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上課日期: 年 月 日 第 2 課時課 題 綜合探究一 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第2課時課時安排 二課時 課 型 新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地圖的類型與功能;學會依據情況選擇不同種類的地圖。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帶著地圖進行研學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樹立與人合作學習的精神。重難點 教學重點:研學路線的確定 教學難點:研學策略。教具準備 多媒體師生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講一講】你知道有哪些類型的地圖嗎?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利用平面圖是向別人介紹自己所在位置的一個好辦法。其實,地圖能夠告訴我們的絕不只是位置,我們可以從地圖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說一說】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圖,說說自己的發現。 【新課教授】 【議一議】如果我想到溫州市區玩,身上卻帶了一張《世界政區圖》,這合適嗎?為什么? 【選一選】如果你是林勝強同學,要了解臺灣你會選擇什么地圖? 【比一比】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觀察課件展示的圖1A和圖B,看看它們有哪些異同?看哪個小組回答得多。 歸納:A圖表示的區域范圍大,內容簡單;B圖表示的區域范圍小,內容詳細。 【議一議】為什么會產生這些不同? 引導學生發現:反映區域范圍越大的地圖,圖上內容越簡單;反之,越詳細;這是因為它們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選一選】在什么情況下你會選擇A圖?在什么情況下選擇B圖?并說說理由。 【練一練】比較《浙江行政區劃圖》和《溫州行政區劃圖》的差異。 過渡:選擇好合適的地圖后,該如何使用地圖呢? 活動一:暑假期間,張京準備同媽媽從北京到溫州旅游。媽媽讓張京來設計旅游路線,張京找來了一些地圖,如《中國交通圖》《溫州政區圖》等,他應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組展開競賽。 【比一比】 1.引導學生讀《中國交通圖》,設計出從北京至溫州的最短鐵路線。 2.讓學生量算一下北京──溫州的距離。 3.如果旅游時間為3天,最好采取哪一種交通方式? 4.根據《溫州旅游圖》,設計出在溫州的游覽路線。 活動二:如果張京同媽媽想到楠溪江玩兩天,該怎樣設計路線? 【比一比】 出示《楠溪江旅游圖》確定楠溪江所在的位置,然后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線路,比比看哪個小組安排的路線最合適,走的重復路線最少(教師可在步驟上作適當的指導)。 【說一說】 1.你準備從哪兒進?哪兒出?(第一步:找到進入風景區的入口。) 2.為了縮短行程,應選擇哪個飯店?(第二步:由于要在風景區內玩兩天,所以必須找一個晚上住宿的地方。) 3.你打算第一天游哪些景點?第二天游哪些景點?(第三步:大致確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別要游覽的景區。) 4.在圖上畫出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線路。(第四步:具體確定每天的旅游線路。) 拓展:如果你是一位小導游,你能為張京介紹楠溪江沿岸的風土人情嗎? 請各組派代表當小導游介紹本組的設計路線。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請你歸納一下帶著地圖去研學有哪些策略? 【作業布置】: 《練習精編》P19教學反思 研學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講是比較熟悉的,學生對于選什么類型的地圖去研學,怎樣設計研學路線有實際的體會,所以學習本課時主要采用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法,效果較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