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2022-2023學年上學期九年級科學期末專題復習九:鹽的性質【word,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2022-2023學年上學期九年級科學期末專題復習九:鹽的性質【word,含答案】

資源簡介

考點 概述一些常見的鹽(如食鹽、純堿、碳酸鈣等)的主要性質及用途 
1.幾種重要的鹽
概述 化學性質 用途
碳酸鈉 白色粉末,水溶液顯堿性,因而俗名純堿,俗稱蘇打,碳酸鈉晶體的化學式為Na2CO3·10H2O Na2CO3+2HCl===2NaCl+CO2↑+H2O  玻璃、造紙、紡織品、洗滌劑等工業原料
碳酸鈣 難溶于水的白色固體,是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CaCO3CaO+CO2↑CaCO3+CO2+H2O===Ca(HCO3)2 制石灰、水泥,作建筑材料和白色涂料等
氯化鈉 無色透明的晶體,俗稱食鹽,不潮解,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不大 NaCl+AgNO3===NaNO3+AgCl↓ 供食用和腌制食品,制取鹽酸、氯氣、燒堿等的原料
2.鹽的溶解性
一般來說,鉀鹽、鈉鹽、銨鹽、硝酸鹽都易溶;而大多數碳酸鹽都不溶于水;鹽酸鹽除AgCl不溶,硫酸鹽除BaSO4不溶,其余均可溶(注:Ag2SO4、CaSO4為微溶物)。
3.鹽的性質
(1)金屬和鹽溶液反應生成另一種金屬和另一種鹽。例:Fe+CuSO4===Cu+FeSO4
反應條件:參加反應的金屬比鹽中金屬活潑(除鉀、鈣、鈉外)。
(2)酸和鹽反應生成另一種酸和另一種鹽。例:Na2CO3+H2SO4===Na2SO4+H2O+CO2↑
(3)鹽和鹽反應生成另外兩種新鹽。例:Na2SO4+BaCl2===BaSO4↓+2NaCl
(4)堿和鹽反應生成另一種堿和另一種鹽。例:2NaOH+CuSO4===Na2SO4+Cu(OH)2↓
4.幾種常見離子的檢驗
(1)Cl-的檢驗: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證明樣品中含Cl-。例:AgNO3+HCl===AgCl↓+HNO3
(2)SO的檢驗:加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說明樣品中含SO。例:H2SO4+Ba(NO3)2===BaSO4↓+2HNO3
(3)CO的檢驗:向試樣中滴加稀鹽酸,有氣體產生,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變渾濁,說明樣品中含有CO。例:Na2CO3+2HCl===2NaCl+H2O+CO2↑
例1、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燒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過量。在該過程中,下列4個圖像能正確反映燒杯內物質的某些科學量變化趨勢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例2、一次化學課外活動中,小亮和小麗分別做了如圖①②所示實驗:反應結束后,兩同學把廢液倒入同一燒杯③中,觀察到廢液中的白色沉淀有增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①結束后Na2CO3一定有剩余
B.實驗②結束后稀鹽酸可能有剩余
C.實驗③最終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和CaCl2
D.實驗③最終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
例3、向一定的鹽酸和氯化鈣溶液的混合物中逐滴滴入碳酸鈉溶液,且參加反應的碳酸鈉溶液的質量與生成沉淀的質量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則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反應過程中沒有氣泡
B. a點所處狀態的溶液中溶質只有一種
C. b點比c點所處狀態的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小
D. ab線段上任意一點對應溶液的pH=7
例4、取石灰石樣品4克,把20克稀鹽酸分4次加入樣品中(樣品中除碳酸鈣外,其余成分既不與鹽酸反應,也不溶與水),充分反應后經過過濾、干燥,最后稱量,得如下數據:
實驗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5次
稀鹽酸用量/克 5 5 5 5
剩余固體質量/克 3 2 1 1
(1)求該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_______;
(2)計算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_______。
1.取一定量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后的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碳酸鈉溶液,測得該溶液pH隨加入碳酸鈉溶 液體積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點和d點處溶液中的溶質分別是CaCl2和NaCl
B.ab段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有沉淀和氣泡產生
C.bc段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有氣泡產生
D.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Na2CO3溶液增多
2.如圖所示,往裝有碳酸鈉溶液的U型管兩側分別滴加氯化鋇溶液和稀鹽酸。反應一段時間后,再充分振蕩U形管,發現管內仍有白色固體殘留。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A.實驗時,U型管左側有沉淀產生
B.實驗時,U型管右側出現氣泡
C.反應后濾液中一定含有NaCl
D.鹽酸與碳酸鹽不共存,反應后的濾液中可能含有HCl
3.向一定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Na2CO3溶液,反應過程中產生氣體或沉淀的質量與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OE發生化學反應:Na2CO3+2HCl═2NaCl+H2O+CO2↑
B. PF有沉淀生成
C. G點溶液的pH=7
D. 反應過程有氣體和沉淀生成,屬于復分解反應
4.及時歸納是學好科學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如圖所示的結構圖歸納鹽的四個方面的科學性質(圖中編號①﹣④),請歸納有關知識。
(1)在歸納性質②時,選取了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兩種物質,它們在溶液中相互反應時產生的現象是_______,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
(2)在性質③中,X代表_________類物質。
(3)在歸納性質④時,從“某些鹽”中選取了硝酸銀,寫出與硝酸銀反應的物質的化學方程式(寫一個)_________ 。
5.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學習了純堿(Na2CO3)的性質后,聯想到家中蒸制饅頭時常用的物質小蘇打(NaHCO3),于是采用市售的小蘇打樣品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
實驗一:探究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
⑴取樣品溶于適量的水中,測得溶液的pH大于7。
⑵向小蘇打樣品中滴加鹽酸,有大量氣泡產生,經檢驗該氣體是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⑶向小蘇打的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生成了白色沉淀。
⑷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在老師的指導下采用了如上圖所示裝置對小蘇打和純堿做了對比實驗.實驗中小試管內沾有無水硫酸銅粉末的棉花球變成藍色,a燒杯中石灰水無明顯現象,b燒杯中石灰水了現白色渾濁.試回答:
①在實驗結束時,操作上要注意的問題是: 。
②由實驗(4)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③請歸納出小蘇打的化學性質(至少三點) 、 、 。
6.某同學為了研究生石灰露置于空氣中變質情況,設計如下實驗:
請通過計算分析:
(1)產生氣體B的質量為___________;
(2)粉末A中碳酸鈣的質量為___________ ,這些碳酸鈣是由___________g氧化鈣轉化而來的;
(3)粉末A中氧化鈣的質量分數是多少?(請寫出計算過程)
1.向氯化鈉溶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前后溶液中存在的離子種類如圖所示(其中“○”“☉”“●”“●”表示不同離子)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表示鈉離子
B.該化學反應前后原子數目發生了改變
C.該化學反應的本質是○●這兩種微粒間的作用
D.該化學反應完全反應后溶液中只有兩種粒子存在
2.小李在探究氫氧化鈣的性質,進行圖甲所示的實驗。實驗后,他向反應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鈉溶液,溶液pH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的( )

A.圖甲中實驗儀器操作無誤
B.圖乙中d-m段反應過程中有沉淀產生
C.圖乙中m-n段反應過程中有氣泡產生
D.圖乙中n點之后溶液中的溶質有和
3.向一定量的硫酸銅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沉淀質量與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2種
B.滴加過程中,溶液中鈉離子數量不斷增加
C.整個變化過程中硫酸根離子數目沒有改變
D.d點溶液的pH>7
4.圖中的幾種物質是常見的鹽,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在碳酸鈉溶液中滴入氯化鈣溶液,現象是___________。
(2)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能發生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硫酸銅溶液與氯化鈉溶液不能反應,其理由是___________。
5.在一燒杯中盛有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逐漸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為10%Na2CO3溶液,混合溶液的質量與所滴入的Na2CO3溶液的質量關系圖象如圖所示。
(1)在實驗過程中,其中出現冒氣泡的是 (填“PA”或“AB”)段。
(2)逐漸滴入碳酸鈉溶液的過程中,杯中溶液的pH如何變化?
(3)原溶液中HCl的質量是多少克?
(4)當滴入Na2CO3溶液至圖中B點時,通過計算求燒杯中(不飽和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為多少?(計算結果精確到0.1%)
答案及解析
例1、B
【解析】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開始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時,沒有沉淀產生,當鹽酸充分反應后,氫氧化鈉再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當氯化銅完全反應后,沉淀的質量不再改變,故①正確;
②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及其質量保持不變,所以反應過程中,氯元素的質量保持不變,故②正確;
③氫氧化鈉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根據HCl+NaOH=NaCl+H2O可知,每36.5份質量的氯化氫能生成58.5份質量的氯化鈉,此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增大;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氯化鈉,根據CuCl2+2NaOH= Cu(OH)2↓+2 NaCl可知,每135份質量的氯化銅能生成117份質量的氯化鈉,此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減小,故③錯誤;
④氫氧化鈉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此時溶液中溶劑的質量增大,增大的是生成的水和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水;氫氧化鈉溶液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氯化鈉的過程中,由于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存在水,溶劑的質量增大,但是幅度減小,故④正確。4個圖像能正確反應燒杯內的某些物理量變化趨勢的①②④。
例2、D
【解析】
A、反應結束后,兩同學把廢液倒入同一燒杯③中,觀察到廢液中的白色沉淀有增多,說明實驗①結束后CaCl2一定有剩余,故選項說法錯誤;
B、反應結束后,兩同學把廢液倒入同一燒杯中,最后觀察到廢液中仍有白色沉淀存在,該白色沉淀是碳酸鈣,說明一定沒有鹽酸剩余,故選項說法錯誤;
C、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氯化鈉,所以實驗③最終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CaCl2或碳酸鈉,故選項說法錯誤;
D、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氯化鈉,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實驗③最終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故選項說法正確。
例3、 D
【解析】碳酸鈉先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再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A.碳酸鈉先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肯定有氣泡產生,故A錯誤;
B.a點時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而氯化鈣還沒有開始反應,此時的溶質為反應產物氯化鈉和未反應的氯化鈣,故B錯誤;
C.b點時,沉淀質量不再增大,即所有的反應已經結束,c點時碳酸鈉溶液過量。二者氯化鈉的質量相等,但是溶液質量增大了,根據“溶質質量分數=”可知,氯化鈉的溶質質量分數b點大于c點,故C錯誤;
D.ab段的反應為碳酸鈉和氯化鈣的反應,氯化鈣溶液呈中性,反應產物氯化鈉也呈中性,因此ab段任意一點的溶液pH=7,故D正確。
故選D。
例4、 75%; 14.6%;
解:根據第1次和第2次加入稀鹽酸的實驗數據可知,5g的稀鹽酸可反應掉1g的碳酸鈣。設5g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x。
,x=0.73g
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4.6%
【解析】
(1)石灰石樣品中的碳酸鈣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固體減少的質量是參加反應的碳酸鈣的質量。第5次加入稀鹽酸后固體質量仍剩余1g,說明該1g固體是雜質,所以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75%;
1.D
【解析】
A、a點是加入碳酸鈉溶液前,此處溶液中的溶質是反應生成的氯化鈣和過量的氯化氫,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B、ab段是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能夠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因此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有氣泡產生,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C、bc段發生反應是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有沉淀生成,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碳酸鈉溶液顯堿性,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Na2CO3過量,該選項說法正確。
2.D
【解析】
A、實驗時,左側的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和氯化鈉,故A正確;
B、實驗時,右側的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故B正確;
C、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氯化鈉,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氯化鈉不和其它物質反應,反應后一定存在氯化鈉,故C正確;
D、鹽酸和碳酸鹽不能共存,完全反應后試管中仍然存在白色固體碳酸鋇,則反應后的濾液中不含HCl,故D不正確。故選D。
3.C
【解析】碳酸鈉先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然后再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A.OE段為碳酸鈉和稀鹽酸的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方程式為: 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A正確不合題意;
B.PF段為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鈉和碳酸鈣沉淀,故B正確不合題意;
C.G點時加入的碳酸鈉過量,此時溶液成堿性,pH>7,故C錯誤符合題意;
D. 反應過程有氣體和沉淀生成,屬于復分解反應,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4.產生藍色絮狀沉淀 CuSO4+2NaOH=Cu(OH)2↓+Na2SO4 酸 NaCl+AgNO3═NaNO3+AgCl↓
【解析】
(1)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銅和硫酸鈉,氫氧化銅是藍色沉淀,故實驗現象是由藍色沉淀生成,化學方程式為。
(2)鹽除了能和某些金屬、某些堿、某些鹽反應,還可以和某些酸反應,故在性質③中,X代表酸類物質。
(3)在歸納性質④時,從“某些鹽”中選取了硝酸銀,根據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可知化學方程式可以為:NaCl+AgNO3═NaNO3+AgCl↓。
5.NaHCO3+HCl=NaCl+H2O+CO2↑;為防止倒吸引起試管炸裂,應先將導管從燒杯中取出,再熄滅酒精燈;碳酸氫鈉受熱會分解,碳酸鈉受熱不分解;水溶液呈堿性;可與酸發生反應;受熱能分解
【解析】(2)確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據此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①反應結束后,如果熄滅酒精燈后拿出導管,那么由于試管內氣壓減小,會會被吸入試管而炸裂;
②a燒杯與裝有碳酸鈉的大試管相連,受熱后,a中石灰水沒有明顯現象,說明沒有二氧化碳產生,即碳酸鈉受熱不分解。b燒杯與裝有碳酸氫鈉的小試管相連,受熱后,b中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產生了二氧化碳;棉花變成藍色,說明有水生成,即碳酸氫鈉受熱分解了,據此分析解答。
③可從水溶液的酸堿性、是否與酸反應以及熱穩定性等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2)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方程式為: NaHCO3+HCl=NaCl+H2O+CO2↑ 。
(4)①在實驗結束時,操作上要注意的問題是:為防止倒吸引起試管炸裂,應先將導管從燒杯中取出,再熄滅酒精燈。
②由實驗(4)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碳酸氫鈉受熱會分解,碳酸鈉受熱不分解。
③小蘇打的化學性質:水溶液呈堿性、可與酸發生反應和受熱能分解。
6.(1)1.1g(2)2.5g;1.4
(3)解:由(2)可知,粉末A中含2.5g碳酸鈣,則氧化鈣和氫氧化鈣的總質量為12g-2.5g=9.5g。
原氧化鈣質量為10g,則現未變質的氧化鈣和變質為氫氧化鈣的氧化鈣質量總和為10g-1.4g=8.6g。
設未變質的氧化鈣質量為x
x=5.8g
CaO% = ×100% = 48.3%
答:粉末A中氧化鈣的質量分數是48.3%。
【解析】
【詳解】
(1)氣體B是二氧化碳,沉淀質量2.5g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的質量,設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
解得:x=1.1g
(2)由,可知,粉末A中CaCO3的質量即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的質量,也是2.5g;
設這些CaCO3是由質量為y的CaO轉化而來;
由,可知,CaO~CaCO3,
解得:y=1.4g
(3)解:由(2)可知,粉末A中含2.5g碳酸鈣,則氧化鈣和氫氧化鈣的總質量為12g-2.5g=9.5g;
原氧化鈣質量為10g,則現未變質的氧化鈣和變質為氫氧化鈣的氧化鈣質量總和為10g-1.4g=8.6g;
再利用化學方程式計算得到氧化鈣的質量,過程見答案。
1.A
【解析】
A、 表示鈉離子,說法正確;
B、該化學反應前后原子數目沒有發生了改變,說法錯誤;
C、該化學反應的本質是銀離子和氯離子這兩種微粒間生成氯化銀沉淀,說法錯誤;
D、該化學反應完全反應后有水分子、鈉離子、硝酸根離子三種粒子存在,說法錯誤。
2.D
【解析】
A、使用膠頭滴管滴加少量液體的操作,注意膠頭滴管不能伸入到試管內或接觸試管內壁,應垂直懸空在試管口上方滴加液體,防止污染膠頭滴管,故A不正確;
B、由溶液pH的變化圖,d m段pH增大,發生的是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d m斷反應過程中有氣泡產生,故B不正確;
C、由溶液pH的變化圖,m n段pH不變,碳酸鈉能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反應過程中沒有氣泡產生,故C不正確;
D、圖乙中n點之后溶液中是氯化鈉和碳酸鈉的混合溶液,溶質有Na2CO3和NaCl,故D正確。故選D。
3.A
【解析】
A. 0—b段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稀硫酸反應,所以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硫酸、硫酸鈉、硫酸銅3種,此選項錯誤;
B. 因為反應過程中,鈉離子不與其它離子結合為沉淀,所以滴加過程中,溶液中鈉離子數量不斷增加,此選項正確;
C. 因為反應過程中,硫酸根離子不與其它離子結合為沉淀,所以整個變化過程中硫酸根離子數目沒有改變,此選項正確;
D. d點是氫氧化鈉過量,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所以溶液的pH>7,此選項正確。
4.產生白色沉淀 CuSO4+2NaOH=Na2SO4+Cu(OH)2↓ 硫酸銅溶液與氯化鈉溶液交換成分沒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
【解析】
(1)碳酸鈉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氯化鈉,因此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
(2)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硫酸鈉,化學方程式為:CuSO4+2NaOH=Na2SO4+Cu(OH)2↓。硫酸銅溶液與氯化鈉溶液不能反應的理由是:硫酸銅溶液與氯化鈉溶液交換成分沒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
5.(1)PA
(2)先變大,再不變,再變大
(3)設原溶液中HCl的質量是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0.6g x
x=7.3g
原溶液中HCl的質量是7.3g
(4)設碳酸鈉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的碳酸鈣的質量為a,生成的氯化鈉的質量為b
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質量不變,故溶質氯化鈉的質量=×100%=23.4g。與氯化鈣反應的碳酸鈉的質量=106g×10%=10.6g,設生成的碳酸鈣的質量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10.6g x
X=10g
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10.6g y
Y=4.4g
c點時溶液的總質量=100g+212g-10g-4.4g=297.6g
溶質的質量分數=×100%=7.9%,
【解析】PA段表示碳酸鈉溶液與鹽酸反應,AB段表示氯化鈣和碳酸鈉溶液反應。
【解答】(1)在實驗過程中,由于混合溶液中含有鹽酸和氯化鈣,所以加入碳酸鈉溶液時,先生成氣體后生成沉淀,所以出現冒氣泡的是PA段,而AB段是生成沉淀的。
(2)由于混合溶液中含有鹽酸和氯化鈣,鹽酸先被反應掉,所以逐漸滴入碳酸鈉溶液的過程中,杯中溶液的pH由小于7,慢慢變大,后來等于7,最有由于碳酸鈉過量,而碳酸鈉溶液顯堿性,所以pH大于7. 先變大,再不變,再變大 .
浙教版2022-2023學年上學期九年級科學期末專題復習(九)
鹽的性質
考點過關
典型例題
課內精練
課后提分
典型例題
課內精練
課后提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牙克石市| 绥棱县| 大城县| 亚东县| 崇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麻江县| 鄯善县| 大荔县| 吉木萨尔县| 吴旗县| 博乐市| 洛川县| 桂林市| 郑州市| 额尔古纳市| 广宗县| 乳山市| 临夏县| 宁波市| 特克斯县| 遂溪县| 同德县| 景宁| 法库县| 广宁县| 綦江县| 达州市| 边坝县| 贞丰县| 河间市| 靖宇县| 彰武县| 盱眙县| 南涧| 三亚市| 汪清县| 南江县| 青冈县| 开封县| 南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