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教學重難點1.重點:1.廢丞相、建立內閣的史實,理解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2.從鄭和下西洋到沿海形勢日益嚴峻的變化。3.明朝經略邊疆的史實,認識其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2.難點: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自主學習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元朝滅亡: 年,元朝爆發農民起義,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區。2.明朝建立: 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 ;同年,明軍攻占 ,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3.體制變革(1)廢除宰相:明太祖廢除自秦以來一直實行的 制度,皇帝直接領導 等具體職能部門。(2)建立內閣①明成祖時,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 值班,形成了一個常設的秘書機構,稱“ ”。②大學士職能: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 ”。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 ”。③大學士權力增大: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 。4.宦官專權(1)形成:比較而言,宦官比 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2)表現:內廷宦官機構 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控制 ,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1.鄭和下西洋(1)目的:“ , ”。(2)過程: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率領船隊先后七次遠航海外,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 。(3)結果: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因此后來未能持續。(4)意義: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空前規模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 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2.戚繼光抗倭(1)原因: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 ”;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 ,結果東南沿海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燒殺搶掠,造成巨大破壞。(2)結果:明廷派遣大將 等人平倭,經過長時間戰斗,加上后來逐漸放松對私人海上貿易的限制,東南沿海的形勢穩定下來。3.歐洲殖民者的掠奪(1)背景:明朝中后期,隨著 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2)表現①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了在 的租住權。②稍晚東來的荷蘭和 分別占據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 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明朝的邊疆關系 (1)明蒙關系①防御:元朝滅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漸形成 、瓦剌兩大集團,為防御他們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 。②戰爭:明中期, 曾經在一次戰役中俘虜了明英宗。③議和:1571年,韃靼首領 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2)明藏關系①冊封:藏族地區在明朝稱為 。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②設機構:設立了 等機構管理西藏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3)管轄東北:在黑龍江流域設立 ,并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2.明清易代(1)女真族建金: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 逐漸統一女真各部。 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金。(2)清朝建立:皇太極在位時,將女真族名改為 并于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 。(3)明朝的滅亡:1644年,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 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朝滅亡。(4)清軍入關:1644年,清軍進入 ,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于 ,此后逐漸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問題探究一】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材料一 明太祖曾說:“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 ——黃佐《南雍志》材料二 人嘗謂輔臣(內閣大臣)擬旨,幾于擅國柄,乃大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覽審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以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再擬,再不符意,則譙讓(責問)隨之矣,故閣臣無不惴惴懼者。 ——《皇明大政記》(1)根據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對宰相的基本態度是什么?他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據材料二,指出明朝行使相權的機構是什么?為什么行使這一職權的閣臣“無不惴惴懼者”?【合作探究二】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材料一 成祖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敕鄭和)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賚(攜帶)金幣,造大舶,修四十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云。——《明史·鄭和傳》材料二 (1431年鄭和自述)自永樂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番國,……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由是海道清寧,番人仰賴者,皆神之賜也。……和等上荷圣君寵命之隆,下致遠夷敬信之厚,統舟師之眾,掌錢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速,敢不竭忠以國事,盡誠于神明乎!——《天妃之神靈應記》(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鄭和下西洋的前提條件有哪些?并歸納鄭和航海活動的特點。(2)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價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隨堂練習1.《皇明祖訓》中記載,朱元璋規定: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朱元璋的目的是( )A.強化封建皇權 B.便于傳達中央政令C.監視官民 D.控制國家兵權2.下圖是同學們在探究課上做出的明朝中央機構設置簡圖。由此可以看出( )A.宰相制度已被廢除 B.錦衣衛僅對內閣負責C.三省六部制開始設立 D.軍機處失去了作用3.“永樂時,內閣初設,閣臣與部臣為平交,至嚴嵩始陰撓部權,迨張居正時,部權盡歸內閣。”材料表明( )A.六部成為內閣的下屬機構B.內閣地位上升,職權逐步強化C.明朝中后期皇權漸趨衰弱D.內閣職能強化,行政效率提高4.下圖所示是明朝都城的規劃布局和功能分區,這種設計意在突出( )A.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B.宮殿宏偉壯觀的景象C.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 D.紫禁城建筑的時代感5.下圖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徽標,徽標由乘風破浪西行的帆船、翻滾的淺藍色弧形水紋浪花和“鄭和下西洋600周年(1405-2005)”文字組成。我們現在之所以紀念鄭和,主要是因為其( )A.宣揚了明朝的國威 B.發展了古代的對外貿易C.促進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 D.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6.戚繼光和鄭成功對中華民族的最大貢獻是( )A.保衛東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B.開發建設臺灣C.驅除外國侵略者,維護民族主權 D.參加抗清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