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課標要求 素養解讀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道路發展的獨特性。 1.深刻認識資產階級共和制在中國的建立及其失敗的原因,增強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等學科核心素養。2.比較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不同政權模式,認識中國共產黨根據地建設的先進性。3.認識現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樹立起制度自信,增強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知識點 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中華民國成立時間 1912年1月1日標志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這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的誕生國旗 采用五色旗為國旗紀年 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為民國元年(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①目的:防止袁世凱獨裁。②內容:以主權在民、平等自由為原則,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③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誤區警示] 辛亥革命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創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為共和“徒有虛名”,其實際的意義在于思想啟蒙,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2.北洋政府時期(1)政黨政治的嘗試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隨著專制政權的土崩瓦解,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②為謀求議會席位,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表現 ①1912年8月國民黨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②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宋教仁成為國會中多數黨的領袖,將負責組織責任內閣。③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刺殺結果 ①國民黨發動了 “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和國民黨內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鎮壓下去。②袁世凱強迫國會議員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就任正式大總統后,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此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續表(2)混亂的政治格局:大權獨攬的袁世凱,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軍閥割據的局面。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國民黨時期的“訓政”時間 1928年中國國民黨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后內容 ①在訓政時期,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治權,托付給國民政府總攬執行。③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實質 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2)國民黨時期的“憲政”時間 1948年內容 國民黨打出“行憲”的招牌,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副總統,建立總統府,取代國民政府評價 國民黨企圖以此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的外衣,但最終逃脫不了崩潰的命運[思維點撥] 民國時期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1)政權更迭頻繁,具有不穩定性。在短短的38年間,先后經歷了南京臨時政府、北京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統治三個階段。(2)政治體制復雜多變,實行過總統制、責任內閣制、君主制等政體。(3)形式上采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但實際上除個別短暫時期外,長期實行專制獨裁。[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情境探究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史料一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總理可以駁回總統的意見;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問題] 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如此設置分權的目的。[提示] 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史料二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問題] 根據史料二,概括上述條款中蘊含的政治原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意義。[提示] 原則:主權在民。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在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中的一座豐碑。[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特點及評價(1)特點:為限制袁世凱的權力,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為加強對袁世凱的監督,進一步擴大了參議院權力;為防止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規定了極其嚴格的修改程序。(2)評價進步性 ①國家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由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和彈劾權的規定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希望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愿望。②國民擁有一系列權利自由的規定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在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它的頒布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局限性 ①它掩蓋了階級的不平等,廣大勞動人民并沒有真正獲得民主權利。②由于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僅憑一紙空文限制袁世凱權力的目的是很難實現的[針對訓練]1.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最能體現“政權機構中權力的分配、制約、平衡”這一原則的內容是( )A.國家主權屬于國民全體B.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C.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D.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解析:選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的“這一原則”是指三權分立的權力制衡與制約,故選C項。2.針對中華民國初年的國會政治,有學者提出“多數本應參與其中的人”卻“形成國會‘萬萬不能存立’之共識”。據此可知,民國初年的民主政治( )A.社會基礎薄弱 B.違背社會潮流C.導致軍閥割據 D.缺乏理論依據解析:選A 材料“萬萬不能存立”說明反對國會的建立,由此可知社會基礎薄弱,故選A項;設立國會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排除B項;出現軍閥割據是由于中國特殊的國情導致的,并不是因為國會政治,排除C項;民國初年的民主政治借鑒了西方的民主思想理論,故并不缺乏理論依據,排除D項。知識點 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1.蘇維埃政權的建立(1)背景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起義和暴動中,革命根據地不斷涌現。②在各個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也陸續建立起來。(2)建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3)政權性質: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4)評價: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2.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背景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擴大政權特色 ①中國共產黨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②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③中國共產黨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評價 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3.解放戰爭時期的政權建設(1)解放戰爭期間①背景:解放戰爭期間,隨著戰局的發展變化和解放區的日益擴大,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建設上采取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的辦法,鞏固新興的人民政權。②政權特色: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提出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辨析比較]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1)“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2)“敵后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1945年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3)“解放區”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于國民黨統治的區域。[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情境探究 “三三制”原則 史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強調敵后政權在性質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指示規定,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產黨在政權中的領導作用,是要靠黨員的質量來保證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數,不是要盛氣凌人地要人家服從,而是要以黨的正確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別人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各抗日根據地比較認真地貫徹了“三三制”原則,在陜甘寧邊區,1941年根據“三三制”原則進行了改選。黨外人士擔任鄉以上干部者有3 592人,占總數的三分之二。根據地內的開明紳士由此得以進入政權機構。——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等[問題]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日根據地政權實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權的特點和主要意義。[提示] 原因:鞏固抗日根據地的需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需要調動各階層積極性,實行民主。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各階層聯合;民主協商。意義:廣泛團結了抗日力量,調動了各階層的積極性;保證了各階層的民主權利;根據地的人民民主政權得到鞏固;為新中國民主政權的建設提供了借鑒。[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三三制”的含義、性質與意義(1)含義: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普遍采用了“三三制”,即在政權人員構成比例上實行共產黨員、黨外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人士各占1/3的制度。(2)性質:通過“三三制”原則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①從目的上看,實行“三三制”原則的目的在于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抗日力量,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②從人員組成上看,在“三三制”原則下,工農群眾、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加入民主政權,這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組成基本一致。(3)意義①“三三制”及“三三制”政權是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具體運用,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條件下推進民主政治的一個創舉。②“三三制”的實行,使黨團結了各抗日階級、階層,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針對訓練]1.閱讀慶陽縣兩年來“三三制”執行情況(1944年),對表中縣參議員的身份反映的政權理解正確的是( )身份 家庭成分 社會出身地主 富農 中農 貧農 紳士 商人 學生 軍界 工人 務農數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A.具有民主性和廣泛性B.體現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原則C.性質是工農民主政權D.與人民民主政權的群眾基礎相同解析:選A 根據表格內容可知,“三三制”政權涉及階層具有廣泛性和民主性,故選A項;革命統一戰線出現于1924~1927年,排除B項;根據表格可知,階級成分中有地主、富農,故其性質并非工農民主政權,排除C項;人民民主政權的群眾基礎的主體是工人、農民,并沒有地主、富農,排除D項。2.1946年4月,陜甘寧邊區第三屆參議會通過了《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規定:“邊區、縣、鄉人民代表會議(參議會)為人民管理政權機關”“各級政府對各級代表會負責,各級代表對選舉人負責”。這一規定( )A.表達了中國共產黨民主建國的愿望B.加速了國民黨政權的覆亡C.奠定了新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基礎D.體現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性質解析:選A “邊區、縣、鄉人民代表會議(參議會)為人民管理政權機關”是由陜甘寧邊區第三屆參議會通過的《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確定的,因此這一規定表達了中國共產黨民主建國的愿望,故選A項。知識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明歷史時空—記牢客觀史實]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基礎:1949年9月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2)確立: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3)性質:是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4)作用: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這一組織形式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后,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5)挫折:1957年后,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左”傾指導思想的影響,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壞。(6)完善: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取得許多重要進展。[思維點撥] 近代以來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發展的法律文獻(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文獻。(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1949~1954年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3)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4)1982年憲法成為我國在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2)內容①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②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③人民政協是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方面代表人士組成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其基本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3)發展: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4)完善:改革開放后,該制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使得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走上了制度化軌道。[辨析比較] 中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而不是多黨制。因為在中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民主黨派與之密切合作,屬于參政黨;在西方,各黨派之間是執政黨與在野黨的關系,靠競選輪流坐莊。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確定目標: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2)發展與完善: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等制度體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3)特點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②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4)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勢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研史料實證—探究歷史本質]情境探究 現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史料一 我們中國……協商民主的主要意義是能夠保證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能夠保證各個階層、各種民族、信仰各種宗教的人和各個政黨,都能通過這種形式參政議政。協商民主在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種民主形式,同時又是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進行民主監督的一種民主形式。——李君如《中國在民主政治的問題上不要妄自菲薄》[問題] 根據史料一,歸納我國政治協商民主政治的作用。[提示] 保證了各階層公民有序地參政議政;不同的利益集團通過協商達成共識;及時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進行民主監督。史料二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第二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第二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問題] 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主要特點有哪些。[提示] 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等。[通歷史解釋—形成正確認識]新中國民主政治的特點(1)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中國共產黨在100年的奮斗歷程中,相繼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理論成果包含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2)以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為基礎:新中國成立之前的革命環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如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權、抗日根據地的“三三制”原則,都是為了實現人民民主而進行的探索和創造。新中國成立后憲法幾經修改,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3)以始終保持先進性的中國共產黨為領導力量:堅持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也是推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要求。(4)適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鞏固和發展既適應了我國基本國情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又因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民族特點和文化傳統相承接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就是戰爭年代中國革命實踐的產物。(5)與時俱進,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夠發展完善,一方面在于先進政黨的領導;另一方面在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為其提供了源泉和動力。[針對訓練]1.宣傳畫是一種文化符號,具有濃重的時代信息。下列宣傳畫反映的是( )A.政府重視健全基層民主制度B.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不斷完善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確立解析:選D 根據畫作的時間“1954年”以及畫作的主題“為孩子的幸福投這一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宣傳畫反映的主題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故選D項。2.1956年9月,中共八大提出,重申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健全國家法制,使黨和政府的活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該規定旨在( )A.鞏固各民主黨派的參政地位B.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領導地位C.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健康發展D.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解析:選D 材料中“健全國家法制,使黨和政府的活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主張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故選D項;A、B、C三項與材料無關,均排除。[思維腦圖][要旨聚焦]1.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國初期政黨政治嘗試遭到失敗。國民政府堅持“訓政”,實行獨裁統治。2.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學史明智·展情懷][材料展示]材料 在一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個具有較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賴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這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歷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項獨一無二的成就……孫中山稱之為“一盤散沙”的中國,迅速凝聚成一個具有強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強大的現代民族國家。——[美]莫里斯·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后毛澤東的中國》[思維升華] 政治制度自信抗日戰爭爆發后,為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抗戰勝利,中國共產黨創新出抗日各階級的聯合專政,政權建設實行“三三制”原則。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新出多樣化的選舉辦法(形式)。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創新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政治制度。只有不斷地創新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學以致用]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紀80年代末,美籍日裔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所謂“歷史終結論”。他認為,冷戰的結束不僅僅意味著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對抗的結束,更意味著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民主將是所有國家的必然歸宿。福山提出“歷史終結論”時是如何地心高氣傲,但面對客觀存在的無情現實,即他心中的“樣板”美國出了種種問題,在國際上廣受爭議和詬病,而被他宣布即將滅亡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卻日益興起,成績斐然,他也不得不低下他“高貴的頭”,開始批評起美國和贊揚起中國來了。他認為“中國奇跡”主要得益于中國模式政治方面的優勢。這一轉向,實際上說明“歷史終結論”業已破產。——陳學明、李先悅《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的終結說明了什么》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歷史終結論”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解析:首先,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由材料可知福山的“歷史終結論”認為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將是所有國家的必然歸宿。但是后來,美國出了種種問題,在國際上廣受爭議和詬病,社會主義中國卻日益興起,福山開始批評美國,贊揚中國。其次,從材料中提取互相關聯的歷史信息并結合史實進行分析得出“中國政治模式具有優越性”。由此可以提煉觀點,中國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列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一系列具體政治制度,并闡述這一制度安排,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總結觀點,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論題:中國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闡述:民主作為人類社會一種文明的政治制度,百余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標。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建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在中國第一次實現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并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創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體政治制度,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形成了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不同的政治模式。中國在發展民主政治的過程中,堅持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一制度安排,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進一步完善,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證明了中國模式的成功。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是對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揚棄,是一種偉大的制度創新。中國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教材問題·再思辨]1.讀教材P14“歷史縱橫”:史料 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中國社會黨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其中,同盟會、共和黨、統一共和黨為三大黨,共和黨擁戴袁世凱,統一共和黨接近同盟會。[設問] 根據史料,概括民國初期政黨政治的特點。[提示] 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政黨政治活躍;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以謀求議會席位為目標;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政黨數量眾多。2.讀教材P15“歷史縱橫”:史料 “革命程序”論是孫中山三民主義政治學說的內容之一,即主張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要經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各個時期,國民黨的責任和任務不同。孫中山認為,只有經過這樣的步驟,才能最后做到“主權在民”。[設問] 為什么說國民黨實施的“訓政”“憲政”在實質上仍然是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提示] 國民黨的“訓政”,違背了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訓政綱領》的規定(國民黨一黨代政);國民黨的“訓政”剝奪了人民權利;國民黨以種種借口一再拖延結束“訓政”原本規定的6年時間;1946年11月至12月,國民黨排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民主同盟等民主黨派,一黨包辦召開“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制憲國大”和《中華民國憲法》是非法的,1948年國民黨的“行憲”國大及其選舉結果當然也是非法的,其實質是為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披上“憲政”的外衣。[課程延伸]——關注教材的廣度民國初期政黨政治的勃興近代以來,中國政黨的出現及其活動不僅是對傳統政治中所謂朋黨政治的摒棄,更是中國政治走向民主,走向現代化的重要表現。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以國會為運作中心,近代中國國會主要在政黨的主導下展開運作。首先,政黨領袖在議會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凸顯。比如國民黨的領袖孫中山,以他為主導的國民黨同以袁世凱為代表的軍閥專制統治展開了斗爭。黎元洪、梁啟超等進步黨領袖以國會為合法斗爭的陣地,宣揚本黨的政綱和措施。其次,政黨主導和操縱了國會的選舉。議員代表的分配按地域劃分,議員的選舉卻是通過政黨操縱。在議員的選舉中,各政黨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由于議會政治初行,其不完善之處頗多,國會議員的選舉多演變為黨派斗爭。最后,政黨在代議制民主政治體系下,充當了民眾利益和要求輸入的中介和橋梁,政黨把支持本黨民眾的利益與要求轉變為政黨綱領并上升為國家意志。近代中國議會政治的實行,促進了政黨政治的勃興,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結構。[課程深化]——提升教材的高度近代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思考中國共產黨作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締造者,具有鮮明的現代品格和高度的整合能力,善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在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逐步形成了卓有成效的黨的領導方式。整體來看,中國共產黨的現代性與先進性保證了黨能夠將馬克思主義的政權建設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對根據地政權的有力領導,保證了黨的政權建設理論、方案與措施能夠充分得以實施,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遷移應用]1.下表所示為1913年4~12月北京政府眾議院議員集體署名正式質問的提案(部分)。這從實質上反映了( )提案人 提案內容蔣風梧等 針對《善后借款合同》提出質問:大借款的用途及財政善后計劃書羅永詔等 針對“尊崇孔圣”和“舉行祭孔典禮”的通令提出質問:祭孔典禮之命令違背信教自由之保證書A.改良與革命的兩種方式 B.司法與立法的權力之爭C.憲政與專制的矛盾沖突 D.愚昧與科學的思想較量解析:選C 材料中蔣風梧、羅永詔等眾議院議員對(北洋)政府的借款用途、祭孔典禮進行質疑,這是一種民主憲政的理念,而當時的北洋政府實行專制,因此,這是憲政與專制的矛盾沖突,故選C項。2.民主政治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現代化的主要目標之一。世界近現代史上,各國人民為了建立一個民主法制社會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阻礙近代中國社會實現民主政治的主要因素有(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B.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破壞C.封建政府和軍閥的專制統治D.長期的專制傳統和落后保守的思想觀念解析:選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阻礙近代中國社會實現民主政治的主要因素是中國特殊的社會性質,故選A項;B、C、D三項產生的根源仍然是中國的特殊社會性質,故排除。3.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政府由共產黨人、國民黨人和無黨派愛國人士組成。在選舉中,為了讓不識字的貧苦農民行使民主權利,根據地發明了一種特殊的選舉辦法——豆選。這些做法( )A.直接導致國共兩黨之間的分裂B.為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奠定了基礎C.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實現了全國性基層民主自治解析:選C 豆選能夠讓不識字的農民行使民主權利,從而擴大民主政治的基礎,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故選C項;抗日戰爭期間國共兩黨維持了表面的統一,沒有出現分裂,排除A項;這些做法與后來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項;D項說法過于夸張,且不符合史實,排除。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民初活躍于國會中的政黨,可大致分為激進、保守二派。激進派的政黨,嚴格說來,只有同盟會和國民黨。統一共和黨在并入國民黨以前,是騎墻于同盟會與共和黨之間的;民憲黨則是由國民黨分出。……統一共和黨的黨員雖有不少原屬革命派,但以出身立憲派和舊官僚者為多,故在態度上較同盟會溫和。……與同盟會合組國民黨的其他小黨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為眼見國民黨將能在政壇上占優勢。……至于正式國會后期出現的民憲黨,雖系自國民黨分出,但以吸收了許多進步黨黨員,在態度上亦較溫和。作為激進派政黨的同盟會和國民黨,是使民初國會發揮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黨的功能是以言論和立法來監督政府,并以訴諸選民的辦法促使執政者重視國利民福,同盟會和國民黨的確是具有這方面的資格與潛能。但以執政者無限制的伸張行政權,在野黨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監督權,結果使政治勢力走向兩個極端。當政治勢力走向兩個極端,而又不能取決于選民時,政治的危機即升高。民初國民黨之策動“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敗后執政者一意伸張一己的權力,均為政治勢力走向兩個極端的表現,亦為政治危機升高的表現,結果是兩敗俱傷。——張玉法《論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特點,并分析民國初年政黨政治活躍的原因。解析: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中“可大致分為激進、保守二派。激進派的政黨,嚴格說來,只有同盟會和國民黨。統一共和黨在并入國民黨以前,是騎墻于同盟會與共和黨之間的;民憲黨則是由國民黨分出。……統一共和黨的黨員雖有不少原屬革命派,但以出身立憲派和舊官僚者為多”逐條概括回答。第二小問,結合民國初年的史實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分析。答案:特點:黨派分化組合多變;政黨林立,政治傾向大抵為激進和保守兩派;國民黨力量強大,立場激進;政黨政治形式上活躍,但任何政黨都未進入國家權力的核心;受執政者打壓,政黨政治的實踐均以失敗告終。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臨時約法》頒布,確立責任內閣制;西方政黨政治的影響;中國經濟結構與階級關系多樣化的影響。PAGE1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