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說明金屬、金屬氧化物、堿之間的轉化關系;說明非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1.金屬→金屬氧化物→堿,如:Ca→CaO→Ca(OH)2。2.非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酸,如:C→CO2→H2CO3。3.物質間的相互轉化注意:(1)極少數非金屬氧化物不與堿起反應,如CO等。(2)根據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圖可查找各類物質的主要化學性質。(3)根據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圖可查找各類物質的可能制法。例1、下列各組變化中,每一轉化在一定條件下均能一步實現的是( ?。?br/>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例2、鐵礦石冶煉成鐵的主要反應原理是在高溫條件下,用還原劑(主要是一氧化碳)從鐵礦石里把鐵還原出來,反應方程式為3CO+Fe2O32Fe+3CO2,如圖是實驗室模擬工業煉鐵的實驗裝置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實驗時,先點燃酒精噴燈,再通入CO氣體B.B處發生的化學反應說明CO具有還原性C.該實驗可以觀察到C處澄清石灰水變渾濁D.該實驗缺少尾氣處理裝置,會污染空氣例3、A~F為初中化學學習中常見物質,且A、B、C、D中均含有同一種金屬元素,物質間轉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物質X能用于金屬除銹B.反應②中和反應C.反應①②③都屬于復分解反應D.A、B、E、F一定是氧化物例4、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對CO還原Fe2O3粉末的實驗進行探究(固定裝置略)。【查閱資料】CO能溶于銅液[醋酸二氨合銅(Ⅰ)和氨水的混合液](1)按如圖連接裝置A-E,在裝入試劑前,先______。(2)通入CO2一段時間后,先點燃______處酒精噴燈(填“A”或“D”)。(3)裝置C中玻璃管的作用:______。(4)某同學認為該裝置有缺陷,需在裝置E后再連接裝置F,其目的是______。1.如圖所示進行有關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質實驗,以下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br/>A.甲、乙兩處的現象分別是:黑色粉末減少、黑色粉末逐漸變紅B.甲處發生的反應是典型的吸熱反應C.丙處試管可防止液體倒吸D.該裝置的不足之處是未進行尾氣處理2.某無色無味的干燥氣體通過甲裝置后使紅棕色的氧化鐵粉末變黑。小明猜測該氣體可能是氫氣、一氧化碳中的一種或兩種。為驗證猜測,小明從圖乙中選擇裝置和對應藥品,并按一定次序連接在甲裝置 的后面,其中裝置和藥品選擇及裝置連接次序最好的是( )A.①②③⑤ B.③①②⑤ C.①④②⑤ D.①③②⑤3.如圖,甲和乙分別是氫氣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甲實驗試管口向下傾斜可防止氫氣逸出B.乙實驗只能通過澄清石灰水是否變渾濁判斷反應是否發生C.甲、乙兩實驗中,都應先通入氣體,再用酒精燈加熱試管、玻璃管,以防止發生爆炸D.甲、乙兩實驗中,氫氣和一氧化碳都將氧化銅變成游離態的銅,都發生了置換反應4.甲、乙是兩種常見的單質,A、B、C、D,E、F是六種常見的化合物,其中B在常溫下是液體,C是一種鹽,它們在一定條件下,有如下的轉化關系。(1)請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____,甲____;(2)寫出C與E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5.現有一份質量為m1的氧化銅樣品,小金想要測定該樣品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樣品中的雜質不參加反應)。(1)寫出反應后裝置A中的現象___________;(2)停止加熱后,繼續通CO的目的是___________。(3)完全反應后,甲同學稱得裝置B增重m2,則樣品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為______(用實驗所得數據表示);(4)小胡覺得該裝置存在不足,需改進之處是________。1.甲、乙、丙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表示反應一步實現,部分物質和反應條件已略去),下列各組物質按照甲、乙、丙的順序不符合要求的是( )A.C、 CO、CO2 B.H2O2、H2O、O2C.Cu、CuO、Cu(OH)2 D.Fe2O3、FeCl3、Fe(OH)32.如圖為CO還原CuO的“微型”實驗裝置(夾持儀器省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已知:HCOOH(甲酸) H2O+CO↑A.反應過程中會看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B.該反應中氧化銅被還原了,還原劑是COC.實驗時點燃酒精燈后再將甲酸滴入熱濃硫酸中D.該實驗中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只有分解反應3.圖中甲、乙、丙、丁是四種不同類別的物質,且相連物質之間均能發生化學反應。下列符合圖示要求的是( )物質 甲 乙 丙 丁A H2SO4 Ca(OH)2 BaCl2 Na2CO3B Cu AgNO3 Ca(OH)2 HClC P CH4 CO O2D FeCl3 SO2 HNO3 NaOH4.如圖所示,圖甲是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的實驗,圖乙是木炭和氧化鐵反應的實驗。實驗步驟的先后次序非常重要,下列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A.甲實驗,反應前必須先通氫氣然后點燃酒精燈B.甲實驗,反應結束后必須先停止通氫氣后停止加熱C.乙實驗,反應前必須先點燃酒精燈后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D.乙實驗,反應結束后必須先停止加熱后取出導管5.小實計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為分離1裝置中反應排出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他又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裝置(鐵架臺、鐵夾等固定用裝置已略去,a、b為活塞)。請回答:(1)在實驗開始前,如何檢查1裝置中A的氣密性?________(2)在裝置1中觀察到哪些證據能說明CO和CuO發生了反應?________(3)利用2裝置可以分離CO和CO2,若使氣球中先收集到CO,活塞a和b應該如何操作?________答案及解析例1、B【解析】①氧化銅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硫酸銅溶液和活潑金屬反應生成銅和可溶性硫酸鹽,銅和氧氣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氧化銅,可以實現一步轉化;②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氯化鈉和不能一步轉化為碳酸鈉,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生生成氫氧化鈉和碳酸鈣,不可以實現一步轉化;③碳酸鈣高溫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氧化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可以實現一步轉化。例2、A【解析】A.實驗時,先通入CO氣體,排盡裝置內的空氣,再點燃酒精噴燈,以防發生爆炸,此選項錯誤;B.B處發生的化學反應是氧化鐵被還原為鐵,說明CO具有還原性,此選項正確;C.該實驗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所以可以觀察到C處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此選項正確;D.該實驗缺少尾氣處理裝置,因為尾氣中含有一氧化碳氣體,會污染空氣,此選項正確。例3、D【解析】A、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物質X即稀鹽酸,能用于金屬除銹,故A正確;B、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反應②即氫氧化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反應物為酸和堿,生成物為鹽和水,屬于中和反應,故B正確;C、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反應①即氧化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屬于復分解反應;反應②即氫氧化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屬于復分解反應;反應③即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屬于復分解反應,故C正確;D、根據上述分析可知,A是氧化鈣、B是氫氧化鈣、E是水、F是二氧化碳,所以B是氫氧化鈣含有三種元素,不屬于氧化物,故D錯誤。例4、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A 調節壓強 吸收一氧化碳【解析】(1)該實驗中有一氧化碳氣體生成和參加反應,為避免生成的一氧化碳氣體逸散到空氣中污染空氣,連接裝置A-E,在裝入試劑前,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故填檢查裝置的氣密性。(2)通入CO2一段時間后排盡A裝置中的空氣,再先點燃A處酒精噴燈,使A處發生反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進行后面的反應,故填A。(3)如C處壓強增大,瓶中的液體進入玻璃管中,防止液體倒流進入裝置B,即調節壓強,故填調節壓強。(4)CO能溶于銅液,在裝置E后再連接裝置F能夠吸收氣體中殘留的一氧化碳,防止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污染空氣,故填吸收一氧化碳。1.D【解析】A、在甲處,在高溫條件下碳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在乙處在加熱的條件下一氧化碳與氧化銅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銅,甲、乙兩處的現象分別是:黑色粉末減少,黑色粉末逐漸變紅,故A正確;B、在甲處,在高溫條件下碳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是典型的吸熱反應,故B正確;C、由裝置的特點可知,丙處試管可防止液體倒吸,故C正確;D、由裝置的特點可知,丁裝置可以收集未反應的一氧化碳,不需要尾氣處理,故D不正確。2.D【解析】一氧化碳和氫氣都能還原氧化鐵,分別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檢驗水需要通過硫酸銅粉末,看是否變成藍色;檢驗二氧化碳需要通過石灰水,看是否變渾濁;為防止對水的干擾,因此要先通過硫酸銅粉末檢驗水的存在,從而確定氫氣的存在;再通過石灰水,若石灰水變渾濁,可以檢驗二氧化碳的生成,從而確定一氧化碳的存在;為防止空氣中二氧化碳等的干擾,要接一個干燥吸收裝置堿石灰,若有一氧化碳,最后還要對一氧化碳進行尾氣處理,因此順序為①③②⑤;3.C【解析】A、氫氣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甲實驗試管口向下傾斜可防止生成的水倒流引起試管的炸裂,也有利于將試管內的空氣完全排出,故選項說法錯誤;B、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能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乙實驗還能通過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漸變紅判斷反應是否發生,故選項說法錯誤;C、甲、乙兩實驗中,都應先通入氣體,再使試管、玻璃管均勻受熱,以防止發生爆炸,故選項說法正確;D、氫氣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屬于置換反應;一氧化碳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反應物均為化合物,不屬于置換反應,故選項說法錯誤。4. CuO H2 2NaOH+CuCl2 = 2NaCl + Cu(OH)2↓【解析】(1)根據分析可知,A是氧化銅,化學式為CuO,甲可能是氫氣,化學式為H2;(2)根據分析可知C是氯化銅,E是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CuCl2 = 2NaCl + Cu(OH)2↓5. 黑色固體變紅 防止Cu被空氣氧化,防止氫氧化鈉溶液倒吸 在B裝置后加尾氣處理裝置【解析】(1)裝置A中氧化銅被CO還原成銅,觀察到的現象為黑色固體變紅;(2)停止加熱后,為防止Cu被空氣氧化,防止氫氧化鈉溶液倒吸 ,需繼續通CO;(3)完全反應后,甲同學稱得裝置B增重m2,說明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質量為m2,設樣品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為x,則 解得,即樣品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為。(4)該實驗的尾氣中含有CO,該裝置沒有尾氣處理裝置,會污染空氣,應在B裝置之后加尾氣處理裝置。1.C【解析】A、碳在氧氣不充分燃燒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點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碳在高溫下反應生成一氧化碳,該組物質按照甲乙丙的順序符合要求。B、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水和氧氣,水電解產生氧氣,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該組物質按照甲乙丙的順序符合要求。C、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但是氧化銅不能一步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該組物質按照甲乙丙的順序不符合要求。D、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了氯化鐵,氯化鐵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氫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了氯化鐵,該組物質按照甲乙丙的順序符合要求。故選:C。2.C【解析】A、實驗中,一氧化碳與氧化銅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選項正確;B、該反應中,一氧化碳與氧化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氧化銅被還原了,還原劑是CO,選項正確;C、實驗時要先排除裝置內空氣,所以需先將甲酸滴入熱濃硫酸中 ,然后再點燃酒精燈,選項錯誤;D、該實驗中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只有甲酸發生的分解反應 ,選項正確,故選C。3.D【解析】【分析】如圖所示,甲、乙、丙、丁是四種不同類別的物質,且丁分別能與甲、乙、丙發生反應。【詳解】A、BaCl2和Na2CO3都是由酸根陰離子和金屬陽離子構成,都屬于鹽,故A錯誤。B、Cu不能和HCl發生反應,故B錯誤。C、P和O2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都屬于非金屬單質,故C錯誤。D、甲、乙、丙、丁是四種不同類別的物質,且丁分別能與甲、乙、丙發生反應,故D正確。故選D。4.A【解析】A、應先通入氫氣,排凈試管內原有空氣,防止氫氣和空氣的混合氣體加熱時發生爆炸,故操作正確;B、銅在較高的溫度下能夠和氧氣反應,所以在反應停止后,為了防止被還原的銅再次被氧化,應該繼續通入氫氣至冷卻,故操作錯誤;C、應先組裝好儀器后,再點燃酒精燈,故操作錯誤;D、實驗結束后,應先將導氣管從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熱,以防止燒杯中的石灰水倒流,炸裂試管,故操作錯誤。5.用橡皮帽封住左端管口,將B試管中導管插入盛有水的燒杯中,再用手捂住玻璃管,觀察導管中是否有氣泡產生 黑色固體變紅/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打開活塞a關閉活塞b【解析】(1)在實驗開始前,檢查1裝置中A的氣密性的方法為:用橡皮帽封住左端管口,將B試管中導管插入盛有水的燒杯中,再用手捂住玻璃管,觀察導管中是否有氣泡產生,若有氣泡生成,則氣密性良好;(2)一氧化碳與與氧化銅加熱時生成銅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在裝置1中能說明CO和CuO發生反應的證據為:黑色固體變紅或澄清石灰水變渾濁;(3)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利用2裝置可以分離CO和CO2,若使氣球中先收集到CO,操作為:打開活塞a關閉活塞b。浙教版2022-2023學年上學期九年級科學期末專題復習(十二)物質的轉化考點過關典型例題課內精練課后提分典型例題課內精練課后提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