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1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1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學案

資源簡介

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
課標要求 素養解讀
了解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 1.通過相關史料分析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進一步明確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等基本國情。2.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理解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民族和國家的意義。
知識點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
1.建立背景
(1)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
(2)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格局。
(3)在舊中國,許多少數民族長期遭受統治階級的壓迫和歧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4)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逐步明確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2.建立過程
(1)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域自治。”
(3)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新中國成立后,它成為我國第一個省一級的自治區。
(4)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
(5)1954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先后成立。此外,還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縣(旗)。
[思維點撥]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顯著特點
(1)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必須服從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2)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
[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
情境探究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義 
史料一 漢朝對周邊民族的統治,設置與內地不同的邊郡,以當地民族習慣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當地民族的首領為王、侯、郡長等。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對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領袖“示之以禮”。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實施,并使羈縻府州縣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當地統治機構或“華官參加”,或實行“監管制”,使民族事務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編自孫懿《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過程》
史料二 國內各少數民族、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三區革命政府”參加了籌建新中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共同表決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在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上,要“既利于國家統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關系問題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在民族地方治理與施政問題上,“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
——摘編自宋月紅《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特色與功能》
[問題]  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義。
[提示]  背景:漢唐以來有治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驗;新中國成立前已有民族區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穩定;少數民族以聚居為主。意義: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可有效加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
[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
全面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含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力。
(2)我國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的依據
①基本依據: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我國的國情。
②直接依據: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3)實現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徑:要實現民族平等,需要加強各民族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了解各民族的歷史傳統和心理感情,充分尊重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和語言等。
(4)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
①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權利,體現了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②民族區域自治既保證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的事務,又保證了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鞏固和發展了中華民族大團結。
[針對訓練]
1.元朝在西南實行土司制度,清朝理藩院負責少數民族事務,新中國建立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上述材料說明(  )
A.中國具有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傳統
B.中國社會治理模式具有傳承性
C.中國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
D.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當家作主
解析:選A 元朝實行土司制度、清朝設置理藩院、新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說明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多民族國家,故選A項;新中國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古代的土司制度性質不同,排除B項;通過題干無法判斷中國的民族格局,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后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當家作主,排除D項。
2.如圖為內蒙古日報記述的內蒙古自治區70年發展歷程的宣傳畫。這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
A.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B.集中反映了各階級的根本利益
C.使各民族實現了共同繁榮
D.保證了內蒙古地區的長期穩定
解析:選A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意味著民族團結,而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統一,故選A項;宣傳畫的主題是民族團結,而非社會階級利益,排除B項;C、D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知識點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
[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
(1)主要原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全面恢復和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發展。
(2)發展歷程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頒布實施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1990年提出“三個離不開” ①內容: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②意義: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重大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在于維護國家的集中統一,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思維點撥] 對“三個離不開”的認識
“三個離不開”精辟地概括了我國56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休戚與共、互助合作的緊密關系,反映了我國民族關系歷史構成的客觀事實——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是新形勢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重要指導原則。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民族工作主題
①提出: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
②意義: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2)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提出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意義 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 ②黨和國家努力創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目標
[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
情境探究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 
史料一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修正案。……對于一貫積極主張通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數民族利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能夠在基本法中鮮明地提出民族區域自治要對內實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權利上的平等、對外加入全國統一的經濟體系和市場,并且提出促使少數民族吸收國家主流文化的主張,不啻為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摘編自王柯《國民國家與民族問題——關于
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問題的歷史思考》
[問題] 根據史料一,分析我國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意義。
[提示] 經濟上,有利于加速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文化上,有利于加強對多元一體文化的認同。
史料二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要持續開展好“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把民族團結落實到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貫穿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各環節各方面,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
新疆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
[問題] 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有關知識,說明我國高度重視民族團結的原因。
[提示] 民族的團結、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一的基礎。搞好民族團結,有利于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利于保持邊疆穩定,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途徑
(1)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堅定馬克思主義在指導意識形態工作中的地位不動搖,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是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堅守。
(2)保障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和祖國統一是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取向。
(3)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基石。
(4)堅定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綱領和方向指南。
(5)堅持和完善民族政策是培育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保障。
(6)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生活水平。
[針對訓練]
1.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是在(  )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
解析:選C 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開,在黨的工作報告中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將其寫入了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故選C項。
2.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說:“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少數民族獨享的自治
B.我國五個省級自治區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建立的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動國家統一大業的實現
解析:選C 材料中習近平主席強調了民族問題對中國夢的實現意義重大,應予以高度重視,所以應長期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故選C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立的制度,不是少數民族獨享的自治,排除A項;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于1947年,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排除B項;D項材料未體現,排除。
[思維腦圖]
[要旨聚焦]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重點是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建立和健全與此相配套的法規體系。
3.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事關民族工作全局和長遠的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
[學史明智·展情懷]
[材料展示]
材料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在動力。
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2019年9月27日)
[思維升華] 匯聚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磅礴力量
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以來就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國的國情和歷史傳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近代以來,各民族在抵御外來侵略的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休戚與共的關系, 這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社會基礎。我國人口、資源分布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只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昌盛。
[學以致用]
1.2018年3月,中共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將憲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表述,修改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這體現了我國(  )
A.國家憲法是民族地區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視發展和完善民族關系
C.明確提出了民族平等與團結原則
D.以立法形式確保民族自治的實施
解析:選B 由材料內容可知,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和完善民族關系,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故選B項;僅據材料內容無法得出A項結論,排除;民族平等與團結的原則在1954年憲法中就已明確提出,排除C項;中國在1954年就以立法形式確保了民族自治的實施,排除D項。
2.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為我們推動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戰勝國內外各種困難和風險挑戰、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這表明(  )
A.我國已經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B.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
C.我國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D.我國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等發展不平衡狀況已經消除
解析:選B 根據材料可知,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取得巨大成就,為我們推動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戰勝國內外各種困難和風險挑戰、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這說明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故選B項;我國的民族關系尚待完善,排除A項;C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中的“消除”表述絕對,排除。
[教材問題·再思辨]
1.讀教材P75“史料閱讀”:
史料 第二條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
第十五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的國家行政機關,都服從國務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2001年2月28日修正)
[設問] 史料中反映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什么特點?
[提示] 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行使自治權。
2.讀教材P75“學思之窗”:
史料 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充分尊重和照顧民族自治地方的特點和需要,根據全國發展的整體布局和總體要求,將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擺到突出的戰略位置。為加快西部地區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中國政府于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全國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以及120個自治縣(旗)中的83個自治縣(旗)被納入西部大開發的范圍,還有3個自治州參照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
族區域自治》白皮書(2005年2月)
[設問] 結合史料,闡述國家大力支持和幫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關舉措。
[提示] 原因: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幫扶是實現民族平等的客觀需要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是黨和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一貫方針。舉措: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殊經濟優惠政策;實施西部大開發。
[課程深化]——提升教材的高度
新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奠基
回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所顯示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制度要義以及這一制度的奠基歷程,可以發現,社會主義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本質屬性;鞏固中華民族大家庭,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制度依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強調的是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當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人民性;平等,作為社會主義的天然要求,是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行使自治權的前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旨在建立親密合作、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因此,社會主義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區別于中國古代羈縻制度的質的規定性所在,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把握好其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課程延伸]——關注教材的廣度
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基礎,要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深刻認識國家統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筑牢共同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根基;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必要條件,要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中實現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諧發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強大精神紐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夢想、共同愿景,要打牢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
[遷移應用]
1.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將歸綏(歸順、平定之意)改為呼和浩特(意為青色的城)、迪化(開導、教化之意)改為烏魯木齊(意為優美牧場)。這說明新中國(  )
A.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B.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D.貫徹各民族平等的原則
解析:選D 歸綏、迪化等名稱體現了對這些地區的歧視,而新中國成立之后名稱的變化則體現了民族平等的原則,故選D項;A項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地名的更改無關,排除C項。
2.1956年4月18日,原轄貴州東部的鎮遠專區撤銷,同年7月23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建立,州政府駐凱里。下列與此相關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政治協商制度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基層選舉制度
解析:選C 1956年撤銷鎮遠專區,設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這體現的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故選C項;A、B、D三項表述與材料內容不符,均排除。
3.據統計,1965年西藏自治區的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干部僅7 600余人,到2006年底,西藏全區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干部達62 211人,占全區干部總數的69.36%。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
A.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
B.推動了民族平等的實現
C.實現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共同繁榮
D.促進了祖國統一的大業
解析:選A 西藏全區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干部占全區干部總數的多數,反映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故選A項;B、C、D三項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即已提出民族區域自治的主張。1941年《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區。此后分別在關中正寧縣建立了回族自治鄉,在城川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區。
材料二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民族自治機關。”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章第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30年代末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推進民族區域自治的積極作用。
(2)與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相比,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關于民族區域自治的規定有何突出變化?這些規定有何意義?
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末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高了各少數民族的政治地位;當時正處于抗戰時期,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調動各少數民族抗日和建設的積極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并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利于推動抗日戰爭的勝利。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可知,強調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憲法中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使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式確立,少數民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建立起來。
答案:(1)積極作用:提高了各少數民族的政治地位;有利于調動各少數民族抗日和建設的積極性;鞏固并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利于推動抗日戰爭的勝利。
(2)變化:強調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意義:使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式確立,少數民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建立起來。
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崇文区| 体育| 肃北| 定西市| 买车| 汉寿县| 海丰县| 青田县| 铅山县| 凌源市| 平邑县| 托里县| 西安市| 建始县| 二连浩特市| 江安县| 时尚| 南安市| 句容市| 邹城市| 榆树市| 连江县| 台中市| 西乌珠穆沁旗| 永德县| 武威市| 时尚| 修武县| 荣成市| 磴口县| 祁连县| 阳西县| 延吉市| 海原县| 巴彦县| 大关县| 承德市| 敦化市| 日照市|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