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 第3章 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3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的確定1.概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2.通過分析生物富集的過程,說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認同應采取措施減少危害,3.說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4.嘗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分析碳循環的特點。(2)概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2、教學難點(1)說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2)嘗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三、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選擇性必修2《種群與環境》中第3章第3節的內容,需2課時完成。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生態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作用通過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實現。能量也是生態系統內部物質循環的動力,能量流動效率還能直接反映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本節內容也為以后要學習的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穩定性等內容作鋪墊,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并且對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的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從應試的角度來看,本節內容常作為考試熱點,往往把分析和計算結合在一起,也是生態學中為數不多的可以定量研究的知識模塊。四、教學步驟1、新課導入教師:你在操場上運動時,呼出了根多二氧化碳分子,思象一下這些二氧化碳分子離開你后,會開始怎樣的旅行。提問:請以小組為單位繪制一幅“碳先生的旅行”的圖片。學生作圖。 課件展示碳的循環。提問:請同學概述一下“碳先生的旅行”。學生1:動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和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提供給綠色植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和氧氣,而有機物和氧氣又可以提供給動物。學生2:有機物通過微生物分解成為無機物,又可以重新提供給生產者來制造有機物。學生3:垃圾中有可以回收利用的,說明物質可以循環。教師: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識,對碳的轉移過程進行了思考,部分呈現了碳在生物體和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循環。但是動物的資便直接供給植物,忽略了分解者的參與。只考慮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忽略植物的呼吸作用;沒有考慮化石燃料的燃燒,等等。2.新課講授(一)碳循環的過程提問:碳元素在生物體內、大氣、水圈中,分別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學生:碳元素在生物體內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在,但在非生物環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于大氣中和溶解于水中。提問:碳元素是如何進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過哪種生命活動、形成哪些產物等)?學生:非生物環境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過光合作用形成有機物進入生產者;消費者以生產者為食,使生產者體內的有機物進入消費者:生產者、消費者的遺體和排出物中的有機物可以被分解者利用。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都通過呼吸作用,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使碳元素返回非生物環境。(二)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和特點 資料展示:展示碳循環、硫循環、水循環等的示意圖。提問:這些元素的循環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這些元素不斷從非生物環境進入生物群落中,又從生物群落回到非生物環境中。提問:請概括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學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碳、氫、、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斷進行著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提問:有人說這些元素的循環具有全球性,你贊同嗎?說說你的理由。學生:贊同,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在生物圈中循環往復,例如二氧化碳能夠隨著大氣環流在全球流動。(三)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提問: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和循環往復的特點,那么能量流動呢?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小組活動二:建構模型——在碳循環的模型中繪制能量流動的過程。 課件展示碳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關系。總結: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成分,各組分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等聯系在一起,完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等功能,使生態系統成為一個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統一的整體。(四)溫室效應提問: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持續升高,這與全球氣溫升高有一定程度的正相關,人類的哪些行為加快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速度?學生: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砍伐森林,減少了二氧化碳的周定和吸收,這些行為都會促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提問:為緩解溫室效應,我國采取了哪些積極措施?這些措施為什么有效?學生:采取了節能減排,植樹種草,枯稈還田等措施,這些措施降低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學有效的。(五)生物富集過渡:人類活動向環境中排放了很多有害物質,它們進入環境后也會進行物質循環,那么它們的循環過程和碳循環、氮循環的過程相同嗎?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63有關“鉛”的資料。提問:還有哪些有害物質存在與鉛類似的現象?學生:鎘、汞、DDT、六六六等。提問:這種現象被稱作生物富集,請概述什么是生物富集?學生: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提問:結合教材P64圖3-11分析生物富集有什么危害?學生:對生物體有害,而且富集的物質會沿著食物鏈積累,最終威脅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包括人類。提問:生物富集現象也有全球性嗎?說說你的理由。學生:有,它們可通過大氣、水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因此具有全球性。提問:如何有效地減少生物富集現象?學生: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排放,實施垃圾分類,種植能富集有害重金屬元素的植物。(六)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實驗一:落葉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嗎? 實驗二:探究土壤微生物對淀粉的分解作用。五、板書設計第3章 第3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1、碳循環的過程2、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和特點3、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4、溫室效應5、生物富集6、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7、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