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辛亥革命學 案學習目標1.通過對新政、三民主義 預備立憲等概念的學習,培養歷史解釋的能力。2.通過《臨時約法》內容的分析,理解《臨時約法》的性質和歷史意義,理解資產階級革命派在反封建斗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3.認識到辛亥革命的失敗最終證明了資產階級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道路行不通。學習重難點重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的過程。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探學新知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一)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2.內容:(1)官制:改革官制,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新設商部、學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機構。(2)軍事:編練新軍,擬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并要求各省設立督練公所。(3)商業:倡導創辦工商企業,頒布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4)教育: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3.影響: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這個政府,中國才有希望。(二)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1.興中會: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走上了革命道路。2.中國同盟會(1)成立:1905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2)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3.三民主義的提出: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4.起義活動(1)以徐錫麟、秋瑾等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2)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三)預備立憲1.原因:革命運動的高漲2.概況(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2)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3)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4)立憲派先后發起三次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但很快被證明此路不通(5)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3結果: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成立(一)武昌起義1.有利時機: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起義后,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2.經過:(1)1911年10月,武昌新軍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2)起義軍控制了武漢三鎮;(3)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3.影響:武昌起義勝利后,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二)中華民國的建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中華民國的建立:192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就此誕生。2.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3. 袁世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凱手中。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目的:為防止袁世凱專權,1912年3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3)影響:實際上確立了責任內閣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性質: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功績:(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2)思想上: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3)經濟上: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結果: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4.歷史局限: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深化探究探究一: 辛亥革命在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地位1.政治上:它使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界碑。辛亥革命以后中國進入了共和政治時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賦予人們集會、結社等自由,國民的政黨意識、參政意識增強。2.經濟上:它促進了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辛亥革命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礙——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解放了生產力,其后中國出現了一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春天。探究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原則與民主性和局限性1.原則(1)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體現主權在民的原則。(2)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3)規定國內各族人民一律平等,體現了民族平等的原則。(4)規定內閣總理的產生方式與職權,體現出責任內閣制的原則。2.民主性(1)民主程序:1912年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2)權利歸屬:實現了從主權在君到主權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轉換,賦予公民人權與自由,從臣民轉變為公民。(3)政體運作:實行分權制衡,保障權力的制約與平衡,通過責任內閣制實現政黨、代議制、選舉等諸多民主機制的運行。3.局限性(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所規定的責任內閣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防止袁世凱專權而設的,有“因人設法”之嫌。(2)從中國后來的歷史來看未能防止袁世凱的獨裁,就這一點來看,未能達到初衷。隨堂訓練1.被馬克思稱之為世界上“第一個人權宣言”的《獨立宣言》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引起了很大反響,在中國被首次翻譯并發表在1901年出版的《國民報》第一期上,1903年,陳天華在《猛國頭》中疾呼:“要學那,美利堅,離英自立?!边@表明( )A.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對象是外國殖民主義B.《獨立宣言》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革命C.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建立民主共和國為目標D.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以美國為學習的榜樣2.孫中山指出:“中國為地球上最老之文明國……國土統一已數千年矣;中間雖有離析分崩之變,然為時不久復合為一。近世五六百年……從無分裂之虞”。他始終認定“吾國必須統一”,并確信“中國終究能統一”。這表明孫中山( )A.以民族主義實現國家的統一 B.認為近代以來未發生分裂事件C.要求鏟除軍閥和列強的統治 D.堅持以民主共和思想統一中國3.1907年4月,資產階級革命派在上海創辦《神州日報》,該報不用光緒年號,改用干支和公元紀年,僅發售37天就因故休刊。雖然復刊后附送的《神州畫報》上仍有不少諷喻時政的漫畫,但每期畫報都醒目地印有“(大清光緒)宣統×;年×;月×;日神州日報附送”字樣。這可用于說明( )A.輿論準備有條不紊 B.民眾發動困境重重C.大眾傳媒彰顯民意 D.革命形勢風起云涌4.近代中國某一法案規定:“大總統得提出法律案于參議院”,“大總統對參議院議決事件如不同意,得于十日內咨院復議”,“參議院依據法律授予大總統委托立法權”。據此可知,當時( )A.總統擁有一定的立法權 B.南京臨時政府即將成立C.民國總統擁有專制權力 D.中國進入政黨政治時代5.武昌起義是中國近代史重要的分水嶺。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指出,武昌起義以后,一個月之內,湖南、陜西、安徽、江蘇、貴州、浙江等十三省相繼宣布獨立,各獨立省選派代表制定臨時約法, 并公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的臨時總統。我們這個古老的帝國,忽然變為民國了。這體現出( )A.此次政權更迭保持社會秩序基本穩定B.孫中山領導的武昌起義推翻了清政府C.中國社會已經蘊藏了民主共和的基礎D.辛亥革命的成功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6.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人吳玉章說:“從前皇帝自稱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被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就曾經是一個被別人看作瘋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背霈F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B.帝國主義扶植袁世凱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民主與科學在中國實現7.武昌起義發生后,最早對其用“革命”來稱謂并且連續密集報道的是《民立報》。1911年10月13日,《申報》開始持續報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報刊紛紛刊載相關消息。事發一個月后,即有專論此事的《中國革命史》出版,《中國革命史》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數星期,響應之地已非一處。”上述史實說明( )A.辛亥革命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B.辛亥革命促進近代報刊興起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民國政府注重輿論宣傳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獨立宣言》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引起了很大反響”、“1903年,陳天華在《猛國頭》中疾呼:‘要學那,美利堅,離英自立?!?”并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到西方列強的殖民壓迫,與曾經美國淪為英國殖民地的情況類似,都追求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因為美國的獨立戰爭和《獨立宣言》在陳天華等資產階級革命者之間產生了很大反響,故《獨立宣言》對中國民族獨立運動有推動作用,B項符合題意,B項正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對象是外國殖民主義并非材料主旨意思,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目標,排除C項;“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以美國為學習的榜樣”并非材料的主旨意思,且中美國情也不相同,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再三強調統一是中國歷史、現實和發展的必然,表明其在用三民主義改造中國時,注重以民族主義實現國家的統一,A項正確;近代以來中國并非未發生分裂事件,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孫中山明確了鏟除列強統治的要求,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孫中山堅持用“民主共和”思想統一中國,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資產階級革命派在上海創辦《神州日報》,該報不用光緒年號,改用干支和公元紀年,僅發售37天就因故休刊。雖然復刊后附送的《神州畫報》上仍有不少諷喻時政的漫畫,但每期畫報都醒目地印有‘(大清光緒)宣統×;年×;月×;日神州日報附送’字樣”,可知資產階級革命派利用報刊進行反清宣傳,但因在紀年方式上較為激進,遭到打壓,被迫醒目地標注晚清皇帝的年號,說明清政府進行專制統治,勢必激化矛盾,促使資產階級革命形勢風起云涌,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神州日報》只是革命派的某一種報刊,不足以說明整體的輿論準備情況,排除A項;材料是說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神州日報》有阻力,而不是民眾發動困境重重,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民意,排除C項。故選D項。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大總統得提出法律案于參議院”、“參議院依據法律授予大總統委托立法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中華民國的法案《臨時約法》,其中規定總統擁有一定的立法權,A項正確;該法案出臺于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后,排除B項;總統的權力受到議會制約,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政黨政治,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武昌起義以后,一個月之內,湖南、陜西、安徽、江蘇、貴州、浙江等十三省相繼宣布獨立,各獨立省選派代表制定臨時約法, 并公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的臨時總統”,可以看出武昌起義后,清政府垮臺,但是并沒有引起較大的社會混亂,A項正確;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并不在國內,排除B項;材料中不能體現出中國社會蘊藏了民主共和的基礎,排除C項;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C解析:據材料“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有此現象,C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帝國主義扶植袁世凱與反對帝制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排除B項;當時民主與科學尚未在中國實現,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各地報刊紛紛刊載相關消息”“此次革命甫越數星期,響應之地已非一處”,可知辛亥革命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A項正確;根據材料“武昌起義發生后,最早對其用‘革命’來稱謂并且連續密集報道的是《民立報》”,可知辛亥革命以前報紙已經產生,排除B項;根據材料“開始持續報道”“刊載相關消息”,可知報紙只是宣傳事實而沒有表明人們對革命的贊成態度,排除C項;根據材料“1911年10月13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民國政府尚未成立,排除D項。故選A項。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