的專制統治。(2)本題主要考查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在當時不能實現的原因。依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光緒帝與康有為階級屬性的不同、民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兩個角度進行分析歸納。
隨堂訓練
1.鄭觀應曾在著作中寫道:“觀海道之飛輪,知中道河南、東道山東之必有衰落;觀火車之漸通,知旱道必增巨埠,有識者故思捷足先得,亦惟多財者乃能力先著鞭也。”李鴻章也曾提及“不知中土門戶早經洞開,即添數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國到處準他人寄居貿易,而仍日益強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二人都主張清政府應( )
A.掌握核心技術 B.重視發展商務
C.拓展海外市場 D.推行變法改革
2.同治八年(1869),山東冠縣梨園屯教民在傳教士的慫恿下,分割了本村玉皇廟及附屬義學公產,教民在分得部分地產后,隨即轉讓給傳教士修建教堂。這引發非教民一方的強烈抵制,展開了長達近30年的訴訟和斗爭,這就是“梨園屯教案”。在此事件中,傳教士不僅慫恿教民,還脅迫或勾結地方官員,因此獲得官府的偏袒而占據上風。材料說明( )
A.西方教會勢力擴張激發了義和團運動
B.中外民族矛盾開始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C.地方官員偏袒傳教士體現清政府腐敗
D.列強瓜分中國導致傳教活動性質變化
3.八國聯軍統率瓦德西說:“無論歐美日本各周,皆無北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的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這表明列強( )
①瓜分中國的計劃破產 ②轉而扶植“清政府”以華治華
③已放棄滅亡中國的計劃 ④看到了中國人民擁有不屈的斗志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有關晚清軍隊狀況,曾國藩在奏折中說道:“兵伍之情狀,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為常;黔、蜀冗兵,以勾結盜賊為業;其他吸食鴉片,聚開賭場,各省皆然。大抵無事則游手恣睢,有事則雇無賴之人代充,見賊則望風奔潰,賊去則殺民以邀功。”這可以用來說明晚清( )
A.軍備廢弛影響對外戰爭效果 B.地方勢力和朝廷分庭抗禮
C.常備軍的規模受到嚴格限制 D.落后的軍制受到外部沖擊
5.19世紀70年代,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形成了一個沒有組織而左右輿論的政治派別。一班以清高博雅自重、以指彈時政為任的士大夫,標榜風節,“嚴義利之分”,內恤民愿,外爭國權,以經世匡時為己任,屢上封事,一時遂有“清流黨”之稱。“清流黨”的出現( )
A.體現了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 B.表明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升級
C.是適應現實需要的自救行為 D.遏制了晚清王朝的吏治腐敗
6.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近代史學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于外國史地研究的開展。在19 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學界對于外國史的翻譯、研究已經取得進展,其成就、規模遠遠超過了中日甲午戰爭以前的水平。該變化出現說明史學研究( )
A.為了“探夷情”、“師夷長技”
B.為了取得經驗教訓,開展政治斗爭
C.為了向國人更多的介紹世界各國史地狀況
D.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觀火車之漸通,知旱道必增巨埠,有識者故思捷足先得”“西洋各國到處準他人寄居貿易,而仍日益強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可知鄭觀應和李鴻章都認為學習西方,增開商埠發展經濟,抵御列強侵略,B項正確;此時中國不可能掌握西方核心技術,排除A項;材料信息與海外市場的拓展無關,排除C項;鄭觀應屬于早期維新派,李鴻章屬于地主階級,推行洋務運動,并不主張變法改革,排除D項。故選B項。
2.答案:A
解析:“梨園屯教案”是義和團運動爆發的重要原因,而教案發生的源頭在于西方教會勢力在中國的擴張,因此西方教會擴張和義和團運動的爆發存在因果關系,A項正確;鴉片戰爭后民族矛盾就已經是主要矛盾,排除B項;地方官員對傳教士的偏袒并不一定是因為腐敗導致,排除C項;甲午戰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C項。故選A項。
3.答案:D
解析:依據材料“無論歐美日本各周,皆無北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的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可以看出八國聯軍侵華瓜分中國的計劃破產,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堅強斗志,轉而轉換了侵略策略,①②④D項正確;八國聯軍并沒有放棄對中國的侵略,排除ABC項。故選D項。
4.答案:A
解析:題干所示為晚清軍隊軍備渙散松弛,欺壓民眾,反映出清朝部隊職能的扭曲及戰斗力低下,難以達到抵御外患的效果,A項正確;題干并不能說明當時地方勢力和中央分庭抗禮,B項既不符合史實也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B項;C項和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題干是曾國藩奏折對晚清軍備的描述,沒有軍制受到外部沖擊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
5.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清流派的出現。據材料“19世紀70年代,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形成”“沒有組織而左右輿論的政治派別,一班以清高博雅自重、以指彈時政為任的士大夫”“內恤民愿,外爭國權”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流派是在晚清時期的民族危機、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興起的自救行為,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生產關系的變化,也就不能體現生產方式的變化,排除A項;“矛盾升級”無法體現,排除B項;D項屬于絕對化說法,排除D項。
6.答案:D
解析:鴉片戰爭后中國的民族危機出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危機更是深重。由此可知中國的史學研究都是伴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深化而發展的,是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D項正確;ABC項都是當時史學研究的影響因素,但不是導致該變化出現的主要因素,排除。故選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阳县| 宁南县| 玉屏| 买车| 镶黄旗| 龙陵县| 方山县| 偏关县| 十堰市| 马尔康县| 台安县| 清新县| 隆回县| 盐边县| 临海市| 油尖旺区| 郴州市| 沭阳县| 汽车| 界首市| 梁平县| 东乡| 乌兰浩特市| 南安市| 宝清县| 鲁山县| 拉孜县| 达孜县| 博白县| 梧州市| 桂平市| 枞阳县| 恭城| 凤庆县| 潍坊市| 印江| 盖州市| 乐至县| 唐山市| 内黄县|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