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2浙教版七年級上科學第四章《物質的特性》知識點第一節 物質的構成 1、定義: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2、性質:(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3)分子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 。(4)同種分子之間有斥力,不同種分子之間存在斥力。 3、氣體分子之間空隙最大,液體分子次之,固體分子之間間隙比較小。4、擴散現象說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還能說明分子之間有空隙。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所以這種無規則的運動叫做分子的熱運動。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的熱運動越劇烈。5、蒸發的微觀解釋:處于液體表面的分子由于運動要離開液面的過程,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越容易離開液面。6、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水蒸氣容易被壓縮,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壓縮:水蒸氣、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構成的,但水分子之間間隙差別較大,水蒸氣的水分子之間的間隙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間間隙很小,所以水蒸氣易被壓縮,而水和冰不易被壓縮。第二節 質量的測量1、一切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 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物體的質量是由物體本身決定的。它不隨 溫度 、 位置 、 形狀 、 狀態 的變化而改變。 2、國際上質量的主單位是千克,單位符號是Kg。其他單位有噸(t)、克(g)、毫克(mg)。1噸=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一個雞蛋的質量約為50g,一個蘋果的質量約為150g,成人:50Kg—60Kg, 大象6t; 一只公雞2Kg,一個鉛球的質量約為4Kg.3、測量質量常用的工具有電子秤、桿秤、磅秤等(彈簧秤不是測量質量的工具)。實驗室中常用托盤天平測量質量。4、托盤天平的基本構造是:分度盤、指針、托盤、橫梁標尺、游碼、砝碼、底座、平衡螺母5、在使用托盤天平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①放平: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②調平:將游碼撥至“0”刻度線處,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對準分度盤零刻度線或指針在中央刻度線左右小范圍等幅擺動。(判斷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據)當指針偏左時應當如何調節平衡螺母?把左端的平衡螺母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稱量:左盤物體質量=右盤砝碼總質量+游碼指示的質量值(游碼以左端刻度線為準,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g)加砝碼時,先估測,用鑷子由大加到小,并調節游碼直至天平平衡。用已經調平的天平測量物體時如果稱量過程中,指針偏左,說明左盤重,此時要向右盤加砝碼或是向右移動游碼,如果是指針偏右,則要減砝碼。注意:不可把潮濕的物品或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盤上(可在兩個盤中都墊上大小質量相同的兩張紙或兩個玻璃器皿)。⑤整理器材:用鑷子將砝碼放回砝碼盒中,游碼移回“0”刻度線處。(向左移動)思考:有位粗心的同學錯將物體放在右盤,砝碼放在左盤,問,此時物體的質量如何求算?將上述公式變為 右盤物體質量=左盤砝碼總質量-游碼指示的質量值若砝碼磨損了,測量結果比真實值偏大,如果砝碼生銹了,則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小。第三節 物質的密度1、密度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該物質的密度。密度是物質的固有屬性,與物體的形狀、體積、質量無關,即對于同一物質而言,密度值是不變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樣的;) 通常不同的物質,密度也不同;2、 密度的公式:?? ρ=m/v????(公式變形:m=ρv?? v=m/ρ)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單位:千克或克),v 表示體積(單位:米3或厘米3) l??水銀的密度為13.6×103千克/立方米,它所表示的意義是1立方的水銀的質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單位: (1)常用密度的單位:千克/立方米??或 克/立方厘米(質量/體積單位就可)(2)兩者的關系: 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1千克/立方米=1×10-3 克/立方厘米 (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立方米或1克/立方厘米 (4)單位轉化:?1毫升 = 1立方厘米 = 1×10-6立方米????? 1噸=1000千克=1×106方克 1毫升 = 1×10-3方升????????????1升=10-3立方米??4、密度的測量(1)測量原理:ρ=m/v (2)測量步驟(固體):①用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m;②用量筒或量杯測量物體的體積v;③計算ρ=m/v(3)測量步驟(液體):①量取一定體積液體并稱重M1②倒掉V體積液體③稱量剩余液體質量M2④計算液體密度ρ=(M1-M2)/V5、密度知識的應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兩個量,即可求得第三個量。(2) 可用于鑒別物質的種類。 第四節 物質的比熱 1、比熱:我們把1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在升高(降低)1℃時所吸收(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為比熱。 比熱單位:焦/(千克×℃)讀作:焦每千克攝氏度符號:J/(kg.℃) 水的比熱:4.2×10的3次方 焦/(千克×℃) 表示的含義--1kg水溫度升高1℃時,需要吸收的熱量為4.2×103焦。2、比熱表的閱讀:⑴水的比熱最大。(由此說明水作冷卻劑、保溫劑的作用) ⑵不同物質的比熱是不同的。所以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與物質的質量、升高的溫度、吸放熱的多少無關 ⑶不同狀態的同一種物質的比熱不同,說明比熱與物質狀態有關3、 所以,沿海地區氣溫變化小,內陸氣溫的變化大同一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冬季陸地降溫快,海洋降溫慢 夏季陸地降升溫快,海洋降升溫慢 ??原因:海洋(水)的比熱容比陸地(巖石)要大,升溫慢降水:沿海降水較多,降水的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內陸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原因:距離海洋遠近不同 第五節 熔化與凝固1、物質的存在狀態通常有三種:氣態、液態、固態,物質的三種狀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種變化叫做物態變化。2、我們把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做熔化;由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過程,凝固過程要放出熱量,熔化過程要吸收熱量。3、具有一定的熔化溫度的物體叫做晶體,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的物體叫非晶體。晶體和非晶體的主要區別是:是否具有熔點;無論是晶體還是非晶體,熔化時都要吸收熱量。4、晶體熔化時的溫度叫做A熔點 。它是晶體的一種特性。 5、晶體在凝固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的溫度叫做B 凝固點 。同一晶體的A 熔點 和B 凝固點 是相同的。 6、晶體 熔化過程吸熱,溫度保持不變。熔化特點 熔化條件:達到熔點,吸熱。 非晶體:熔化過程吸熱,溫度逐漸升高。 凝固過程放熱,溫度保持不變晶體凝固特點 凝固條件:達到凝固點,放熱。 非晶體:熔化過程放熱,溫度不斷降低。7、在晶體加熱熔化過程中,熔化前溫度逐漸上升,固態;熔化時溫度保持不變,狀態為固液共存;熔化后溫度逐漸上升,液態。(注:熔化時間不是加熱時間。)8、區分晶體和非晶體熔化和凝固圖像的標志是:看T-t的圖像中有沒有一段平行于橫軸的等溫圖像。9、萘的熔點是 80℃ ,硫代硫酸鈉的熔點是 48℃ 。水的熔點是 0℃10、晶體舉例:金屬、冰、水、海波等 非晶體舉例:松香、石蠟、玻璃、塑料、橡膠等。第六節 汽化與液化1、物質由液態變氣態的過程叫做汽化,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或凝結。2、汽化吸熱,液化放熱。3、液體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進行的汽化現象;沸騰是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沸騰特點:在一定溫度(沸點)下進行,低于這個溫度時,液體吸收熱量,溫度上升,不沸騰;在這個溫度時,液體吸收熱量,溫度不變,沸騰。沸騰的條件:(同時具備)a液體的溫度達到沸點;b繼續吸收熱量。蒸發是在液體表面進行的,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進行的。4、蒸發的三個影響因素是:液體溫度高低、液體的表面積大小、液體表面空氣流通快慢。5、蒸發時,液體的溫度降低,周圍環境的溫度降低。溫度計從酒精中取出后示數將先下降后上升。(下降是因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發時要吸收熱量,后上升是因為酒精蒸發完后回到室溫) 6、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溫度 、 壓縮體積。 7、電冰箱就是利用低沸點的冷凝劑在汽化時,從冷凍室吸熱,又利用壓縮機將氣體的冷凝劑液化,向外放熱,而將從冰箱的冷凍室“搬”到冰箱外面的。熱管溫控技術,管內工作的液體在高端汽化吸熱,在低端液化放熱。項目蒸發沸騰相同點都是汽化現象,都要吸收熱量。不同點1.只發生在液體表面2.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1.同時發生在液體內部和表面2.只在一定溫度沸點下發生影響因素液體溫度高低液體的表面積大小液體表面空氣流通快慢液體表面氣壓大小(氣壓低,沸點低)第七節 升華與凝華1、升華,物質直接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吸熱。 凝華,物質直接從氣態變成固態的過程。————放熱。2、升華現象:樟腦丸變小,干冰消失,冬季結冰的衣服變干,白熾燈用久了變細。 凝華現象:針狀霧凇(人造雪景)、冰棍外的“白粉”、發黑的燈泡、霜的形成。3、云,水蒸氣上升至高空溫度降低后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成云。(液化)雨,云中小水滴變大降落到地面。(液化)雪,空中溫度較低,小水珠凝固成雪。(凝華)露,夜間空氣中水蒸氣在氣溫較低時液化在植物體和其他物體的表面形成露。(液化)霧,無風時,暖濕氣流(水氣)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霧。(液化)霜,寒冷的冬天,地表附近的水蒸氣,在夜間遇到溫度很低的地表物體和植物時,凝華成霜。(凝華)第八節 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1、沒有別的物質生成的變化是物理變化;有別的物質生成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化學變化的本質是有新的物質生成。2、不需要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叫物理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導電性導熱性。 只能在化學變化中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化學性質。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堿性等。3、物質的性質與變化的區別與聯系:a.物質的性質決定著變化,而變化又決定性質,物質的性質和變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b.性質通常用“易”、“能”、“可以”“會”、“難”等詞來描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