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 導學案班級: 姓名: 學號:_________【學習目標】1、知道工業革命后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如人口增長、大眾教育的興起、城市化、環境污染、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等。2、了解工業化、城市化的含義,了解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深理解工業化和城市化與我們現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關系。3、通過對工業化國家的學習,既要認識到工業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經濟繁榮的一面,也要認識到工業化帶來的弊端,樹立全面科學發展的觀點和環保意識。【學習重難點】重點:工業革命帶來的人口增長、城市化。難點:工業化國家社會變化的表現以及出現的社會問題。【知識結構】【新課探知】2022版課標:通過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領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成功第一步:鞏固基礎、構建知識體系知識點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1.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 的發展,促進了 的迅速增長。2.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 不斷壯大。 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 。同時,越來越多的 走出家庭,成為 ,她們的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為婦女的 提高創造了條件。3.19世紀中期以后,為了適應 的需要,歐洲國家開始推廣 ,德國和法國最早建立起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各國的大眾 ,促進了 。知識點二、城市化4.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 。開始時,城市通常缺乏統一的 。城市的環境 。19世紀中期以后,城市的環境開始到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的 也在發生著變化。知識點三、社會問題5.在工業化進程中,西方國家也出現了許多 。首先是由于 日益擴大,工人對不公平的社會現狀越來越不滿,用 表達自己的憤怒。隨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工人的反抗斗爭日益 。 是工業化帶來的另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成功第二步: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培養【核心素養】(一)歷史解釋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 :2).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1)社會進步: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工人階級隊伍壯大;越來越多的婦女成為工業勞動者,婦女地位提高;推動了大眾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時候的發展;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加速城市化進程。(2)社會問題:環境污染嚴重、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日趨尖銳。(二)唯物史觀1). 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之間的聯系。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反過來,人口增長又為工業革命提供大量的勞動力,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2).工人階級的出現和貧富分化的加劇之間的聯系。工人階級的出現和貧富分化的加劇都是在工業革命的前提下出現的。工人階級隊伍越壯大,資本家攫取的社會財富就越多,社會貧富分化也就越加嚴重。引發的工人抗爭也就愈加強烈。(五)史料實證1750~1870年英國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比例的變化示意圖圖表解讀:圖表中1750年英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到1870年,英國農村人口下降,城市人口上升,且城市人口占絕大多數解讀:工業革命后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工業勞動者。她們的社會角色發生變化,為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創造了條件。◆成功第三步:課堂練習,學以致用!(相信自我,勇攀高峰!)(一)【自我測評】1.(2022·廣東·九年級單元測試)下圖為英國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比例變化圖。導致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租地農場的增多 B.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C.工業革命的發展 D.啟蒙思想的傳播2.(2022·廣東·九年級單元測試)英國的曼徹斯特在17世紀時人口不超過1萬人。從1786年阿克萊特紗廠的第一個煙筒立起,15年后擁有蒸汽機的紡紗廠發展到50個:1790年人口發展到5萬,到1801年猛增至9.5萬人,到1841年又增至35萬人。曼徹斯特的發展印證了( )A.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B.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C.大企業制度的出現激發了城市活力 D.世界市場最終確立的全過程3.(2022·廣東·九年級單元測試)19世紀初,德國建立由初等學校、中等學校、大學組成的系統教育體系。1870年以后,英、法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以上國家推廣大眾教育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長的需要 B.適應工業化發展需要C.城市化發展需要 D.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需要4.(2022·廣東·九年級單元測試)19世紀的英美文壇出現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春天,誕生了一批描寫女性的文學作品,如《簡·愛》《小婦人》《南方與北方》等,在這些作品中體現出女性要經濟獨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關系等思想。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A.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B.自由主義思想的興起C.啟蒙運動的影響 D.女權主義意識的興起5.(2022·全國·九年級課時練習)19世紀初。德國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系統教育體系;1802年法國大力資助中等學校;英國、法國開始對兒童實行義務教育。這些國家采取的措施,旨在( )A.提高婦女的地位 B.推動社會公平 C.適應工業化需要 D.改善環境質量6.(2019·江蘇鎮江·中考真題)觀察下列圖表,導致這一時期英國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比例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外殖民戰爭 B.資產階級革命C.工業化及城市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戰7.(2022·廣東·九年級單元測試)歷史學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眾化”“人口數量的激增”“環境污染”等來描述( )A.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B.資本主義時代的開始C.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D.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8.(2020·四川自貢·中考真題)工業革命使工業化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以下對工業化影響的表述正確的是①加快城市化進程 ②導致人民文化水平下降 ③帶來環境的變化 ④使婦女社會角色改變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9.(2022·福建南平·一模)下圖所示為德國適齡兒童入學率的變化情況,體現了德國A.發展高等教育 B.實行免費教育 C.普及職業教育 D.推廣大眾教育10.(2022·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01-1911年英、法、德、美四國的人口情況表(單位:萬人)1801年 1851年 1881年 1901年 1911年英國 889 1793 2597 3253 3607法國 2735 3578 3740 3845 3919德國 2400 3341 4523 5637 6493美國 530 2319 5016 7600 91971800年,倫敦有近100萬人,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1851年,倫敦人口達到236萬。1801年,巴黎有將近55萬人,1851年,巴黎人口達到100萬以上。1800年,維也納人口約為25萬,柏林人口約為17萬;到1850年,維也納人口已超過44萬,柏林人口達到42萬。——據統編版歷史教科書九年級(下)(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歐美主要國家人口發展的特點和影響材料二 建國以來,我國人口的部分情況簡表時間 人口數量 來源1949年 4.75億 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53年 6.02億 1954年1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關于全國人口調查登記結果的公報》1957年 6.57億 1960年《人民手冊》P272——據謝忠梁《中國歷代人口略計表》(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建國后我國人口發展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人口發展的認識。(二)【挑戰突破】1.(2022·全國·九年級課時練習)1803年,英國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國民總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 16. 2%的國民總收入。 而紡織工人的周工資從1797年的26先令8便士下降到1833年的4 先令 6 便士。 這表明工業革命 ( )A.促進了生產力的進步 B.使工人階級力量壯大C.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 D.導致了貧富分化加劇2.(2022·全國·九年級課時練習)導致下表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開辟 B.殖民擴張和掠奪 C.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 D.工業革命的完成3.(2022·河北保定·二模)霍布斯鮑姆在《帝國的年代》中對歐洲某強國做了如下記載“最驚人的變化首推出現了許多以女性為主要從業人員的職業商店和辦公室中的職業……女性店員由1882年的約32萬人(大約是總數的20%)增加到1907年的174萬人(大約是總數的40%)。”當時女性解放的根本原因是A.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 B.民主政治的完善C.實行了“新經濟政策” D.女性自主意識的增強4.(2022·全國·九年級課時練習)1850年,美國僅有6座人口超過1萬的“大”城市。到1900年,人口過1萬的城市達38個,大約5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生活在城市。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人文主義的倡導 B.民主政治的推行 C.人口的迅速增長 D.工業革命的開展5.(2022·山東濟南·模擬預測)工業革命使工業化國家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下圖體現的社會現象最準確的表述是( )A.大眾教育推廣 B.城市化進程加快C.人口大幅增長 D.貧富分化加劇6.(2022·河南安陽·模擬預測)19世紀前半期,法國里爾上層階級(資產階級)的人數占總人口9%,而其遺囑上所載明的財富則從58%增加到90%。“大眾階級”的財富下降到只占0.23%。促使上述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海外的殖民掠奪 B.無產階級的崛起C.工業革命的開展 D.人民生活的改善7.(2022·北京海淀·九年級期末)人口遷徙改變了歷史。材料一 自西晉末年至劉宋為止,許多少數民族自西、北方徙居中原,與漢族雜居(見上圖)。中原地區陷入動蕩也造成中原人士離開故土。北來的僑民多集中在長江流域。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從短時態來看是加劇了社會動亂,但它也為社會的久遠進步,開辟了道路。——摘編自曹文柱等《乾坤眾生——閱讀中國·社會卷》(1)依據材料一,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主要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此階段的人口遷徙對“社會的久遠進步”的作用。材料二 1620—1770年英屬北美殖民地部分人口統計(單位:人) 年份 項目 1620年 1680年 1720年 1750年 1770年白人 2282 144536 397346 934340 1688254黑人 20 6971 68839 236420 459822——李劍鳴《美國殖民地時期的人口變動及其意義》(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英屬北美殖民地人口的變化并說明原因。分析這種變化給英屬北美殖民地帶來了哪些影響?材料三 工業革命以前,①圈地運動和農業技術革命造成農村剩余大量勞動力,農村就業困難和生活條件惡劣,對剩余人口的向外流動起著推動作用。1801—1841年間,“英國城市人口增長了一倍多,1801年42%的人口居住在城鎮,而到了1841年51%的人是城鎮居民”。②工業革命帶來產業結構巨變,工礦企業生產和服務業規模擴大急需勞動力,對農村人口的流動形成一股強大的拉力。③政府通過《濟貧法》、《定居法》等法律放松人口流動限制,為人口流動提供了條件。④水陸交通的改善,特別是鐵路運輸的發展有利于人口的快速流動。——摘編自馬麗敏《19世紀英國城市化與人口遷移》(3)依據材料三,補充完成下列19世紀上半期英國人口遷徙分析一覽表。(表格填寫要求:表格中A、B、C三處填寫相應文字,D、E兩處填寫相應的數字序號。)項目 具體內容特點 從A 流動到B原因和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①D(寫序號)C 因素 ④法制因素 E(寫序號)(4)人口遷徙是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一種常見現象。綜上所述,請從人口遷徙的原因、特點、影響中任選一個角度談談你對人口遷徙問題的認識。【參考答案】◆成功第一步:鞏固基礎、構建知識體系生產力 人口 工人階級 勞動力結構 工業和商業 婦女 工業勞動者 社會地位 工業化發展 大眾教育 國家教育體系 文化水平 社會發展城市 規劃 很差 改善 生活方式3.問題 社會矛盾激化 貧富差距 破壞機器 強烈 環境污染◆成功第三步:課堂練習,學以致用!(一)【自我測評】1.【答案】C2.【答案】B3.【答案】B4.【答案】A5.【答案】C6.【答案】C7.【答案】D8.【答案】B9.【答案】D10.【答案】(1)特點:人口迅速增長;人口朝城市集中;工業化發展程度不同引起人口增長不平衡。影響:促進工業革命的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吸引外來移民;產生社會問題;收入發展不均衡等。(2)原因:新中國建立,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人民當家做主;黨的方針政策;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中國人傳統生育觀等。(3)認識:適度人口增長有利于社會發展;人口增長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表現與結果;人口應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口增長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等。(二)【挑戰突破】1.【答案】D2.【答案】D3.【答案】A4.【答案】D5.【答案】B6.【答案】C7.【答案】(1)表現:北方少數民族遷入中原;中原地區民眾南遷。作用:促進民族交融,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基礎;推動江南地區的開發,縮小了南北差距,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2)變化:英屬北美殖民地白人、黑人及總人口增加。原因:早期殖民擴張使歐洲人移民美洲;三角貿易將黑人奴隸販賣到北美大陸;歐洲列強對北美的殖民擴張;北美開發需要等。影響:推動了北美殖民地的開發;促進了美利堅民族的形成;豐富了北美地區的文化;加劇了種族沖突。(3)A. 鄉村; B.城市;C.交通;D.② ;E.③。(4)人口遷徙促進交流;城市化進程加快是必然的;人口遷徙也帶來許多社會和環境問題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