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1 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1 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學案

資源簡介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課標要求 素養解讀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以及國際法的發展。 1.掌握中央集權加強、專制王權建立、宗教改革等在推動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2.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分析國際法和外交制度出現的原因。3.明確20世紀以來國際法發展的主要表現,認識兩次世界大戰形成的國際組織的不同。
知識點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
[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
1.民族認同觀念顯現
(1)原因
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②宗教改革運動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
(2)表現
①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
②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
③特點:國家的版圖常常因為國王的婚姻或繼承關系發生改變。
2.民族語言地位上升
(1)表現
①13世紀,以倫敦方言為基礎形成的英語出現在英國官方文件中,英語開始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
②16世紀,法國國王簽署敕令,規定法國的法律文件必須用以巴黎方言為主形成的法語撰寫,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
(2)意義:對民族語言的重視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
[思維點撥] 民族國家
民族國家是指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建立起來的國家,其成員的效忠對象是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語言或新創的政治體制。其基本特征包括民族獨立和民族統一、中央集權制、主權人民化、國民文化的同質性、統一的民族市場等。
3.專制王權演變為民族國家
(1)原因: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2)表現: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各國紛紛鼓勵和組織對愛國人士的崇拜,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
(3)特點:這些民族國家有的由單一民族組成,更多的則是包括了多個民族。
[思維點撥] 民族主義的特點
19世紀的歐洲民族主義十分盛行,各國民族主義在歷史發展階段上不同步,具體任務也有所不同,但它們具有共同的反封建宗旨。該時期的民族主義往往與民主自由聯系在一起。
[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
情境探究 近代西方民族主義興起發展的原因 
史料 西歐近代民族主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為建設民族國家,第二為民族侵略與擴張。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而言,他們的忠誠要么是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的。16、17世紀,西歐摧毀普世世界國家,建立了以王權為中心的君主國家。剛開始資產階級與王權相結合,但隨著王朝國家不能體現他們的利益要求時,他們展開了對王朝國家的批判,要求獲得自由平等人權,要求用新的政治原則、觀念來構建民族國家。
——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
[問題]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歐近代民族主義興起和發展的原因。
[提示] 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大一統神權統治,建立民族教會,專制王權加強,削弱了地方貴族割據勢力;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增強;啟蒙運動抨擊封建專制,解放人們的思想;新航路開辟后,對外掠奪和殖民擴張帶來巨大利益。
[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
民族國家的特點
(1)從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的關系上來看,民族認同感是近代民族國家的特點之一。民族認同感強,則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穩定;民族認同感弱,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國家的整體力量。
(2)民族國家的出現在其發生時段上大多與現代化的過程密切相關。這首先是因為工業化、現代化使得世界民族分布的狀況發生了巨大改觀,迫使過去處于彼此分離狀態的各個民族交往密切;其次是因為現代化催生了英、法、德等資本主義民族國家。
(3)民族國家有統一的國內市場,有明確的國家疆界,有通用的民族語言。
[針對訓練]
1.啟蒙思想家們一致認為“專制之下無祖國”,主張以資產階級革命的方式消滅封建專制,以人民主權取代君主主權,進一步增強民族認同感,激發民族意識。這說明(  )
A.資產階級革命淡化了祖國觀念
B.民族國家觀念自古就有
C.近代民族國家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
D.專制與祖國是彼此對立的
解析:選C 根據材料中“‘專制之下無祖國’,主張以資產階級革命的方式消滅封建專制”可知,近代民族國家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其進一步增強了民族認同感,激發了民族意識,故選C項,排除A項;國家觀念是階級社會以后才有的,排除B項;D項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著名的政治家儒勒·費理推動了法國義務教育制度的確立,遍布全國各村鎮的小學承擔起向全民宣傳共和思想和教授民族語言的使命,此舉強化了全民的民族國家觀念。這表明當時法國(  )
A.專制王權依然頑固存在
B.強調國家在人們意識中的重要性
C.重視義務教育的發展
D.民族認同觀念尚未形成
解析:選B 根據材料中“小學承擔起向全民宣傳共和思想和教授民族語言的使命,此舉強化了全民的民族國家觀念”可知,法國通過義務教育制度來培養人們的國家、民族觀念,故選B項;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已經確立了共和政體,排除A項;材料并非強調重視義務教育,排除C項;在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后,法國的民族認同觀念已經形成,排除D項。
知識點 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
[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
1.國際法的形成
(1)原因
①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
②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
(2)過程
①《戰爭與和平法》:荷蘭人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②《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結束了歐洲的混戰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
[思維點撥] 格勞秀斯關于國際社會的思想和國際法在國家間關系的論述對于后來的國際關系理論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國際社會的討論在英國學派那里得到了詳盡的展開;而國際法和國際制度的作用則在自由主義,尤其是國際機制理論和新自由制度主義那里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闡述和發揮。
2.外交制度的建立
(1)17世紀,歐洲各國君主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到他國,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
(2)1815年,歐洲各國召開維也納會議,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即維也納體系。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
(3)國際法的應用范圍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
(4)各國之間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列戰爭法規,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3.對國際法和外交制度的評價
(1)積極: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
(2)局限: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
情境探究 維也納體系與外交制度的建立 
史料一 維也納會議上歐洲四大國對領土的變更和妥協,實際上正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和1713年《烏特勒支合約》的延伸。歷數之前的歐洲戰爭和相關條約,基本上都是在戰爭之后,經過鐵和血對歐洲進行重新劃分,然后簽訂和約加以確定。而維也納會議則實現了在力量均勢原則下進行和平解決重大問題的方法,進而建立持久的和平。這一點,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在維也納會議之后,全歐性質的大戰明顯減少,戰爭多數以地區性、民族性的戰役代替,直到1914年,維也納體系由于德國崛起這一顯著因素無法再繼續下去為止。
——《近代國際關系史》
[問題] 根據史料一,指出維也納會議為維護歐洲和平所采取的原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維也納體系建立的影響。
[提示] 原則:力量均勢;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影響: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基礎的維也納體系,暫時維護了歐洲的和平;促進了外交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史料二 奧地利放棄比利時,后者與荷蘭組成尼德蘭王國;瑞士國界擴大,并被定為永久中立國;荷蘭放棄斯里蘭卡和南非,將其讓給英國;法國恢復1790年的疆界并賠款7億法郎等。其中,此次會議還訂立國際河流的航行規章、規定外交官員等級的劃分和簽署各國關于禁止奴隸販賣的宣言。
——《近代國際關系史》
[問題]  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維也納會議后外交制度有何發展。這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  發展:建立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影響:外交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有利于維護歐洲和平。
[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
對維也納體系的評價
(1)積極性:維也納會議是1648~1918年間最重要的一次國際會議,它在歐洲大國間創造了一種政治軍事的平衡,形成了大國間的力量均勢,并維持了歐洲多年的和平,客觀上具有進步性。
(2)消極性
①維也納會議重新構筑了龐大的拿破侖帝國覆滅后的歐洲框架,維護了舊的封建制度,是歷史的倒退。
②維也納體系是歐洲列強討價還價,求得妥協的國際體系,強權政治是其一大特色。
[針對訓練]
1.1815年,反法聯盟召開維也納會議,確立了重劃拿破侖戰敗后歐洲的政治地圖的相關原則。其中的勢力均衡原則就是“確保重整歐洲版圖的過程中無一國家可取絕對的優勢以如拿破侖般主宰歐洲”。該做法(  )
A.凸顯了大國的霸權主義行為
B.打上了綏靖妥協政策的烙印
C.刺激了法國民族意識的高漲
D.有利于歐洲政局的穩定和平
解析:選D 根據“確保重整歐洲版圖的過程中無一國家可取絕對的優勢以如拿破侖般主宰歐洲”可知,這一做法使歐洲版圖上各國的勢力形成相對均衡的局面,這有利于歐洲政局的穩定,故選D項;A、B兩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材料強調均衡,而不是打壓法國,從而刺激法國的民族意識,排除C項。
2.有學者認為,從維也納會議召開到體系運轉前期,大國的行為方式背離了傳統的“權力政治”原則。大國在該體系中,并沒有追求本國權力最大化,也沒有經常利用他國的暫時脆弱;相反,大國做出了更多的退讓,而沒有選擇通過戰爭或者武力威脅的方式來處理危機。該學者意在說明維也納體系的特點是(  )
A.大國主導、利益優先    B.保持克制、尋求共識
C.集體安全、歐洲均勢 D.協調矛盾、強權政治
解析:選B 大國沒有用“權力政治”原則,沒有追求本國權力最大化,沒有用“戰爭或者武力威脅”處理危機,做出了“更多的退讓”等,強調了保持克制、尋求共識的特點,故選B項,排除A、C、D三項。
知識點 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
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法的發展
(1)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
(2)戰后,戰勝國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盟。但是,國聯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它規定了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之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
(3)1928年8月,美、法等國簽訂了《非戰公約》,宣布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
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法的發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活動使國際法再次遭到極大破壞。
(2)表現:1945年6月,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
[思維點撥] 《聯合國憲章》的簽署和聯合國的成立,表明國際法又有了新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傳統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法逐漸發展為現代的、以普遍性為特色的國際法。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法的發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
(2)表現: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展,在裁軍、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擴散等方面,頒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
(3)評價
①積極: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②局限:一些大國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動戰爭,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
[辨析比較] 大國一致性集中體現在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上。當然,大國不會任意行使否決權干擾安理會的活動,否決權不得用于阻止對爭端的自由討論,而當安理會有所行動時,就要運用“大國一致”原則,爭端當事國不得投票。
[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
情境探究 國際聯盟與聯合國的異同點 
史料一 國際聯盟盟約規定:各締約國為促進國際合作,并保證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諾不從事戰爭之義務,維護各國間公開、公正、榮譽之邦交,嚴格遵守國際公法之規定。
——《國際聯盟的歷程》
史料二 聯合國之宗旨為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并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體辦法,以防止且消除對于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
——《聯合國憲章》
[問題] 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國際聯盟與聯合國宗旨的共同之處。
[提示]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各國友好關系;反對以戰爭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史料三 國際聯盟盟約規定:國際聯盟大會有權處理屬于國聯行動范圍以內或影響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項,大會的決議,除盟約另有規定者外,均需出席大會的成員國一致通過……行政院的決議,除盟約另有規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會議的理事國一致通過,如發生盟約所禁止的戰爭時,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議。
——《國際聯盟的歷程》
安全理事會對于其他一切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但對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條第三項內各事項之決議,爭端當事國不得投票。
——《聯合國憲章》
[問題]  根據史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國際聯盟與聯合國在組織和表決程序方面存在的不同。
[提示] 組織方面:美、蘇等大國長期沒有加入國聯,削弱了國聯的影響力;大會和行政院職能分工不清,影響解決問題的效率;沒有直接指揮的軍事力量,無法有效展開維護行動。聯合國吸收世界主權國家廣泛參與,成為廣泛性的國際組織。表決程序:國聯大會的決議需要一致通過,造成決策困難;行政院決議需一致通過,沒有強制執行決議的權力,缺乏執行力。聯合國采取“大國一致”原則,加強了安理會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
比較國際聯盟與聯合國的異同點
(1)相同點
①都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為己任。
②都是世界大戰后,因各國對和平的渴望而產生的。
(2)不同點
①國際聯盟的產生比較倉促,醞釀時間短,缺乏協調性。聯合國的建立經過了多次談判,參與各方有共同的目標進行協調,都是大國參與。
②國際聯盟基本是以歐洲為中心,美國沒參加;蘇聯與戰敗的德國僅僅是后期短暫參與,缺乏廣泛性;實質上成為英法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聯合國的成員遍布世界,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③國際聯盟的運行機制很空洞,參加、退出、開除都很隨意;實行“全體一致”原則,各會員都有否決權,造成行動缺乏有效性,沒有約束力,且主要機構權力劃分不明確。聯合國實行“大國一致”原則,主要機構權力清晰,擁有行動力和一定的約束力。
④國際聯盟沒能禁止戰爭,只是在特定情況下限制參加戰爭,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聯合國廢除了戰爭的權力,還建立了制裁侵略的機制。
⑤國際聯盟對于經濟、社會、人權等問題,僅僅是監督管理,而且很不穩定。聯合國在這些方面有明確的機制保障,有推動能力。
[針對訓練]
1.1919年美國總統威爾遜帶著“十四條原則”參加了巴黎和會,其中第14條是“根據旨在國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特別盟約,設立國際聯合機構”。后來據此建立的第一個國際性組織是(  )
A.聯合國        B.國際聯盟
C.歐洲聯盟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解析:選B 1920年1月10日,根據巴黎和會通過的《國際聯盟盟約》,國際聯盟成立,故選B項;聯合國成立于1945年,1946年取代國聯,排除A項;歐洲聯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C項;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于1949年,排除D項。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聯合國吸取了國聯的教訓,在國聯基礎上對聯合國的組織機構進行了調整……使聯合國具有了一定的行動能力。“使聯合國具有了一定的行動能力”是由于 (  )
A.會員國采取了“全體一致”的原則
B.實行民族自決原則
C.安理會實行“大國一致”原則
D.實行集體防御原則
解析:選C 從材料中“使聯合國具有了一定的行動能力”可以看出,聯合國安理會實行“大國一致”原則處理國際問題,故選C項;“全體一致”的原則、民族自決原則、集體防御原則都不屬于聯合國原則,排除A、B、D三項。
[思維腦圖]
[要旨聚焦]
1.16~19世紀,西方國家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
2.17~19世紀,近代國際法形成并得到發展,外交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
3.國際法的范圍和作用在20世紀都有了進一步發展。
[學史明智·展情懷]
[材料展示]
材料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國家認為進行戰爭是國家的正當權利。在此基礎上,國際法的奠基人格勞秀斯主張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應該受到法律的約束,提出交戰規則以及關于戰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軍事必要外財產不應受到損害等原則。這些原則后來被西方國家普遍接受。《國際聯盟盟約》規定,國際聯盟的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為此“各締約國承擔不從事戰爭的義務”。
——摘編自楊和平《20世紀:戰爭、和平與國際法》等
[思維升華] 國際法話語權的構建
國際法話語權在國際社會建制、改制和創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由于在國際社會建制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錯失對國際法“初始”話語權構建之機遇,使其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時遭遇多重阻礙,究其實質,國際法話語權有其生成的基本要素和邏輯。面對逆全球化態勢集中升溫和全球疫情蔓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巨大挑戰,全球治理體系面臨變革之必要。中國需進一步增強國際法話語權構建的主體意識、全面積累話語資源、創新話語內容和豐富其多樣性,以及打通話語路徑,實現各話語要素的優化配置以提升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國際法話語權,為促進國際法的發展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發出中國之聲。
[學以致用]
1.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提出:為解決洛林問題,有關方面“應提交雙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簽訂一項條約,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辦法來解決……而不使用武力”。這一規定(  )
A.提供了解決國際爭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國及其盟國的勢力
C.解決了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
D.受到了《萬國公法》的影響
解析:選A 根據“不使用武力”可知該規定開創了通過協商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提供了解決國際爭端的典范,故選A項;這一規定主要是為了解決國際爭端,而不是為了削弱法國及其盟國的勢力,排除B項;這一規定只是提供了解決國際爭端的范例,但并不一定能夠解決歐洲各國間的矛盾,排除C項;該規定與《萬國公法》無關,排除D項。
2.傳統國際法歷來把“訴諸戰爭權”看作是主權國家不容置疑的絕對權利,巴黎公約則第一次從法律上明確否定了“戰爭權”的合法性,從而成為“戰爭是否合法的分水嶺”。這里的“巴黎公約”指的是(  )
A.《國聯盟約》
B.《巴黎非戰公約》
C.《聯合國憲章》
D.《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解析:選B 根據材料“從法律上明確否定了‘戰爭權’的合法性,從而成為‘戰爭是否合法的分水嶺’”并結合所學可知,《巴黎非戰公約》的締約國宣布廢除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故選B項,排除A、C、D三項。
[教材問題·再思辨]
1.讀教材P69“史料閱讀”:
史料 所有羅馬帝國的選侯、邦君和各邦,應根據本協議確定和確認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惠、自由行使領土權,不論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或是禮遇性的權利,因而他們永遠不能,也不應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進行的騷擾。
…………
……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一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論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10月24日)
[設問] 概括《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內容,說明其對國際法的形成有何影響。
[提示] 內容: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實行集體制裁的原則。影響:奠定了近代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
2.讀教材P70“《非戰公約》在巴黎簽署的場景”圖文資料:
[設問] 概括《非戰公約》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意義和局限性。
[提示] 內容:宣布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意義: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礎。局限性:沒有涉及裁軍問題,對破壞公約的國家及其戰爭行為缺乏實際可行的制裁措施。
3.讀教材P71“史料閱讀”:
史料 認識到有需要通過本公約,在妥為顧及所有國家主權的情形下,為海洋建立一種法律秩序,以便利國際交通和促進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資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的養護以及研究、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
考慮到達成這些目標將有助于實現公正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這種秩序將照顧到全人類的利益和需要,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論其為沿海國或內陸國。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82年12月10日)
[設問]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維護海洋和平利用方面有何特點?這說明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提示] 特點:在維護國家海洋主權的前提下,協調了各國行動;主張海洋開發、利用與保護并重。作用:在維護世界和平與世界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積極的貢獻。
[課程延伸]——關注教材的廣度
格勞秀斯
胡果·格勞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年)——古典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之一,世界近代國際法學的奠基人。同時也是近代自然法理論的創始人之一。
16世紀的荷蘭是世界上的海上強國,而順應這一局勢,在荷蘭的德爾伏特省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國際法學家——格勞秀斯。聰慧的格勞秀斯給人以一種少年老成的感覺。他14歲便入大學,16歲隨荷蘭大使赴法蘭西,20歲任官修《荷西戰史》總編輯,25歲擔任荷蘭等省檢察長,這一切都讓人覺得格勞秀斯是一位天才,然而格勞秀斯的成功并不限于此,他的著作《戰爭與和平法》《捕獲法》和《論海上自由》,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近代國際法的基本原理,使他成為近代國際法學的奠基人,而被世人譽為“國際法始祖”。其中,格勞秀斯的兩大貢獻不能讓人忘記: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地闡述了國際法的概念;他提出了公海自由的經典理論。
在國際法理論中,格勞秀斯被認為是介于實證主義法學派和自然法學派之間的派別。格勞秀斯認為:萬民法就是支配國與國相互間交際的法律,即國際法。國際法是制定法的一種,是一切國家或多數國家合意采用和制定的一種法則。
當然,格勞秀斯的公海自由才是他的經典理論。在《海上自由論》一書中格勞秀斯抨擊了葡萄牙對東印度洋群島航線和貿易的壟斷;他認為,“海洋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領的;應向所有國家和所有國家的人民開放,供他們自由使用”。時至今日,格勞秀斯的“公海自由”已作為一項國際法原則,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對于世界人民的交往和經濟的交流有著積極的意義。
[課程新解]——拓展教材的維度
民族國家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民族國家不僅有文化和歷史的傳承、血緣的認同和疆域的相對穩定,還包括國家的主權至上原則、全體人民對國家的認同等諸多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緊密聯系,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但是,在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時期和分類上,學術界有種種不同認識。有人認為,近代西方民族國家開始出現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自由、平等、人民主權和社會契約等啟蒙思想已經得到比較廣泛的傳播,以忠誠于國王為核心的封建專制制度被廢棄,資產階級的代議制建立起來,國家權力的合法性至少在名義上要得到民眾的認同。國家是全體國民的國家,國家至上等原則得到廣泛認同。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解釋不了英國的情況,因此應該將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出現的時間提前到16世紀。當時,英國已經是一個近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國家主權無論是在宗教上還是在世俗權力上都得到了鞏固和確認,議會至上的原則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同,民眾對國家的認同加強。
[遷移應用]
1.1657年,荷葡戰爭時,荷蘭搬出格勞秀斯的《海洋自由論》,駁斥當時西葡認為“航道屬于西葡”的主流觀點,稱公海應如空氣般擁有航行自由。這反映了(  )
A.西葡仍是海上殖民強國
B.海洋是國家自由的保障
C.自由貿易已經成為主流
D.航行自由逐漸國際法化
解析:選B 題干中的《海洋自由論》主張海洋應該為人類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根據所學可知,17世紀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所以駁斥“航道屬于西葡”的主流觀點,強調“公海……有航行自由”,表明海洋對國家自由有很重要的意義,故選B項;題干反映了西葡的主流觀點遭到駁斥,反映了西葡的海上大國地位已動搖,17世紀荷蘭海上力量強大,排除A項;僅據題干內容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題干只是反映了荷蘭提出公海航行自由,并未涉及國際法化,排除D項。
2.1518年7月,教皇傳馬丁·路德到羅馬受審。路德得到了德意志薩克森選侯的支持,教會不得不讓步。1519年,教皇派代表到萊比錫與路德公開辯論,路德的英勇斗爭得到了德意志廣大民眾的支持。這反映了(  )
A.天主教會干預世俗政治權力
B.教會成為世俗力量的反對目標
C.民族主義在德意志蓬勃興起
D.民族教會與羅馬教廷的決裂
解析:選C 據材料中“路德得到了德意志薩克森選侯的支持”“路德的英勇斗爭得到了德意志廣大民眾的支持”可知,民族主義在德意志蓬勃興起,故選C項;僅據材料內容無法得出A項結論,排除;B、D兩項材料未體現,排除。
3.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暴力沖突震動了整個大西洋世界,革命給歐洲和美洲的政治、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轉變,歐美原來的帝國世界被由眾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國際社會所取代。這反映了歐美革命(  )
A.對世界造成了巨大破壞
B.不利于個人對國家的忠誠
C.使王權國家逐漸轉變為民族國家
D.不利于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解析:選C 根據材料“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暴力沖突震動了整個大西洋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這里的“暴力沖突”指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其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個人對國家的忠誠逐漸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轉變為民族國家,故選C項,排除B、D兩項;A項材料未體現,故排除。
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時期 表現
1500年~法國大革命時期 西歐的地域界線被打破,人口流動性提高,民族共同體內部的經濟聯系加強。宗教改革之后,宗教共同體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體的地位上升
法國大革命時期~19世紀70年代 法國大革命爆發,等級制度和專制制度被摧毀,彰顯了主權在民、人人平等的理念,國家成為大家共同擁有的祖國。西歐一系列革命都與建立民族國家的任務聯系在一起,德國、意大利實現了統一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狹隘民族主義以及極端民族主義興起,其煽動對其他民族的排斥敵視。日本產生“民族優越論”,把日本的富強建立在對亞洲鄰國的侵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歐洲國家在合作的基礎上,出現共享和共融,典型的代表是歐共體發展為歐盟。本民族的利益是各國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民族主義代替意識形態,在相當一部分國家起到主導作用
——摘編自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的民族主義》
上表為近現代西方民族主義的發展簡表。從表中提取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世界史的相關史實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分析和確定選題的角度極為關鍵。首先,本題圍繞“民族主義發展”的角度,確定的論題可以有“民族主義內涵的豐富發展”“民族主義思潮對于世界的發展和促進”“民族主義群體的發展日益壯大”“民族主義對于民族國家發展的影響”等等。其次,根據相關的論題從材料以及所學知識中提取互相關聯的歷史信息,例如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兩次世界戰爭、兩次工業革命等。最后,根據提取的相互關聯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語言的組織和闡述,表述成文。闡述時尤其注意題目要求:明確寫出所擬定的論題,闡述必須史論結合,有史實依據。
答案:示例:
論題:歐洲近現代民族主義的內涵越來越豐富。
闡述:1500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新航路的開辟,民族共同體內部的經濟聯系加強,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使世俗王權得到加強,各國君主紛紛開疆拓土,形成以領土控制為主要特征的國家主權概念。法國大革命時期,伴隨著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擁有法蘭西公民身份的法國人,積極投入到推翻專制制度和反對外國武裝干涉的斗爭中,當時,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民族主義繼續發展,德國和意大利實現了統一,在這一過程中,民族主義意味著反對封建專制和封建割據。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西歐各國之間展開激烈斗爭,統治者宣稱本民族受到其他民族的威脅,煽動對其他民族的排斥敵視,極端民族主義興起,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主義出現新的變化。西歐國家由歐共體到歐盟,聯合程度不斷加強。總之,民族國家的構建不同導致了不同特點的民族主義出現,與特定的歷史階段相聯系,民族主義的形式也日益豐富。
PAGE
1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日县| 石林| 闻喜县| 平湖市| 突泉县| 普安县| 金沙县| 翁牛特旗| 庆安县| 徐水县| 凭祥市| 河源市| 萝北县| 交城县| 雅江县| 卓尼县| 达州市| 沙田区| 东乌珠穆沁旗| 宝应县| 威信县| 台南市| 滨州市| 兴化市| 无为县| 即墨市| 湖州市| 玛曲县| 赣州市| 边坝县| 沭阳县| 云安县| 西吉县| 庆安县| 中山市| 雷州市| 永川市| 凯里市| 澄城县| 独山县|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