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2023學年 統編版 選必1 第二單元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2023學年 統編版 選必1 第二單元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標要求 素養解讀
1.了解近代以來中國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發展演變。2.了解中國科舉與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 1.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發展演變的原因和影響。2.以時空觀念為指導,對比西方文官制度和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異同,了解西方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
知識點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
1.科舉制度的變化
(1)原因: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開展。
(2)表現
①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在康有為等人的建議下,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②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
③1905年,光緒帝詔準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立停科舉之奏,決定自1906年起,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 0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2.晚清選官制度改革
時間 新政開始后
措施 官制改革 裁減冗署冗官,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陸續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
選官制度部分更新 ①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②1904年初,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 ③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
[思維點撥] 清末官制改革是清政府政治改革的重要嘗試,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發展進程;但清末官制改革進一步激化了清王朝內部的矛盾,間接地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發生,是導致清王朝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
情境探究 科舉制廢除的原因及影響 
史料一 這個制度(科舉制)在1905年被廢除,廢除的直接動因是認為這套制度不再適合新式人才的培養需要。但科舉制被廢除以后,清政府并沒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選拔制度來代替它。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動蕩也與此相關。……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是那些青年軍官們,他們本來應該在科舉的道路上攀爬,但因為科舉制被廢除,他們只能進軍事學校,并在后來成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動力。
——摘編自許紀霖《廢科舉引發20世紀中國大變局》
[問題] 廢除科舉制的動因是什么。
[提示] 清代科舉考試不適合新式人才的培養,失去了為清王朝服務的功能。
史料二 清末人卻一意想變法,把此制度(科舉制)也連根拔去。民國以來,政府用人,便全無標準,人事奔競,派系傾軋,結黨營私,偏枯偏榮,種種病象,指不勝屈。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史上之考試制度》
[問題] 試結合史料一、二,談談科舉制的廢除在當時產生的社會影響。
[提示] 一方面有利于新式教育的發展,培養新式人才;另一方面,新的選拔制度的缺陷加劇了政治動蕩,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發;導致民國政治亂象叢生。
[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
晚清廢除科舉制的進步性
(1)促進了新式教育的發展。科舉制的廢除使新式學堂得到發展,學生能夠更多地接觸到近代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有利于培養實用的新式人才。
(2)推動選官制度的改革。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成為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3)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間接導致了清朝的滅亡,推動中國社會向近代化邁進。
(4)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與思想基礎,推動了新文化的傳播。
[針對訓練]
1.清末,面對形勢需要,清廷內部立憲呼聲日益高漲。主張改革科舉的榮祿、劉坤一等人受到賞識和提拔。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凱等人“立停科舉”“推廣學校”的奏請。這說明(  )
A.新政急需新式人才   B.君主立憲是時代趨勢
C.教育改革成為時代共識 D.西方教育思想影響深遠
解析:選A 新政期間,清政府為了維護統治、挽救危亡,急需大量新式人才,這也是清末進行教育選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故選A項;通過題干無法判斷當時清政府要實行君主立憲,排除B項;“成為時代共識”說法錯誤,排除C項;清政府改革選官制度、推廣學校并不是受到西方教育思想影響的結果,排除D項。
2.有學者認為“1905年科舉廢除后,新式學堂激增,引發了由士子童生到學堂學生的集團式轉變,龐大的新型學生群體很快從學堂走向社會,投身于社會的各種運動中去,從而引起了舊社會體系的結構性變動。”該學者旨在說明科舉的廢除(  )
A.引發學生運動的高漲 B.改變舊式價值觀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進程 D.推動傳統社會轉型
解析:選D 材料中“龐大的新型學生群體很快從學堂走向社會,投身于社會的各種運動中去,從而引起了舊社會體系的結構性變動”強調的是,清末新政期間對科舉制的廢除有利于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變,故選D項。
知識點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1)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2)內容
①在官員選拔方面,應以考試制度為主,也就是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
②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
(3)意義: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重要影響。
2.北洋政府時期
考試 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這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
甄別 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1)內容
①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
②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所有公務員均須依法律,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
③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試法》,此后又頒布一系列法規。
(2)特點
①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
②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③對一般在職人員,采用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資格。
[思維點撥] 民國時期公務員的選拔,一律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非經考試及格,不得任用。考試分為普通考試、高等考試、特種考試。高等考試及普通考試每年或隔年舉行一次,高等考試在首都或考試院所指定的區域舉行。
[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
情境探究 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 
史料 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總體上以西方文官制度為藍本,同時汲取了科舉制的合理成分,帶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進程。有關文官考試、任用、薪俸、撫恤等相關的法律體系從無到有,逐漸形成和完備。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成為實際上的“黨務員”。軍治色彩則在北京政府時期體現得最為明顯,軍閥之間相互割據,憑借自己的軍事勢力,制造政潮,以軍壓政。
——摘編自陶繼波、馬卉《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
概述——兼論其對知識分子的影響》
[問題] 根據史料,說明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確立的背景。
[提示] 特點:中西結合;黨派性強;軍治色彩濃厚;制度逐步完善。背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文官制度的傳入;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
[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
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的特征
(1)建立了比較嚴密的組織管理機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考試院為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關,擁有考試權和銓敘權,負責公務員的考試、錄用和管理。
(2)制定和頒布了比較完整的法律法規。為了健全公務員考試和管理機構,有效地實現對公務員的考試和管理,使之成為制度,國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頒布了上百個有關公務員制度的法律和法規。
(3)對公務員的資格有比較明確的規定,但對公務員的概念及其范圍的規定則比較模糊。
(4)具有較強的黨派性和政治性。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在公務員的任用資格、考試、管理上,具有顯著的黨派性和政治性,所有公務員均要忠誠國民黨,公務員成了國民黨把持政權的工具。
[針對訓練]
1.如圖為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頒發的省縣公職候選人考試及格證書及相關信息。據此可知,當時(  )
A.高等教育相對落后    B.女性參政尚未實現
C.文官選拔比較規范 D.地方自治較為發達
解析:選C 根據材料“依省縣公職候選人考試法第十條之規定,合行發給及格證書”以及圖片加蓋公章等信息可知,當時的公職人員考試既有法律依據,又有公示和頒發證書等環節,程序較為規范,故選C項。
2.民國時期文官考試時,“試卷之彌封、彌封號冊之固封保管、試題之交出及發給、試卷之點收及封送、彌封之拆去及對號、應試人總成績之審查、及格人員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監試委員監視之下進行。這一舉措(  )
A.強化了監察權力 B.有利于公平公正
C.提高了官員素質 D.杜絕了腐敗行為
解析:選B 根據材料可知,監試委員監督文官考試的各個過程,有利于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故選B項;A、C兩項表述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知識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
1.干部制度的發展演變
(1)改革開放前
①新中國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我國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開放以后
①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在堅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則下,我國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特別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斷加強法制建設,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③中共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特別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取得很大成績。
2.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建立
①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
(2)完善
①2006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正式實施以來,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在不斷擴大。
②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思維點撥] 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特點
中國公務員制度堅持和體現了黨的基本路線;中國公務員制度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中國公務員制度強調德才兼備;中國公務員制度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國家公務員不是一個獨立利益集團;中國公務員制度堅持領導職務任用交流制度。
[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
情境探究 現代中國的公務員制度 
史料 以1994年《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正式頒布為標志,我國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正式建立。該規定實施20年以來,一大批優秀人才陸續進入國家機關工作,為國家公務員隊伍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摘編自韓達亮《當代中國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淺析》
[問題]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實施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的意義。
[提示] 推動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有利于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和專業化;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寬松、和諧、公正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
[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
中國現代公務員制度對民主政治建設的意義
(1)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提供組織保證。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把機關干部從大一統的干部隊伍中分離出來,建立起符合國家機關特點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利于調整干部結構,提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政治與業務素質,強化國家機關系統,加強勤政和廉政建設,從而為黨的基本路線提供組織保證。
(2)為國家機關的廉政建設提供了有效保障。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可以提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素質和加強制度建設,而這正是廉政建設的核心,公務員制度為廉政建設提供的保障主要有:通過考試錄用、認真考核、正規培訓和嚴格管理等措施來提高公務員的素質;通過權利義務、執行紀律、交流回避、有力監察監督的制度來保證和促進公務員依法行政,廉潔奉公等。
(3)對國家機關的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建設起了促進作用。建立與推行公務員制度,可以使國家機關人事管理體現公開、民主、平等、競爭的原則,增強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眾在公務員“進、管、出”各環節有更多的發言權,充分顯示出民主化的優越性;可以使國家機關人事管理按客觀規律和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實行科學的分類管理,充分體現科學化管理的合理性;可以使國家機關依法管理各類人員,從人治走向法治,充分顯示法制化管理的正確性。
[針對訓練]
1.我國《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中明確規定“國家公務員制度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這說明我國公務員制度(  )
A.強調德才兼備和擇優錄取
B.堅持黨對人事工作的領導
C.禁止公務員參加黨派活動
D.捍衛和執行黨的基本路線
解析:選D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等都是黨的基本路線,因此這說明我國的公務員制度捍衛和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故選D項。
2.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其第二十一條規定:“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在我國的全面推行和實施(  )
A.從源頭上確保了公務員隊伍的高素質
B.對公務員隊伍結構的變化影響不大
C.避免了腐敗現象的滋生
D.極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
解析:選A 因為選拔人才的流程嚴格,所以有利于被選拔人員素質的提高,故選A項;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極大地促進了公務員隊伍結構優化,排除B項;腐敗現象并沒有因為考試錄用制度的實施而得以避免,排除C項;女性社會地位是否提高與此制度的推行并無必然聯系,排除D項。
[思維腦圖]
[要旨聚焦]
1.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是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2.以考試方式選拔官員,是民國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主體。國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務員制度。
3.黨管干部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學史明智·展情懷]
[材料展示]
材料 1906年12月,孫中山首次公布了他的五權分立、考試權獨立的新政治方案。孫中山所說的五權,是指考試權、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和監察權。為了實施五權分立,孫中山主張國家應設立一專門的機構即考試院來獨立行使考選權。
——摘編自魏春明《論孫中山文官考試思想及其影響》
[思維升華]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奠定了中國文官制度的思想基礎,為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設立五院和考試院獨立行使考選權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當前我國公務員考錄和黨政干部選拔,具有啟迪和借鑒意義。孫中山不斷追求政治民主的思想及實踐,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
[學以致用]
1.民國初,孫中山令法制局擬定出《任官狀紙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試令》《文官考試委員官職令》《外交官及領事官考試委員官令》《法官考試令》《官職試驗章程》等法令,并交參議院議決。這些法令(  )
A.預示著立法程序和環節基本完成
B.保證了民主共和政體的建立與發展
C.深受西方文官制影響而具有開創性
D.體現了建立現代文官制度的構想
解析:選D 材料所述“法令”是孫中山為了保證民主共和政體而頒布的,由于南京臨時政府存在時間太短,這些法令均未能完成立法程序,但已構建起現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故選D項,排除A項;這些法令并不能保證民主共和政體的建立和發展,排除B項;據材料內容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
2.民國十年,孫中山發表演講指出:傳統西方憲法在政府機關采取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分立的制度仍有流弊,應該再加入考試權與監察權。這實質上反映了(  )
A.南京臨時政府力圖實行“五權憲法”
B.考試權與監察權是五權的重心
C.孫中山為實現民主政治繼續探索
D.傳統文化與憲政思想并行不悖
解析:選C 由材料可知,即使到了“民國十年”,孫中山仍在為實現民主政治繼續探索,故選C項;A、B、D三項材料無法體現,均排除。
[教材問題·再思辨]
1.讀教材P39“史料閱讀”:
史料 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虞之詭謀,所關甚宏,收效甚巨。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
——袁世凱等《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1905年)
[設問]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分析袁世凱主張的背景及其目的。
[提示] 背景:舊式教育和科舉制落后、閉塞,頗受詬病;西學傳播,近代新式學堂紛紛出現;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新政”開展,改革傳統官制成為時人共識。目的:推廣新式學校,培養新政人才;開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維護清朝統治,換取列強信任和支持。
2.讀教材P42“歷史縱橫”:
史料 公務員是指在各級政府機關中,行使國家行政職權、執行國家公務的人員。除行政機關外,中國共產黨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均納入公務員隊伍。他們依法履行公職,屬于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
[設問]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我國推行公務員制度的歷史意義。
[提示] 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課程深化]——提升教材的高度
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
晚清政府開辟了留學做官的途徑,對留學生的錄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賜予出身;另一個是授予官職。通常情況下,這兩個方面是聯系在一起的。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清政府主要采用了直接錄用的辦法;20世紀初,考試成為清政府從留學生中選錄官員的主要辦法。對長期以科舉作為躋身仕途階梯的中國讀書人而言,這一制度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們或負笈東洋,或留學歐美,畢業回國后被清政府選錄,或成為法官、檢察官,或成為行政官吏、議員,在晚清立法、司法、行政各部門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清政府通過考試錄用政策,將部分歸國留學生納入官僚體系,對鼓勵學堂學生留學和歸國都起了積極作用。1905~1911年,清政府共舉行了七次留學畢業生考試,并舉辦了四屆廷試,大量留學生通過這一途徑躋身仕途。
[課程延伸]——關注教材的廣度
中華民國時期文官考試制度的現代性
一是文官考試法制化。與中國古代科舉制相比,民國時期文官考試制度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開始走上法治化的軌道,它從一開始就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起來的,歷屆政府都制定、公布了為數眾多、內容詳細的法規。
二是平等性和開放性的增強。平等性原則指在舉行文官考試時,人人享有同等的權利。在許多人看來,中國古代科舉制為文官考試提供了公正、平等原則的范例。西方近代文官制度與中國科舉制之間的淵源傳承關系,使得近代西方各國非常普遍地接受了這樣的看法。
三是考試權獨立。與傳統科舉制相比,民國時期考試權獨立的首要意義是從君權中獨立出來,另一層含義是考試權與一般行政權相分離。
四是考試內容的現代化。科舉制自隋唐開創以來,考試內容基本上以經學和文學為主,人們往往直接將四書五經和八股文作為傳統科舉制的代名詞。民國時期的文官考試,則跳出了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的陳腐內容,開始注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注重應試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遷移應用]
1.1906年,清政府陸續舉辦了幾屆旨在選拔、任用歸國留學生的“考試”,內容涉及工程、機械、理化、醫學等,部分應試者獲得相應功名出身。據此可知,晚清時期(  )
A.選官出現從重八股到重科學的變遷
B.封建正統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
C.新人才選拔體系受到留學生推崇
D.科舉制依然存在并且發揮著作用
解析:選A 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但是在選拔、任用歸國留學生的考試中主要考查科學知識,然后給予相應的功名出身,由此可知晚清選官開始重視科學,故選A項;考試主要涉及自然科學而不是儒家經典,排除B項;根據材料內容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1905年已經廢除了科舉制,排除D項。
2.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的《文官考試法草案》規定,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得應文官考試,亦即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這反映了北洋政府時期的選官制度(  )
A.延續了封建的選官制度 B.體現了“主權在民”思想
C.實踐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D.照搬了西方的文官制度
解析:選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洋政府規定凡是年滿21歲的男子都有資格通過考試擔任文官,這體現了“主權在民”思想,故選B項;辛亥革命后,民國通過考試選拔官員是對封建選官制度的否認而非延續,排除A項;實踐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與“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不符,排除C項;北洋政府的選官制度借鑒而非照搬了西方的文官制度,排除D項。
3.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試分為行政職和技術職兩大類,其中技術職又細分為商業、農業、林學、蠶業、化學、土木工、物理、機械、醫學、電工、機織、地質、鐵道、數學、染色、采礦、圖案、金丁、制絲、郵電等30個專業。這一劃分(  )
A.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
B.表明北洋政府時期官僚機構膨脹
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學化
D.說明實踐經驗是考試的重點
解析:選C 文官普通考試分類并細分專業,能夠適應相應的技術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專業化、科學化程度,故選C項;從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到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排除A項;B項材料未體現,排除;劃分專業不等于實踐經驗,排除D項。
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中國。隨著考試院的成立和《公務員考試法》《公務員任用法》《公務員考績法》《公務員懲戒法》等一系列法規的頒布,公務員制度逐漸形成和完備。
材料二 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包括考選制度和銓敘(舊時一種敘官制度,按資歷或勞績核定官職的授予或升遷)制度兩大部分,由考試院具體負責管理公務員的考試、任用和銓敘(審查考核)。1933年頒布《公務員退休法》,1947年《公務員退休法》提高了公務員退休薪資待遇。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二輯)》
(1)根據材料一,概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的特點。
(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對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做出評價。
解析:第(1)問,由材料信息“一系列法規的頒布”“公務員制度逐漸形成和完備”概括即可。第(2)問,從體系建立、調動公務員的積極性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點:通過法律手段確立;制度逐漸完備。
(2)評價: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公務員選拔任用體系,有利于提高公務員的素質,有利于國家機構的正常運作;強調資歷和勞績,有利于調動公務員的積極性。
PAGE
1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尉氏县| 景洪市| 浙江省| 汉阴县| 德钦县| 十堰市| 舞阳县| 双柏县| 普格县| 晴隆县| 竹山县| 陈巴尔虎旗| 项城市| 迁西县| 凤山市| 潮安县| 临洮县| 于都县| 冕宁县| 香格里拉县| 大洼县| 榆社县| 图们市| 丹阳市| 利津县| 南充市| 莲花县| 盘山县| 海林市| 阿鲁科尔沁旗| 西丰县| 佛坪县| 水富县| 大化| 连平县| 柯坪县| 河南省| 新乡县| 和田县| 旬阳县| 浪卡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