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標要求 素養解讀1.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 1.比較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選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了解其特點和發展趨勢。2.以唯物史觀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觀點為指導,分析選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的影響及其時代價值。知識點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1.官員選拔制度(1)漢朝之前的選官制度西周至春秋 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春秋戰國時期 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為爭霸圖強,紛紛鼓勵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秦統一后 官員選拔主要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即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2)漢朝的察舉制確立時間 漢武帝時期內容 ①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 ②察舉分常科和特科。常科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評價 察舉制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①背景: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②開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③內容: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④作用: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后來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2.官員考核制度(1)秦漢時期:秦漢官員的考核辦法主要是上計制,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2)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雖然曹魏、西晉、北朝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大都流于形式。3.監察制度(1)中央: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2)地方: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刺史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朝廷規定的監察法規糾舉豪強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思維點撥] 西漢中期以后,刺史的職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了監察工作,還承擔地方的軍事行政職責。這一時期,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員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這時候的刺史相當于現在的省長兼軍區司令,儼然就是封疆大吏,甚至到了東漢末年,成為一方諸侯,嚴重威脅漢朝中央政府的統治。[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情境探究 漢代的察舉制 史料 兩漢開國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廢俱興,尤其是建國十年、二十年之后,舊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補充吏員,察舉、征辟之事應時而興。察舉、征辟就是從民間訪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諸鄉里,因有“鄉舉里選”之說。我稱此制為“公選”。公選的名目很多,有賢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摘編自張傳璽《秦漢中央集權制的“公天下”因素》[問題] 根據史料及所學知識,說明漢朝推行察舉制、征辟制的原因。史料中作者為什么稱察舉制為“公選”制?[提示] 推行察舉制、征辟制的原因:國家建設的需要對選拔新的官員提出了要求,武力功臣的凋零也為新的選官制度的推行創造了條件。被稱為“公選”制的原因:察舉人才來自民間,察舉的人才都是有德行、才能或專長的人,從理論上講人人都有被舉薦的機會,與出身沒有關系,因此被稱為“公選”。[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全面認識漢代察舉制的影響(1)進步性①察舉制采用選拔與考試相結合的方式,為被舉薦者提供了公平競爭的舞臺,使真正的人才有脫穎而出的機會。②察舉科目多,涵蓋了國家所需的各種人才,選拔的范圍也較廣,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較多晉身仕途的機會。③察舉制創立初期,對舉薦者和被舉薦者均有賞罰,減少了濫竽充數的情況。(2)局限性①察舉制廣泛推行,地方鄉閭因此有了評議之風,“清議”名士好品評人物,不重實際,空發議論。此風氣留給了后世,在魏晉時尤為明顯。②察舉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顯現。到東漢中后期,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依據門第而不是學問、品行選官,任人唯親、徇私舞弊的行為屢有發生。[針對訓練]1.下表為西漢能確定家世的孝廉人數(共184人),據表可知,當時( )出身 人數 占比官僚貴族 128 69.56%富豪家庭 11 5.98%平民家庭 29 15.76%貧民 16 8.70%A.社會活力有所增強 B.官職世襲現象普遍C.世家大族壟斷政權 D.選官標準執行不一解析:選A 據材料可知,盡管官僚貴族和富豪家庭占孝廉人數的比例較大,但是普通民眾也可以通過察舉的方式進入統治階層,這相比世官制是歷史的進步,反映出當時社會流動性有所加強,故選A項。2.東漢實行察舉制,“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州、郡都必須定期向朝廷舉薦一定數量的人才,而判斷孝廉、茂才的標準包括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聲望的高低等。這客觀上( )A.推動了獨尊儒學局面的出現B.促使社會階層趨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D.動搖了郡縣制的基礎解析:選B 東漢察舉制對人才的判斷標準對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阻礙了底層民眾的上升,促使社會階層趨于固化,故選B項;西漢武帝時期尊崇儒學的局面就已經出現,排除A項;東漢察舉制對人才的判斷標準使得世家大族能夠控制人才選拔的主動權,進而形成對政權的壟斷,排除C項;僅據材料內容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知識點 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1.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1)背景①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②為適應這一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隋唐統治者將科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新制度。(2)措施①科舉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為特點,分為制舉和常舉。②考試合格只是取得為官的資格,還需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發展:兩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思維點撥] 科舉制的基本特征(1)從文化淵源上來看: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統”政策和精英治國的思想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2)從選才方式和原則上來看:是以考試為核心,分設科目,面向廣大讀書人的公開考試,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3)從發展軌跡和功能變遷上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點,隨著歷史和社會的發展,科舉制度逐漸由國家選取良才的通途蛻變為人才成長的桎梏。2.官吏考核制度隋唐 負責部門 尚書省吏部方式 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②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宋朝 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3.官員監察制度(1)隋唐時期①中央: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②地方: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2)宋朝: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宋朝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辨析比較] 監察制度和諫議制度的區別(1)從對象上看:前者是君對臣、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后者是臣對君的監督。(2)從所處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機構、制度越來越完善,地位越來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來越小,直至被取消。(3)出現這種區別的關鍵在于中國封建社會專制皇權的不斷強化,其他機構和制度都是為加強皇權服務的。[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情境探究 科舉制的影響 史料 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其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摘編自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問題] 根據史料,簡要概括科舉制的“創新之處”。[提示] 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提供了“機會均等”的機制;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科舉制的影響積極影響 社會整合功能 打破了歷史上的特權壟斷,促進了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推動儒學發展 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繁衍鞏固國家統一 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大一統”意識形態的需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交融,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推動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時,科舉制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所采用,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來還被西方國家所吸收,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產生了較大影響消極影響 重才輕品 在選拔人才方面,過于側重學問標準,忽視了對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低下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展禁錮思想 強化了儒學正統地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識、新學科的滲透和發展;壓抑了科學技術的進步[針對訓練]1.有論者指出,學界評價科舉制,多從其“得人”出發,把著眼點放在科舉制對優秀人才的選拔上面。這反映出科舉制的推行( )A.加快了高層人才的流動B.提供了國家治理人才基礎C.有利于封建政治民主化D.導致封建官僚隊伍的膨脹解析:選B 題干對科舉制的評價側重于其對優秀人才的選拔,由此說明科舉制為國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礎,故選B項;A、C兩項題干未體現,排除;官僚隊伍的膨脹和科舉制選拔人才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2.官學的“生徒”是唐代科舉取士的主要來源之一,“生徒”通過考核者一般都給官做。下表為唐代的中央官學的統計數據,材料反映出( )學校名稱 入學資格 學生人數國子學 三品以上子孫 315太學 五品以上子孫 515四門學 低級品官子孫 560庶人俊異者 800A.唐朝官員入仕途徑多樣B.唐代平民有向上層流動的機會C.唐朝教育權力逐漸下移D.唐代官僚體系已出現膨脹趨勢解析:選B 根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庶人中的優秀者和低品級官員的子孫也有機會進入中央官學,從而有機會成為政府官員,這說明唐代的平民有向上層流動的機會,故選B項。知識點 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1.官員選拔制度(1)元朝的官員選拔制度①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②恢復科舉制背景 上層統治者漢文化素養不斷提高恢復時間 元朝在1313年頒科舉詔,宣布次年開考,恢復了科舉制評價 元朝科舉錄取人數不多,科舉出身者在官員隊伍中的人數比例也不高(2)明清時期的科舉制①形式: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②內容: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③程序: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會試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殿試在會試后舉行,考中者分別稱“舉人”“貢士”“進士”。2.官員考核制度(1)明朝:考核有考滿和考察。考核結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考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2)清朝: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員監察制度(1)元朝: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2)明朝:都察院監察御史不僅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概念闡釋] 六科為垣,構成明代糾舉彈劾、防止官員敷衍公事、違法亂紀的交叉防線,又由于職在“建言”乃至“風聞言事”,故又統稱為“言官”。明代給事中不再隸屬于其他單位,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由于給事中分掌六部,故稱六科給事中。[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情境探究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 史料 中國古代從西周就開始了權力監督的制度建設。秦漢時期已有大量相關法規,如關于官吏任用與銓選的《置吏律》、關于官吏調任與監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為政情況的《上計律》等。唐朝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為行政監督提供了完備的法律根據。在此基礎上,宋朝不僅大量充實各項監察法規,諸多行政制度也體現了權力監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過了“避親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約束官員權力。明清兩朝也制定了專門的行政法典和比較完善的監察法,對監察考課機關的職掌權限、官員的條件及責任義務等做出詳細的規定。——摘編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問題] 根據史料,概括中國古代權力監督的突出特點。[提示] 權力監督制度建立時間早;制定了相關的監察法律法規;相關法規不斷發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應舉措。[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1)皇帝握有最高監察權。在專制制度下,最高監察權歸于皇帝,整個監察過程,從糾參到議復,從核實到復劾都必須請旨進行,最后由皇帝裁決。監察效果有賴于皇帝的賢明,監察官有賴于皇帝的保護。(2)監察機構獨立,自上而下垂直監察。自魏晉御史臺脫離少府后,中央監察主體機構與行政機關分離,組成獨立的監察機關。地方監察機構和監察機關一般也不隸屬于地方衙門。這種監察體制有利于監察機構獨立行使監察權,排除同級或上級行政長官的干擾。(3)重視監察官的選任。歷代統治者都非常注重監察官的遴選。即要求監察官有剛正不阿的品質,又要求監察官有豐富的為官經驗和優異的治績,還要求監察官有較高的文化素質。(4)憑實績黜陟,嚴格考核監察官。中國封建統治者根據實績對監察官進行考核,并采取了一些定量化的方法,這樣就可以促使監察官盡職盡責、積極上進,減少察與不察一個樣的虛監現象。[針對訓練]1.據《明史》列傳等資料統計,明代監察御史209人中,進士出身者180人,非進士者有29人。而非進士者中,舉人又占了多數。這反映出明代監察官員( )A.文化素養較高 B.選拔標準降低C.出身分布失衡 D.道德水平提升解析:選A 由材料信息可知,明代監察官員中絕大多數出身于科舉,這說明官員的文化素養較高,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選拔標準,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不是官員的出身分布失衡,排除C項;材料內容與道德水平提升無關,排除D項。2.《明史職官志》記載:“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到:“凡有政事悖潺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明清時期采取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A.強化君主專制統治 B.規范官員行為C.加強監察官的權威 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選A 由材料可知,明清時期君主加強了對官員的管理,要求監察系統官員潔身自好的同時,要積極發揮出其本身固有的職能,因為這樣做可以強化君主專制的統治,故選A項。[思維腦圖][要旨聚焦]1.“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是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2.隋唐開始的科舉制以考試取人,擴大了用人范圍,對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3.元朝恢復科舉制,明清時期科舉制仍是選官的主要途徑。這一時期考核與監察制度也更趨嚴密。[學史明智·展情懷][材料展示]材料 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茍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恐亦難以底績而有成也。——(明)張居正[思維升華] 制度權威下的官員管理在專制社會,考核作用有限,制度本身也并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等現象。但考核制度有利于調動官員積極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有利于改善吏治,穩定社會秩序。官員的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社會形態不同,政治體制不同,各國國情不同,官員的管理方式也不一樣,但也呈現出相互學習、借鑒的特點,中國古代官員管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積累了豐富經驗,為人類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學以致用]1.云夢秦簡《置吏律》中規定:任用吏或尉,在已正式任命以后,才能令他行使職權和派往就任;如有不應任用而敢先行使職權,以及私相謀劃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論處。這一規定旨在( )A.強調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B.提升基層官吏的責任意識C.加強對官吏的監督和管理D.防止結黨營私在地方出現解析:選C 材料“如有不應任用而敢先行使職權,以及私相謀劃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論處”體現的是政府加強對官吏的權力的監管,故選C項;A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與基層官員的責任意識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對權力使用的監督,與防止結黨營私無關,排除D項。2.考課是古代一種對在職官吏的官箴和功過考核的制度。南宋思想家陳亮針對宋代考課不注重實績,只重年資,考課流于形式的弊端,在《中興論》中提出了以實績考核職官的主張,該主張( )A.標志循資原則的成熟 B.利于國家對人才選拔C.提高官吏工作積極性 D.體現了公平公正原則解析:選B 根據材料中“南宋思想家陳亮針對宋代考課不注重實績,只重年資,考課流于形式的弊端,在《中興論》中提出了以實績考核職官的主張”可知,論資排輩的考核標準存在弊端,故選B項,排除A項;C、D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教材問題·再思辨]1.讀教材P30“史料閱讀”:史料 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晉書·段灼傳》[設問]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影響魏晉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示] 統治者對治理人才的需求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尚賢思想的興起發展;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2.讀教材P32“學思之窗”:史料 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辟,受詔赴任,每州不過數十。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隋書·劉炫傳》[設問]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概括隋唐時期官吏考核制度的特點。[提示] 隋唐官員的考核歸吏部;考核官員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對象擴展到全國官吏。[課程深化]——提升教材的高度中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的歷史意義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高度發展的重要象征,影響深遠。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是一筆巨大的歷史遺產。在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國家的選官制度,像我國這樣嚴密、完整、豐富,具有長期的連續性。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在發展過程中體現的一些基本原則,如平等的原則(盡管在很大程度上是虛偽的)、公平的原則(盡管營私舞弊歷代層出不窮)、擇優的原則(盡管統治者的主觀意志每每起決定作用)等,形成的多層次的選拔考試、試卷密封、考評人員隔離回避等基本做法,都是偉大的創造,不僅今天適用,而且還將適用于更長的歷史時期。[課程延伸]——關注教材的廣度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作用(1)敦促百官只能在國家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履行自己的職權。中國在秦漢時期尚有御史不糾三公的規定,但自魏晉以降御史則“鎮肅百僚”,自皇子以下無所不糾。這種監察機制的存在正是中國古代歷代王朝清官產生的政治基礎。(2)在長期的監察實踐中逐漸摸索出國家考課官吏的合理形式,這對于維護古代中國的統一和提高國家行政效率,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3)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皇帝的暴虐失德行為,這也有助于維護中國文官制度的存在,如唐太宗時貞觀之治“盛世”的出現,即與唐代諫官制度有著密切關系。[遷移應用]1.下表中的民謠、詩歌體現的選官制度依次是( )民謠、詩歌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A.察舉制、科舉制、九品中正制B.九品中正制、察舉制、科舉制C.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D.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察舉制解析:選C 根據“察孝廉”可知是察舉制,“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反映的是依據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根據“金榜高懸姓字真”并結合所學可知是依據考試做官的科舉制,故選C項,排除A、B、D三項。2.《漢官典職儀》記載:“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監察的六個內容)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鄭玄注:‘省,察也’)。”這說明漢代刺史( )A.位高權重 B.專治冤獄C.司法獨立 D.職權有限解析:選D 根據材料可知,漢代刺史負責監察,其主要依據是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這說明漢代刺史的監察職能是在一定范圍內實行的,即職權有限,故D項正確;漢代刺史位卑權重,排除A項;B項是六條問事之一,不是刺史的所有職能,排除;刺史負責監察,不負責司法,排除C項。3.曹魏時期,選官制把察舉和考試結合起來,后來逐漸固定了策試的標準和要求,大體上孝廉側重于經義,秀才側重于文采,這在南北朝時期越來越受重視。這表明當時選官制( )A.改變了鄉舉里選的選官方式B.打破了門第觀念C.開啟了隋唐科舉考試的先聲D.擴大了統治基礎解析:選C 由材料“曹魏時期,選官制把察舉和考試結合起來,后來逐漸固定了策試的標準和要求”可知,曹魏時期已經有了科舉制的一些雛形,開啟了隋唐科舉考試的先聲,故選C項;當時的選官制仍要把察舉和考試結合起來,這說明鄉舉里選的選官方式并未被改變,排除A項;曹魏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并未打破門第觀念,排除B項;僅據材料內容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歐洲人眼中的“科舉制”人物 看法利瑪竇(1552~1610年),明萬歷年間來中國居住達30年 標志著與西方一大差別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實是,他們全國都是由知識階層的人來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個國家的責任完全交給他們來管理魁奈(1694~1774年),法國啟蒙思想家 中國的先進性在于,中國不存在歐洲社會那種意義的階級分野,沒有世襲貴族,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是可以變動的,一個人的功績和才能是他可能獲得顯赫地位的唯一標準伏爾泰(1694~1778年),法國啟蒙思想家 人們完全不可能設想一個比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無巨細均由相互制約的大衙門審理,而只有通過層層嚴格考試的人才能進入這些衙門任職。中國的一切都通過這些衙門自我調節休謨(1711~1776年),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 “中國是一個幅員廣大的帝國,使用同一種語言,同一種法律,同一種方式交流感情”“中國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極為單一,學而優則仕。除此之外,中國想象不出還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怎能指望中國人會在科學上投入什么精力?”——摘編自傅軍《西方從中國的科舉制中學到了什么?》根據材料,說明西方人眼中的“科舉制”形象。解析:根據“他們全國都是由知識階層的人來治理的”得出官僚隊伍的素質高,國家治理能力強;根據“沒有世襲貴族,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是可以變動的”可得出社會階層流動性大;根據“中國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極為單一,學而優則仕。除此之外,中國想象不出還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可得出思想禁錮、僵化、因循守舊,阻礙科技創新。答案:官僚隊伍的素質高,國家治理能力強;社會階層流動性大;思想禁錮、僵化、因循守舊,阻礙科技創新。PAGE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