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1.物理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2.化學變化:生成新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是有無新物質生成(微觀上:是否生成新分子)。二、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考點3 識別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知道外界條件能影響物質的性質 1.物理性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物理性質主要包括狀態、顏色、氣味、密度、熔點、沸點、導電性、比熱、溶解性等。2.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瘜W性質主要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還原性等等。三、氧化性和還原性物質得到氧的反應叫氧化反應,物質失去氧的反應叫還原反應。例 H2+CuOH2O+Cu 在這個反應中,氫氣得到氧化銅中的氧,被氧化,具有還原性;氧化銅失去氧,被還原,具有氧化性。氧化反應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的物質叫做氧化劑。氧氣、氧化銅等是在氧化反應中提供氧的物質,具有氧化性,是常見的氧化劑。1.氫氣和一氧化碳氫氣 一氧化碳可燃性 反應 2H2+O22H2O 2CO+O22CO2現象 淡藍色火焰,放熱,火焰上所罩干冷燒杯壁上有水霧生成 藍色火焰,放熱,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還原性 反應 H2+CuOCu+H2O CO+CuOCu+CO2裝置現象 黑色固體變紅色;試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黑色固體變紅色;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注意:尾氣燃燒或收集起來,防止污染。2.H2、CO等可燃性氣體在使用前必須先檢驗純度,防止與空氣混合受熱時發生爆炸。H2的燃燒產物只有水,可用無水硫酸銅鑒別;CO的燃燒產物只有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鑒別。四、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考點7 知道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特點;辨認具體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 反應類型 概念 表達式化合反應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 A+B===AB多變一分解反應 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 AB===A+B一變多置換反應 由一種單質跟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A+BC===B+AC一換一復分解反應 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AB+CD===AD+CB相互交換例1、2021 年 12 月 9 日王亞平在太空授課時,邀請地面的同學一起演示將泡騰片放入水中的實驗。甲圖,學 生在地面將泡騰片放入水中,有許多氣泡從水面逸出; 乙圖,王亞平在空間站將同樣的泡騰片放入水球中,產生的氣泡大部分留在水球中。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A.泡騰片呈黃色是它的物理性質B.將一片泡騰片分成兩半,是物理變化C.甲、乙兩圖中氣泡運動情況不同,說明泡騰片從地面帶到空間站發生了化學變化。D.不管是在地面上還是在空間站里,同樣的泡騰片在水里都發生反應生成氣泡,體現了它的化學性質。例2、下面是四種制取ZnSO4的化學反應:①Zn+H2SO4=ZnSO4+H2↑②ZnO+H2SO4=ZnSO4+H2O③Zn(OH)2+H2SO4=ZnSO4+2H2O④ZnCO3+H2SO4=ZnSO4+H2O+CO2↑對這四個化學反應,錯誤的是( ?。?br/>A.反應①中鋅元素由游離態變為化合態 B.反應②中鋅元素的化合價不變C.反應③實質是Zn2+和SO42-的反應 D.③④都是復分解反應例3、有關專家提出了“以廢治廢”的治理污染新思路,并且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如冶煉鋼時,為減少煤中硫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所造成的污染,一般是在煤燃燒時添加生石灰或石灰石進行固硫(主要是利用氧化鈣與二氧化硫反應生成亞硫酸鈣)。 根據這一原理,有人將造紙廠回收的堿白泥(主要成份:CaCO3和NaOH)摻進煤中進行固硫。用堿白泥固硫時,可能發生了下列化學反應:①S+O2SO2 ②CaCO3 CaO+CO2↑③SO2+2NaOH ==Na2SO3+H2O ④CaCO3+2NaOH ==Na2CO3+Ca(OH)2⑤SO2+CaO CaSO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①是氧化反應,也是化合反應 B.生成物都是含氧化合物C.③屬于復分解反應 D.確定能發生的化學反應有①②③⑤例4、如圖是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轉化關系: , 其各步轉化的基本反應類型從左到右依次是( )A.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B.置換、化合、復分解、分解C.復分解、化合、置換、分解D.分解、置換、化合、復分解例5、如圖為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中可觀察到玻璃管中的黑色固體變紅色B.該實驗說明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沒有可燃性C.該實驗只能通過澄清石灰水是否變渾濁來判斷反應是否發生D.為防止發生爆炸,實驗前應先加熱玻璃管,再通入CO氣體1.世界充滿了變化、下列過程中,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br/>A.雕琢玉石 B.絲線織錦 C.葡萄制酒 D.瓷盤破碎2.《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制作的特別節目,已經舉行了六季。下列古詩詞只涉及物理變化的是( ?。?br/>A.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B.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C.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D.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3.下列物質組合能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有( )①K2CO3+CaCl2 ②H2SO4+KCl ③H2CO3+CaCO3 ④Fe+CuSO4 ⑤CO+NaOH⑥Na2SO4+Ba(NO3)2 ⑦Mg(OH)2+CuSO4 ⑧BaCO3+NaOHA.①②③⑥⑦ B.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⑥ D.①⑥4.A、B、C、D、E、F分別是氧化鐵、稀鹽酸、氫氧化鈣溶液、碳酸鈉溶液、氫氧化鈉溶液、二氧化碳中的一種,B不屬于氧化物。他們之間有如圖所示的反應關系,圖中相連的兩圓表示相應物質間能發生反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相連兩圓的物質間發生的反應均屬于復分解反應B.固態D物質可用于人工降雨C.A與D混合后有氣泡產生D.B與C反應后溶液中始終沒有明顯現象5.下列關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識網絡圖(圖中表示轉化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A.“C→CO”的反應中碳發生還原反應B.“CO→CO2”的反應類型為置換反應C.“CO2→CaCO3”的反應可用于檢驗二氧化碳D.“CO2H2CO3”的反應可用酚酞試劑驗證6.某混合氣體可能含有CO、CO2、CH4和HCl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確定其成分,將混合氣體按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假設各步均充分反應或吸收),結果裝置A中的石灰水不變渾濁,但混合氣體的體積明顯減??;裝置D增重1.8g;裝置E增重2.4g,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裝置A中石灰水不變混濁,所以氣體中一定不含二氧化碳B.裝置C對實驗結果不產生影響,所以可以去掉裝置C以簡化實驗方案C.后續裝置的目的是阻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裝置E中,干擾CO的檢驗D.該混合氣體成分可能是CH4 和CO1.如圖所示的能量轉化過程中,主要發生化學變化的是( )A.電熱器取暖 B.天然氣燃燒 C.水力發電 D.太陽能供熱2.下列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的是( )A.Zn+H2SO4=ZnSO4+H2↑ B.Zn+2HCl=ZnCl2+H2↑C.Zn+CuSO4=ZnSO4+Cu D.ZnO+H2SO4=ZnSO4+H2O3.如圖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微觀示意圖,由此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 )A.反應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Cl 和H2OB.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反應前后溶劑質量不變C.該反應的實質是HCl+NaOH=H2O+NaClD.反應前后陰、陽離子的總數不變4.新疆棉絨長、品質好,是不少知名服裝品牌的原材料之一。服裝面料成分多樣,通過燃燒能產生氣味的方法來判斷面料的成分,這是利用棉的( )A.化學性質 B.化學變化 C.物理性質 D.物理變化5.利用甲酸(HCOOH)與濃硫酸制備CO,并用如圖實驗裝置驗證CO的有關性質。已知:HCOOHCO↑+H2O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操作時,先點燃乙處酒精燈,再滴加HCOOHB.裝置丙的作用是防止倒吸C.裝置丁既可檢驗CO2,又可收集COD.隨著反應進行,濃硫酸濃度降低,產生CO氣體速率減小6.在學習“金屬的冶煉”時,某科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量氧化銅樣品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實驗所取氧化銅樣品質量為10克。(所含雜質不參加反應)(1)該實驗利用了一氧化碳的________性,玻璃管內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2)甲同學的方法:先測出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為50克,待反應完全后再次稱量,質量為54.4克,請你計算樣品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一氧化碳不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3)乙同學的方法:先稱量出玻璃管及樣品的總質量為m1,待反應完全后再次稱量,質量為m2,利用m1-m2的值,求出樣品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其中m1-m2的值是指________的質量。答案及解析例1、C【解析】A、泡騰片呈黃色,是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為物理性質,故A正確;B、將一片泡騰片分成兩半,只是它的形狀改變,沒有生成新物質,為物理變化,故B正確;C、甲和乙兩圖中氣泡的運動情況不同,是因為它們不受重力,并沒有發生化學變化,故C錯誤;D、泡騰片產生氣泡,是只有與水發生化學變化時才表現出來的性質,為化學性質,故D正確。例2、C【解析】A. 反應①中鋅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變為+2價,所以鋅元素由游離態變為化合態,此選項正確;B. 反應②中鋅元素的化合價均為+2價,鋅元素的化合價不變,此選項正確;C. 反應③實質是H+和OH -的反應,此選項錯誤;D.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是復分解反應。③④都是復分解反應,此選項正確。例3、C【解析】A、①S+O2 SO2符合多變一,屬于化合反應,又有氧氣參加,也屬于氧化反應,故正確;B、根據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為含氧氧化合物,生成物都是含氧化合物,故正確;C、SO2+2NaOH═Na2SO3+H2O不屬復分解反應基本反應反應類型;故錯誤;D、①煤中含有硫,燃燒時產生二氧化硫。故①能發生;②堿白泥中主要成分CaCO3在高溫條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故②能發生;③二氧化硅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鹽和水,故③能發生;④碳酸鈣和氫氧化鈉不反應,堿與鹽的反應,反應物必須可溶,故④不能發生;⑤煤中含有的二氧化硅雜質能與氧化鈣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硅酸鈣故⑤能發生。上述所寫的化學反應能夠發生的是①②③⑤,故正確。例4、B【解析】根據化合反應符合“多變一”的特點、分解反應符合“一變多”的特點、置換反應為“單化化單”、復分解反應為“雙交換價不變”進行分析。碳與氧化銅反應屬于置換反應,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屬于化合反應,碳酸與氫氧化鈣反應是中和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碳酸鈣高溫生成二氧化碳屬于分解反應;例5、A【解析】根據一氧化碳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以及操作步驟分析,CO的實驗用點燃方法處理尾氣,可證明物質的可燃性。A、CO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玻璃管內黑色固體變成紅色,符合題意;B、該實驗尾氣點燃處理,可說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不符合題意;C、該實驗也可通過玻璃內固體顏色變化證明反應發生,不符合題意;D、為防止發生爆炸,應先通入純凈CO,再加熱玻璃管,不符合題意;1.C【解析】A、雕琢玉石,只是形狀發生了改變,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此選項錯誤;B、絲線織錦,只是形狀發生了改變,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此選項錯誤;C、葡萄釀酒,有酒精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此選項正確;D、瓷盤破碎,只是形狀發生了改變,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此選項錯誤。2.A【解析】A.磨鐵杵的過程中,它的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沒有發生化學變化,故A符合題意;B.爆竹中的火藥燃燒,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氣體,發生化學變化,故B不合題意;C.野草燃燒的過程,其實就是與氧氣反應生成草灰的過程,發生化學變化,故C不合題意;D.落花變成春泥,生成了新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故D不合題意。3.D【解析】①K2CO3與CaCl2 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鉀,屬于復分解反應,正確;②H2SO4與KCl交換成分沒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不能發生復分解反應,錯誤;③H2CO3和CaCO3不會發生成分互換的反應,所以不能發生復分解反應,錯誤;④Fe與CuSO4 反應生成硫酸亞鐵溶液和銅,該反應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錯誤;⑤CO和NaOH不發生反應,錯誤;⑥Na2SO4和Ba(NO3)2交換成分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鈉,屬于復分解反應,正確;⑦Mg(OH)2難溶于水,不能與CuSO4反應,錯誤;⑧BaCO3難溶于水,不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錯誤。4.D【解析】根據物質間的反應可知,鹽酸能發生四個反應,氫氧化鈣能發生三個反應,故D和E為鹽酸或氫氧化鈣,A既能與D反應又能與E反應,則A是碳酸鈉,C、B、F分別為二氧化碳、氫氧化鈉、氧化鐵,而C能與D和B反應,若D是氫氧化鈣,則C是二氧化碳,B為氫氧化鈉,E為鹽酸,F為氧化鐵,代入框圖,推斷合理;A、復分解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化合物,一般是酸堿鹽之間的反應,所以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及氫氧化鈣間發生的反應不屬于復分解反應,不符題意;B、由分析知D是氫氧化鈣,不可以用于人工降雨,不符題意;C、A與D混合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鈣間的反應,由于產物中存在碳酸鈣,所以A與D混合后有沉淀產生,不符題意;D、B與C混合是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間的反應,產物是碳酸鈉和水,故兩者反應沒有明顯現象發生;符合題意。5.C【解析】碳不充分燃燒生成一氧化碳,碳發生的是氧化反應。一氧化碳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反應物均為化合物,不屬于置換反應;或一氧化碳在氧氣中點燃生成二氧化碳,為化合反應。檢驗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酚酞試劑變色,“CO2H2CO3”的反應不能用酚酞試劑驗證。6.C【解析】A.如果混合氣體中含有HCl,那么其中二氧化碳就能使裝置A中澄清的石灰水不變渾濁,故A錯誤;B.C裝置中的濃硫酸對從B裝置中出來氣體進行干燥,防止干擾其他氣體的檢測,故B錯誤;C.后續裝置的目的是阻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裝置E中,干擾CO的檢驗,故C正確;D.裝置D增重1.8g,是生成水的質量;裝置E增2.4g,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4g。設生成1.8g水,同時生成二氧化碳質量為xCH4+2O2 CO2+2H2O 44 36 x 1.8g解得:x=2.2g<2.4g;因此多余的二氧化碳肯定是一氧化碳燃燒生成的,則該混合氣體一定含有CO和CH4 , 故D錯誤。1.B【解析】A.電熱器取暖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不符合題意;B.天然氣燃燒過程中有新物質二氧化碳等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B符合題意;C.水力發電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C不符合題意;D.太陽能供熱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D不符合題意。2.D【解析】A、該反應中,鋅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是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特點,不屬于復分解反應,選項錯誤;B、該反應中,鋅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是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特點,不屬于復分解反應,選項錯誤;C、該反應中,鋅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鋅和銅,是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特點,不屬于復分解反應,選項錯誤;D、該反應中,氧化鋅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水,是兩種化合物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符合復分解反應復燃特點,屬于復分解反應,選項正確,故選D。3.A【解析】A.由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反應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Cl﹣和H2O,故選項說法正確;B.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酸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屬于復分解反應,在溶液中水只作溶劑,所以反應后溶劑質量增加,故選項說法錯誤;C.該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結合氫氧根離子生成水分子,即H++OH-=H2O,故選項說法錯誤;D.反應實質是氫離子結合氫氧根離子生成水分子,反應前后陰、陽離子的總數減少,故選項說法錯誤。4.A解:A、服裝面料成分多樣,通過燃燒能產生氣味的方法來判斷面料的成分,這是利用棉的化學性質;故選項正確;B、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化學變化,故選項錯誤;C、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物理性質;故選項錯誤;D、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5.A解:A、操作時,先滴加HCOOH,生成一氧化碳,排出裝置內的空氣后,再點燃乙處酒精燈,以防止發生爆炸,故選項說法錯誤。B、裝置丙能防止丁裝置的石灰水進入乙裝置,裝置丙的作用是防止倒吸,故選項說法正確。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根據石灰水是否變渾濁,裝置丁可檢驗CO2;一氧化碳不與石灰水反應,又可以將瓶中的石灰水排出,可收集CO,故選項說法正確。D、HCOOHCO↑+H2O中,濃硫酸作催化劑,隨著反應進行,濃硫酸濃度降低,催化效果減弱,產生CO氣體速率減小,故選項說法正確。6.(1)還原;黑色固體變紅色(2)m二氧化碳=54.4g-50g=4.4g設樣品中氧化銅的質量為xCuO+CO=Cu+ CO280 44m 4.4gx=8gP%=8g÷10g=80%(3)氧化銅中氧元素【解析】(1)在實驗過程中,一氧化碳奪取氧化銅中的氧元素,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被氧化,具有還原性。氧化銅為黑色固體,而銅單質為紅色固體;(2)氫氧化鈉溶液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氣體,因此反應前后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之差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寫出氧化鐵和一氧化碳反應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氧化鐵的質量,最后根據計算即可;(3)反應前玻璃管中的固體都是氧化銅,反應后的固體都是生成的銅單質,而二者差的就是氧化銅中氧元素的質量,據此解答即可。浙教版2022-2023學年上學期九年級科學期末專題復習(十三)常見的化學反應考點過關典型例題課內精練課后提分典型例題典型例題課內精練課后提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