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7.1 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學案課題 7.1 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章 7 學科 生物 年級 七【教學重點】 1、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產者;2、綠色植物維持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3、綠色植物促進生物圈中的水循環。【教學難點】 1、綠色植物維持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2、綠色植物促進生物圈中的水循環。【導學方法】 考點精講,講練結合,課后鞏固【課前預習】 一、綠色植物是生命之母,綠色植物是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為所有的生物提供了必需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二、維持大氣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平衡。(空氣中氧氣21%,二氧化碳0.03%,78%氮氣)1、1hm2公園綠地,一天吸收二氧化碳 kg,釋放氧氣 kg.2、人類的各種活動,工業生產、汽車、輪船的廣泛使用,對森林和草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引起大氣中 平衡的失調。三、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1、 植物的生活離不開_________ 2、 能涵養水分。3、植物通過 散失水分 4、促進了生物圈的 循環。學習探究【新知導入】【合作探究】 如圖表示生物圈中某些物質的循環過程。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圖中A、B、C分別為生物的不同生理過程,[________]________作用過程能夠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________]________過程能帶動植物體對水分的吸收以及水分和無機鹽的向上運輸;植物通過根吸收水分,再通過該過程散失水分,從而促進了生物圈的________。 (2)A過程所需的原料是________。在農業生產中采用合理密植,間作套種,是為了充分利用________,提高圖中A________的效率,使農作物增產。 (3)根據該示意圖,你認為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除了植樹造林,還要________。【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課堂練習】 1.下列選項中,不是直接或間接來自綠色植物的是( ) A.糧食、蔬菜、水果 B.魚蝦、豬肉、雞肉C.石油、天然氣、煤炭 D.電燈、鐵鍋、水缸2.你認為在哪一個環境中最適合進行有氧運動( ) A.清晨的草地 B.下午的草地 C.清晨的樹林 D.下午的樹林3.我國每年的“植樹節”定為( ) A.4月份的第一周 B.3月12日C.4月12日 D.5月1日4.“蔓延不看三月暮,舉頭已覺千山綠”,人們把綠色視為希望和活力的象征。下列不屬于綠色植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是( ) A.天然的蓄水池 B.綠色的“能量轉換器”C.自動的“空氣凈化器” D.是自然界能量的最終來源5.大氣中的氧氣最重要的來源是( ) A.草的光合作用 B.花的光合作用C.海洋蒸發 D.森林光合作用6.下列關于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敘述錯誤的是( ) A.維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B.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C.造成溫室效應 D.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7.習總書記曾明確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對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植物把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全部“奉獻”給了其他生物B.綠色植物對維持生物圈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C.綠色植物具有多方面的凈化空氣的作用D.綠色植物對維持生物圈中的水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8.大力推行植樹造林,可以改善環境的原因是( ) ①光合作用旺盛,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②蒸騰作用旺盛,使大氣濕度增加 ③呼吸作用旺盛,產生的水和二氧化碳增多 ④為更多的動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9.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如今成為全球首個即將被“征服”的沙地,綠洲覆蓋率已經達到了80%,當地水土也不再流失,現在已經種上了牧草、馬鈴薯、紅薯等作物。下列關于毛烏素沙地中植被的作用。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能防止當地水土流失B.能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C.對當地的空氣沒有任何影響D.能為當地的牛羊提供營養物質和能量10.“山上多植物,勝似修水庫,有雨它能吞,無雨它能吐。”這句諺語形象地說明了( ) A.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B.治山首先要治水C.山上植物多,為了便于灌溉,要多修水庫D.植被能夠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參考答案課前預習:【答案】一、物質 能量二、二氧化碳 氧氣1、1t 0.73t2、二氧化碳和氧氣三、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1、水2、森林3、蒸騰作用4、水合作探究:【答案】(1)B;呼吸作用;C;蒸騰作用;水循環(2)二氧化碳和水;陽光;光合作用(3)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課堂練習:1、D 2、D 3、B 4、D 5、D 6、C 7、A 8、D 9、C 10、A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