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2022-2023學年上學期九年級科學期末專題復習五:消化系統【word,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2022-2023學年上學期九年級科學期末專題復習五:消化系統【word,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一、人體的消化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物理性消化主要通過牙齒的咀嚼和胃腸的蠕動;化學性消化主要是利用消化酶,使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通過化學變化變成可吸收的物質。
(2)食物中各種成分的消化。
①必須經過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質:淀粉、蛋白質、脂肪
②無需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質
(3)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
1.酶能使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變成可吸收的物質。
2.與人消化有關的消化酶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胰腺 肝臟 腸腺
流入的部位 口腔 胃 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 小腸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膽汁 腸液
所含消化酶 淀粉酶 胃蛋白酶 多種消化酶 無消化酶 多種消化酶
1.酶的概念
酶是生物活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是一種生物催化劑。
2.酶的特點:高效性、專一性、不穩定性。溫度和pH都會影響酶的活性。
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pH對酶活性的影響:
3.人體中有很多種酶,不同的酶催化體內不同的化學反應。
4.人體細胞若缺乏某種酶或酶不足時,就會發生代謝紊亂,并可能出現疾病。如白化病等。
例1、如圖為人體消化系統部分結構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合理的是(  )
A.①分泌的膽汁流流入膽囊濃縮和貯存
B.②分泌的消化液只有一種消化酶
C.③分泌的消化液能將脂肪徹底分解
D.④分泌的胰島素通過導管流入十二指腸
例2、根據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下列有關小腸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小腸長約5-6米,是消化系統中最長的一段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
B.小腸絨毛使得小腸內表面積增加了600倍大幅度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C.小腸腸壁含有平滑肌層,能使小腸蠕動有利于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
D.小腸壁上含有豐富的消化腺,能分泌出多種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例3、如圖是人體的消化系統漫畫概念圖。下列對圖中描述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蛋食主義者”意為胃能消化蛋白質
B.“我什么都能吃”意為食物中的大部分營養成分都能在小腸被消化和吸收
C.“口腔和我合作無間”意為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能在口腔中配合脂肪的消化
D.“肝膽相照好兄弟”體現了肝臟和膽囊之間相互配合的關系
例4、如圖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表示)被消化的程度。據圖分析,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曲線分別代表脂肪、淀粉消化的過程
B.淀粉、蛋白質、脂肪主要消化的部位是C胃
C.在消化道D中,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膽汁
D.食物進入大腸前,Y被分解成葡萄糖,X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例5、pH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響如下圖。為了探究唾液淀粉酶受pH影響活性下降后是否可恢復,小明用6只試管做了如下表的實驗,并記錄每只試管淀粉剩余量。
步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取1ml唾液淀粉酶溶液,將pH調節為特定值。 4.0 5.0 5.8 6.2 6.8 7.4
2.靜置5分鐘后,再將6只試管內液體的pH調至X
3.加入2%的淀粉溶液1ml 1ml 1ml 1ml 1ml 1ml 1ml
4.37℃水浴5分鐘后,測出試管中淀粉剩余量 100% 0 0 0 0 0
(1)表格中X的值最合理的是________。
(2)分析表格的實驗數據,可以得出結論是:________。
(3)當pH=5.8時,酶的催化能力下降,可能原因是:①部分酶的活性徹底消失;②酶整體活性下降,小明分析實驗數據中的淀粉剩余情況認為是原因②,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請結合實驗數據說明理由:________。
1.下表是某同學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實驗中的相關記錄,該實驗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
試管 加入物質 溫度 加入碘液
1 淀粉糊+唾液 37℃ 不變藍
2 淀粉糊+唾液 0℃ 變藍
A.需要適宜的 pH B.需要適宜的溫度 C.具有專一性 D.具有高效性
2.如圖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在消化道各部位(A~E)被消化的程度,其中可以表示蛋白質消化過程的曲線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甲、丙
3.下圖表示人體消化吸收過程,①一⑤表示消化液(⑤為腸液)。縱向箭頭表示消化液對相應物質的消化作用,abc分別表示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最終消化產物。有關分析不正確是( )
A.④和⑤發揮作用的場所都是小腸
B.①為唾液,能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
C.②與③都只含一種酶,但酶種類不同
D.X表示小腸,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場所
4.下圖表示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被分解的速率,由圖可以得出( )
A. 酶具有高效性 B. 酶具有專一性
C. 溫度越高,酶催化效率越高 D. pH值越高,酶催化效率越高
5.圖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響的曲線,圖乙表示在最適溫度下,pH=b時一定量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產生的麥芽糖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若圖乙描述的反應過程中改變某一初始條件,則圖乙中e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或d點(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時的最短時間)的位置會發生移動。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pH=a時,e點下移
B.淀粉量增加時,e點上移
C.溫度升高時,d點右移
D.酶的量減少時,d點右移
6.胰酶腸溶片是一種助消化藥,含多種消化酶,用于胰液缺乏導致的消化不良癥。為了不影響療效,本品需要在4℃左右的低溫條件下保存。小明和同學們以胰酶腸溶片和蛋清為原材料,探究“胰液對蛋白質的消化作用”。實驗方法如下:
①將胰酶腸溶片處理后,獲得胰酶液備用;
②將蛋清加入沸水攪拌,配成蛋花液,冷卻備用;
③取三支試管,分別標為1號、2號、3號,按下表進行處理后,結果如下:
處理方法
1號 2號 3號
加入蛋花液 5毫升 5毫升 5毫升
加入不同液體后搖勻 5毫升清水 5毫升胰酶液 5毫升煮沸過的胰酶液
靜置60分鐘 37℃ 37℃ 37℃
現象 不變 蛋花液消失、澄清 不變
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人體的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在________(填器官名稱)里發揮消化作用;
(2)比較________(填試管編號) 兩支試管,說明胰蛋白酶具有消化作用;
(3)與2號試管比較,3號試管沒有明顯變化,說明________;
(4)本實驗中,蛋花液還可以換成 (選填字母)。
A.米湯 B.豆漿 C.花生油 D.牛奶
1.圖甲表示溫度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圖乙是將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麥芽糖積累量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應的最適溫度
B. 圖甲中,Ta、Tb時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對酶活性的影響有本質的區別
C. 圖乙中Tb到Tc的曲線表明隨溫度的升高,麥芽糖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達到最大
D. 圖乙中A點對應的溫度為T0
2.圖中 A.B.C.D 依次表示消化道相鄰的器官,曲線 X、Y、Z 表示三大類有機物質在上述器官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X為蛋白質,消化器官是 A 和 D B.Y為脂肪,消化器官是 C
C.Z 為淀粉,消化器官是 D D.X、Y、Z 都能在 D 內進行消化
3.如圖模擬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過程,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剪刀1”模擬的物質僅在口腔中出現
B.只有腸液中含有“剪刀2“模擬的物質
C.“剪刀1”和“剪刀2”模擬的物質是由活細胞產生的有機物
D.如圖模擬的消化原理與膽汁的消化原理一樣,均是物理性消化
4.如圖所示是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實驗,向各試管中都加入少許等量淀粉糊,1、3 號試管中各加入 2mL 清水,2、4 號試管中各加入 2mL 唾液,充分攪拌,如圖處理5 分鐘,然后向各試管滴加 2 滴碘液。關于實驗分析正確的是
A.1、4 號試管的實驗變量只有溫度
B.本實驗中把唾液換成胃液不影響實驗結果
C.設置試管 3 和試管 4 的目的是減小誤差
D.滴碘液后不變藍的是試管 2 溶液
5.如圖所示為蛋白質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a、b分別表示胃、小腸中參與蛋白質消化的消化液,X表示經小腸消化后的終產物,則a、b和X分別是(  )
A.胃液,胰液和腸液,氨基酸
B.唾液,腸液和胰液,葡萄糖
C.胃液,膽汁和腸液,脂肪酸
D.膽汁,腸液和胰液,甘油和脂肪酸
6.小柯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其實驗過程及結果如下:
組別 A B C
試管中依次加入物質 2ml唾液 2ml蒸餾水 2ml唾液
1ml蒸餾水 1ml蒸餾水 1ml5%鹽酸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溶液
水浴10分鐘 37℃ 37℃ 37℃
各滴入2滴碘液后的現象 不變藍 變藍 變藍
重復實驗多次,實驗結果都相同。
(1)解釋A組實驗不變藍的原因是 。
(2)根據上述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有:① ;② 。
(3)為了進一步探究pH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小胡又將C組試管中鹽酸換成5%氫氧化鈉,滴入1滴碘液不變藍,猜測其原因是 。
答案及解析
例1、A
【解析】
A.①是肝臟,能夠分泌膽汁,膽汁不含消化酶,進入膽囊儲存,A正確。
B.②小腸分泌的消化液腸液,含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的多種種消化酶,B錯誤。
C.③胃只能初步消化蛋白質,不能消化脂肪,C錯誤。
D.④胰腺內分泌的胰液通過導管流入十二指腸,胰島素不進入十二指腸,D錯誤。
例2、D
【解析】
A.小腸長約5-6米,是消化系統中最長的一段,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正確。
B.小腸絨毛使得小腸內表面積增加了600倍,大幅度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正確。
C.小腸腸壁含有平滑肌層,能使小腸蠕動,有利于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正確。
D.小腸內有腸腺,能分泌腸液,腸液中有多種消化酶,與小腸消化功能有關,與吸收無關,錯誤。
例3、C
【解析】
A.“蛋食主義者”說的是胃,胃中的胃腺能夠分泌胃液,胃液能夠初步消化蛋白質,A正確。
B.“我什么都能吃”說的是小腸,在消化道內,小腸在消化道內最長,長約6米,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小腸的消化和吸收的面積;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種結構特點有利于小腸的吸收;小腸內含有腸液、胰液、膽汁等多種消化液,可以對多種物質進行消化。所以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B正確。
C.“口腔和我合作無間”說的是唾液,口腔中具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夠將淀粉初步消化為麥芽糖,C錯誤。
D.“肝膽相照好兄弟”說的是肝臟和膽汁,肝臟,能夠分泌膽汁,膽汁流入小腸后,膽汁不含消化酶,對脂肪有乳化作用,D正確。
例4、C
【解析】
A.曲線分別代表淀粉、脂肪消化的過程,敘述錯誤。
B.淀粉、蛋白質、脂肪主要消化的部位是D小腸,敘述錯誤。
C.在消化道D中,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膽汁,敘述正確。
D.食物進入大腸前,X被分解成葡萄糖, Y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敘述錯誤。
例5、 6.2 當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在pH為5.0-7.4的范圍中,唾液淀粉酶在pH調節到最適pH后仍可恢復活性,pH為4.0時的唾液淀粉酶失活后無法恢復活性 同意②,因為第③組pH=5.8恢復活性后,5分鐘內也完全將淀粉反應完,所以是酶的活動整體下降后又全部恢復或者(不同意,因為如果部分酶活性徹底消失,剩下的酶也可能5分鐘將淀粉消耗完)
【解析】
(1)由圖可知,pH為6.2時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強,則探究唾液淀粉酶受pH影響活性下降后是否可恢復,)表格中X的值最合理的是6.2,故填6.2。
(2)由圖可知,當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在pH為5.0-7.4的范圍中,唾液淀粉酶在pH調節到最適pH后仍可恢復活性,pH為4.0時的唾液淀粉酶失活后無法恢復活性,故填當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在pH為5.0-7.4的范圍中,唾液淀粉酶在pH調節到最適pH后仍可恢復活性,pH為4.0時的唾液淀粉酶失活后無法恢復活性。
(3)由表可知,第③組實驗pH為5.8時酶的活性較pH為6.2時減弱,當pH恢復至pH為6.2時,5分鐘內也完全將淀粉反應完,即酶的活動整體下降后又全部恢復,說明當pH=5.8時,酶的催化能力下降的原因是酶整體活性下降,故填同意②,因為第③組pH=5.8恢復活性后,5分鐘內也完全將淀粉反應完,所以是酶的活動整體下降后又全部恢復。
1. B
【解析】實驗中試管1和試管2作對照,其他條件都相同,控制唯一的變量就是溫度,該實驗為探究溫度對酶的催化作用的影響。
【解答】由表格可知,試管1加入淀粉不變藍,而淀粉遇到碘液會變成藍色,但試管1不變藍,說明試管1中已經不存在淀粉,試管2會變藍,說明試管2中含有淀粉,經過兩個試管的對比,它們唯一不同的變量為溫度的不同,實驗結論為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2. B
【解析】淀粉、蛋白質、脂肪在消化道中開始化學消化的器官依次是口腔、胃、小腸。
【解答】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分解為麥芽糖,最終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蛋白質的消化是從胃開始的,最終在小腸內蛋白質被徹底消化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開始于小腸,在胰液和腸液及膽汁的作用下被徹底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圖中的乙曲線為蛋白質消化過程,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3. C
【解析】從食物在人體的消化和吸收過程切入解答。
【解答】A、淀粉和蛋白質在小腸中被徹底分解成葡萄糖和氨基酸,因此④和⑤發揮作用的場所都是小腸,A不符合題意;
B、①為唾液,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B不符合題意;
C、②是胃液,胃液中的蛋白酶能將蛋白質進行初步分解,③是膽汁,是不含消化酶,在它的作用下使脂肪變成微小顆粒,因此③是不含酶,C符合題意;
D、X表示小腸,是a葡萄糖、b氨基酸、c甘油和脂肪酸,小腸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4. A
【解析】根據圖像反應的信息分析判斷。
【解答】A.從圖中可以看出,加入過氧化氫酶后,生成物的反應速度明顯加快,即酶具有高效性,故A正確;
B.圖像中只有一種酶,無法通過比較確定酶的專一性,故B錯誤;
C.每種酶都有最適宜的溫度,溫度過高或是過低都不利于酶的催化效率的提高,故C錯誤;
D.圖像中沒有任何關于溶液pH變化的信息,故D錯誤。
故選A。
5. A
【解析】影響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溫度和PH,在最適PH前,隨著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強,到達最適
PH時,酶活性最強,超過最適PH后,隨著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低溫酶不會變性失活,高溫、PH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酶變性失活。
【解答】A、由于b點對應的PH是麥芽糖酶的最適溫度,而a點位置酶的催化效率較慢,產生麥芽糖的量不會改變,由于催化效率慢,因此時間會增加,因此pH=a時,e點不會改變,A符合題意;
B、當淀粉量增加時,e點會上移,即麥芽糖量會增加,B不符合題意;
C、當高溫時,會使酶變性失活,導致產生麥芽糖最大量時的最短時間會增加,d點會右移,C不符合題意;
D、由于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產生麥芽糖,因此若酶的量減少時,麥芽糖的量相應減少,d點右移,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6.(1)小腸(2)1. 2(3)煮沸的胰酶液失去了活性(4)B,D
【解析】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對其底物具有高度特異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質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賴于酶分子的一級結構及空間結構的完整。控制變量在進行科學實驗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實驗因素(自變量)以外的所有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這些變量不是本實驗所要研究的變量,所以又稱無關變量、無關因子、非實驗因素或非實驗因子。
【解答】(1)胰液是在小腸里發揮作用的;
(2)結論是胰蛋白酶具有消化作用,說明變量是胰蛋白酶,即1號和2號試管的變量是對比可以得出結論;
(3)對比2號和3號試管,變量是酶有沒有被煮沸過,由實驗結果可知,被煮沸過的胰酶失去作用;
(4)蛋花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A、米湯主要成分是淀粉; B、豆漿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C、花生油主要成分是脂肪; D、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故答案為:(1)小腸;(2)1、2;(3) 煮沸的胰酶液失去了活性;(4)BD。
1. C
【解析】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溫度,溫度低,酶的活性降低,升高溫度后酶活性升高,但溫度過高會使酶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永久失去活性。
【解答】A、分析甲圖可知,溫度為T0時,淀粉酶活性最高,該溫度是淀粉酶的最適宜溫度,A正確,不符合題意;
B、圖中Ta、Tb時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Ta時溫度過低,淀粉酶活性降低,升高溫度后酶活性升高,Tb時溫度過高淀粉酶失去活性,但它們對酶活性的影響有著本質的區別,低溫時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間結構沒有發生改變 ,高溫使酶的空間結構發生了改變,導致酶永久失去活性,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分析圖乙可知,Tb到Tc隨溫度的升高,麥芽糖不再增加,因為Tb時酶已經失去活性,C錯誤,符合題意;
D、A點麥芽糖的量的變化最快,反應速率最快,酶活性最高,該點對應的溫度為最適宜溫度,是圖甲中的T0 , 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2.D
【解析】
A、從圖中可以看出,物質X最先被消化,可以判斷X是淀粉,消化淀粉的器官是A口腔和D小腸,A錯誤。
B、從圖中可以看出,物質Y第二個被消化,可以判斷Y代表蛋白質,消化蛋白質的器官是C胃和D小腸,B錯誤。
C、從圖中可以看出,Z最后被消化,可以判斷Z代表脂肪,消化器官是D小腸,C錯誤。
D、圖中X淀粉、Y蛋白質、Z脂肪都能在D內被消化,可以判斷D代表小腸,D正確。
3.C
【解析】
A.圖示中的剪刀1模擬了消化淀粉的酶,在口腔內被初步消化為麥芽糖,此過程也可在小腸內進行,最終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錯誤。
B.當淀粉和麥芽糖進入小腸后,由于小腸中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的酶,淀粉等糖類物質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因此,腸液和胰液中都含有“剪刀2”模擬的物質,錯誤。
C.“剪刀1”和“剪刀2”模擬的物質是消化酶,酶是一種蛋白質,是由活細胞產生的有機物,正確。
D.淀粉是大分子的營養物質,在口腔內被初步消化為麥芽糖,然后在小腸內被消化為葡萄糖,此消化過程屬于化學性消化,膽汁的消化物理性消化,錯誤。
4.D
【解析】
A.試管1和試管4有兩個變量唾液、溫度,因此不可作為對照,故A錯誤。
B. “本實驗中把唾液換成胃液”,胃液中不含有淀粉酶,不能消化淀粉,因此最后的實驗現象均變藍色,不能完成此實驗,故B錯誤。
C.設置試管3和試管4的目的形成以溫度為變量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的影響,故C錯誤。
D.2號試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滴加碘液后出現的現象是不變藍色,1號和3號試管內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對淀粉沒有消化作用,滴加碘液后變藍色,同時4號試管溫度過高,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受到影響,滴加碘液后變藍色,A正確。
5.A
【解析】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由圖可知,蛋白質在胃部進行初步消化,在小腸內被消化為氨基酸吸收。根據分析可知,圖中a代表胃液,b代表胰液和腸液,X代表氨基酸。
6.(1)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
(2)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pH能影響淀粉酶的活性
(3)唾液淀粉酶在堿性環境下不會失活
【解析】(1)碘遇淀粉變藍。 (2)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淀粉酶的活性受到PH的影響。
【解答】(1)碘遇淀粉變藍,但是淀粉能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A組實驗不變藍的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完全分解;
(2)B中變藍,證明淀粉遇到碘能變藍;A說明淀粉酶能將淀粉分解,不再能使碘變藍;C中有唾液、鹽酸時淀粉能變藍,說明酸性物質能使淀粉酶失去活性,根據上述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有 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 pH能影響淀粉酶的活性 。
(3)為了進一步研究pH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小胡又將試管中的鹽酸換成5%氫氧化鈉,滴入一滴堿液不變藍,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所以仍然能變藍的原因是 唾液淀粉酶在堿性環境下不會失活。
浙教版2022-2023學年上學期九年級科學期末專題復習(五)
消化系統
考點過關
典型例題
課內精練
課后提分
典型例題
課內精練
課后提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硕县| 海南省| 日照市| 石景山区| 泾阳县| 张北县| 即墨市| 娄烦县| 革吉县| 都昌县| 阿勒泰市| 长葛市| 阜康市| 锦州市| 兴宁市| 绿春县| 克拉玛依市| 陆川县| 肇东市| 贺州市| 山阳县| 辰溪县| 康乐县| 曲阳县| 乌拉特后旗| 衢州市| 高邮市| 时尚| 青川县| 敦化市| 读书| 百色市| 吉林省| 班戈县| 巢湖市| 博客| 家居| 永宁县| 宕昌县| 赫章县| 巫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